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评课稿 > 正文

铅笔有多长评课稿

时间:2017-04-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我说课演讲的题目是《父母的心》,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演讲:

一、教材分析

《父母的心》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至爱亲情”中的最后一篇课文,它的作者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小说通过一对穷夫妇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崇高的爱心。从单元的编排顺序来看,目的是要学生理解父母的爱心,做到“我爱我家,我爱我亲人”

二、学情分析

1、由于这个单元的前几篇课文就是表现父爱、母爱以及兄弟之情的文章,因此,学生在学习本文时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该尽可能求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二的学生普遍逆反心理比较重,不能理解父母对他们的关爱,所以亲情教育、感恩教育仍然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1、理解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的妙处;

2、学习通过刻画细节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

3、加深对父母的理解,学会感恩。

四、教学方法

1、导读法: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文学作品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根据这个要求,我采用了“导读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文本。

2、讨论法: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了讨论法,让学生从讨论中加深认识,得到提高。

此外我还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练习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程序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程序来实现。我的教学程序分为五个部分:

(一)听故事,初探父母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我把课文的前半部分稍作变化,作为一个故事将给学生听。当讲到那位穷父亲告诉女佣“这事得和孩子的妈妈商量之后才能决定”时,我就不讲了。我让学生投身情境,思考:假如你就是文中的父亲或母亲,你会怎么决定?这样的导入,既让学生感觉新鲜,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这个环节的设计,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送”与“不送”都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样,就为下一个环节打下了很好的伏笔。

(二)读故事,理解父母心

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将文中一波三折的情节和自己的设想进行比较,从而理解其中的妙处。

具体做法是,让学生迅速阅读接下来的内容,并让他们思考两个问题:

1、故事中贫穷的父母在送孩子的事情上决定先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设计这样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有什么妙处?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文本加深理解,并且明确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不但可以将父母对孩子们的爱心表现得更加真切感人,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三)品故事,感悟父母心

本文的细节描写非常成功,每一处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点,我让他们找出穷夫妇三次换送子女时的表情,反复品读,并思考两个问题:

1、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2、如果把刻画穷夫妇表情的句子都换成他们的语言,让他们把心里的想法都讲出来。你觉得哪一种构思更好,为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充分体验了父母对孩子们的浓浓爱心,而且培养了他们思辨能力和对语言的感悟力。同时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好处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这样就自然指导了他们的写作。

(四)续故事,祝福父母心

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所以我设计了这个拓展的环节。要求学生根据文中的相关信息,用自己的爱心和智慧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尾(字数50字左右)。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五)讲故事,感恩父母心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小结课文的基础上,我首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父爱、母爱的名句、格言,然后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父母的爱心故事。接着,我就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在平常的生活中对父母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体贴。

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加深了对父母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的感恩之心。 我留给学生的作业是:

将自己经历的爱心故事适当加工,写成一篇600字左右的小说,要求:

1、 注意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2、故事情节尽量曲折一些。

最后,我用两句祝福结束了这节课:

愿世上儿女都能孝顺父母, 祝天下父母都能幸福安康!

以上就是我对《父母的心》一文说课演讲的内容,如有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桃花源记》,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说说这堂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在桃花源,哗哗的小桥流水让人们彻彻底底地摆脱了肉体和灵魂的羁绊,使人的心灵完全凌驾于社会的、历史的硝烟之上,获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因此《桃花源记》文学的欣赏性极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

二、学情预估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改革

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教学目标如下: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理解文章的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文。

2.积累迁移,认识、评价作者的理想,思考现代人生。培养想象能力、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参与、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四、教学设想

新课标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一个“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的社会,和平恬静,怡然(本文来自:www.dXF5.com 东 星资 源 网:铅笔有多长评课稿)自乐。它是一种理想,一种美的象征。因此,我把本节课设计为赏析课,以“美”为突破口,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五、学法指导

“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因此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采用了诵读法、想象法、小组讨论法等,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六、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朗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认识、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欣赏音乐《天仙配》导入,因为音乐可以渲染情境,吸引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这样更利于完成整个教学目标。

(二)、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从认识的心理过程来说,这一环节是学生进行想象的基础。设计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扫清字词的障碍,疏通文意。其具体步骤是:

1.学生听配乐朗诵,以此为示范向导,让学生进入情境;

2.学生自由读,结合书下注释、查工具书疏通文意。用笔圈点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教师巡视)。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若仍不懂,则提交全班一同解决。 读后用一句话把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表达出来,便于整体感知。

(三)、分步品读,理解、欣赏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

1.带领学生欣赏桃源的自然美。

首先指名让学生朗读课文第一、二、三段,启发学生思考:渔人在河两岸以及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接着投影出桃源风景的图片,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文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创造性的描绘。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学生:是的,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引导学生体会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画卷——社会美。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桃源的社会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

“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再让学生以渔人或村人的身份讲述这里生活的美。这样学生既发现了“美”,又创造了“美”。在学生讲述之后,我还可以进一步追问: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出,甚至忘了年代?我再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激发学生的热情,有感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

(四)、整合评读——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这是教学的难点,主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讨论来突破,同时使用多媒体幻灯片辅助教学,提供背景资料。

具体步骤是:先要求学生默看课文四、五两段,然后联系提供的背景资料和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分组讨论:到底有没有“桃花源”?依据是什么?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寻找时,“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高尚士也”,“规往”,“未果”,“后遂无问津者”,作者这样安排结尾有何意图?此时我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学生进行人生的启迪和熏陶: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陶渊明的理想社会在当时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五)、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一切都是那么欣欣向荣,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请以“我心目中的桃花源”为题进行写作。

这是一项综合性、开放性的设计,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获得情感、智慧、能力的和谐发展。正如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

板书设计:主要把体现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关键词写出来,作出点评,这是人间天堂,只不过这是幻想中的罢了。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济南的冬天》。按教学大纲要求,本课共安排两课时完成,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1、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选取了一个个独特的角度,描绘了济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作者在描写景物时,语言准确生动,充满了对济南的热爱之情。从本单元教材编排的意图来看,学习本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在《春》中所学到的比喻、拟人的修辞,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习文中寓情于景的写法。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反复美读,提高学生欣赏品评美文的能力。

②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寓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感受济南冬天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难点:学习寓情于景的写法。

(二)说教法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我主要是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美的语言,体会美的情感,领悟美的意境,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采用情境教学法、示范品评法、个性化教学法。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据此并结合本文内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美文诵读法、画面再现法、鉴赏品评法、合作探究法,做到授之以渔。

(四)说教学程序

一)、回顾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主要是作者介绍,解决生字词,理清全文的思路,以及美读课文带领学生去发现济南冬天的美等。

二)、欣赏美

1、“评析式”品味欣赏

①教师评析示范:作者是著名的语言大师,其锤炼词语的功力深厚,文中不少凝练形象的词语和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值得仔细品味。老师在课前对自己喜欢的作了一番评析,你们可以参考一下。老师将“薄雪覆盖小山图”中的一个比喻、拟人句评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

②学生评析交流: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深刻最独到的阅读体验写成鉴赏评析的文字,看谁能用特别得体、生动、详实的语言展示出来。此环节为了避免欣赏语段的重复,把五个段落分给四个小组活动,每组成员完成本组段落评析任务外,还可选其它段落评析。

学生在点评交流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可采用“替换法”,重点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拟人、比喻写法的好处。

在此教学环节中,师生要学会倾听,欣赏他人的鉴赏点评,教师还要能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效应,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入地思考,提高学生欣赏品评语言的能力,提高对话教学的质量,灵活突出本课重点。

2、美读课文:在教学中,我把读穿插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要求读时一要正确把握语调、语气,读出感情。二要有适当的表情,如读第二段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就要做出含笑的表情。三是潜心精读,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细细地品味赏析。四是声情并茂地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

3、体验反思 :体会文章在描写济南的冬景时,处处流露出作者赞美之情的句子。探究“为什么老舍眼中济南最美?”

三)、创造美

1、如果你喜欢写作,你可以把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也可以对课前准备的优美画面再次进行描写,注意要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如恰当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寓情于景的写法。

2、如果你擅长绘画,就画出想象中的济南美景。

课堂小结: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绘山景、描水色,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同学们热心的观察生活,抓住景物的特征,选准角度,在描绘时用一些修辞方法,并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其中,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美妙的文字来。

篇二:说课材料

《比一比》 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四册《比一比》。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历和大数的学习基础。本节课力求把学生以往对万以内大数比较方法的分散的、不规范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科学的、规范的理性认识,结合情境先教学“四位数与三位数的比较”,再教学“两个四位数的比较”,最后进行“两个最高位相同的四位数的比较”。由浅入深地探究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接着,教材又通过“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动进一步巩固比较大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操作性、开放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和相互交流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与活动中学习和提升知识。基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掌握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能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精神,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发展数感。

教具准备有:教学课件、数字卡片等。

二、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动脑、动手,交流比较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多样的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生活中大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数学学习已不再是教师简单地展示知识的过程。教学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索者,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与同伴合作交流,不断主动探索比较数大小的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教学流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知识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如下四个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下面我就这四个环节做一下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富有儿童情趣的活动情境:“同学们,‘五一’期间各大商场搞促销打折活动,让我们一起去逛一逛电器商场吧。”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购买电器”、“中大奖”等活动来完成学生对新知的自主探索。活动1“购买电器”:

课件出示一些商品及价格。

1、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老师想挑选每种商品中最便宜的电器买回家,你们能帮助我吗?此问题旨在将生活中的大数应用到数学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发展学生的数感。

2、学生根据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并将结果写在纸上。

3、呈现学生反馈材料,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

4、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总结出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比较方法。以上活动旨在让学生探究出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发展,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亲身经历、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出现的不同观点,正确地加以肯定,请他们尽可能地说明理由,对于错误的说法,要及时教育学生不能取笑他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较大数的方法,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活动2“中大奖”:

在商场里有许多竞猜活动,谁能把以下六种商品价格在最短的时间内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谁将获得一个奖品。同学们赶快参与吧。(课件出示:MP3 387元、燃气灶 809元、热水器 1725元、数码相机 4300元、浴霸 345元、台灯 99元)

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学会用符号表示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比较,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有用。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猜数游戏,应用新知。

两人一组,一人想数,一人猜。想数的人只能说“是”或“不是”,猜数的人提问,直到把数猜中,猜的次数尽可能少。

通过游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数感,培养了学生小组合作精神,这样的活动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然后汇报交流,体现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方面体现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的应用。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生活中还有哪些大数呢?举例说明,并比较。

通过总结与交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并学会评价自己,培养良好的学习情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铅笔有多长》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42、43页《铅笔有多长》――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测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时已经认识了“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用米和厘米为单位进行简单的估测和测量。这节课是有关长度测量的

第二阶段的学习,教材借助“铅笔有多长”这一生活情境,安排了两次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引导学生总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为后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节课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测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估、量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地建立起分米、毫米的表象,是估测、测量活动以及掌握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基础,因此,让学生建立起分米、毫米的表象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教学准备】

在教学信息和感知材料的呈现上,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法,这样更直观。在教学前我还为学生每人准备了10厘米长的小棒、一把直尺、一张光盘;两人一把1米长的米尺;每人自备铅笔。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米和厘米,同时具备了怎样估测和测量物体,会比较物体的长短等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但是二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调控能力差,因此,我在本节课设计上不仅考虑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活动经验为基础,而且创设具体、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探究和发现,感受数学的意义、价值,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说教法与学法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学生已经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并且掌握了测量物体的方法。本节课,我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铅笔的长很自然的引出分米、毫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建立已有知识与新知的联系。

2、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内化和建构。教学中,我通过精心设计创设情景,让学生估一估、量一量、找一找、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使其建立起1分米和1毫米的表象,引导学生总结出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形成解决生活中长度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3、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本节课教学中我融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为一体, 突出了学生用体验的方法来学习,首先是操作体验,通过估测、测量让学生体验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并且用手势比一比加深对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的认识。然后是综合体验,让学生在身上或身边找长度是1毫米或1分米的物体,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充分感知,建立表现;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四)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我出示姚明的照片,问学生:“认识吗?”学生纷纷说“认识,是篮球高手,个子很高。”“有多高?”学生猜测:“2米多吧。”电脑出示姚明的身高后,学生都很感兴趣,大声的读着姚明的身高。接着我又出示小女孩的照片,学生看到比姚明矮多了,再向学生介绍:小女孩身高1米28厘米,又追问:“还可以这怎么说?”,然后让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自己。最后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 1米和1厘米分别有多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方面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消除其上公开课的紧张情绪;另一方面复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为探究新知识做好铺垫。“同学们都有身高,我手中的铅笔也有长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铅笔有多长。”这样简单的一句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内容与铅笔的长有关,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将学习用品带入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篇三:教案厘米分米说课稿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学生知道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测量。 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 教学准备:尺子、硬币、米尺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 1米大概有多长?

2、 出示米尺,问:我们可以用这根米尺干什么?

3、 你能用它来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的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

要来学习米以外的其它长度单位。揭题:

二、 教学新课

1、认识厘米 先介绍1厘米,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举例说明什么物体大约1厘米。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试一试

2、认识分米 10厘米就是1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1分米等于10厘米,2分米等于几厘米?3分米呢?1米是铄多少分米?1米又是多少厘米?

3、认识毫米1厘米中间有几个这样的小格?每小格的长

就是1毫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1厘米等于几毫米?2厘米呢?量很短或很薄的物体就要用毫米做单位。量一量硬币的厚度。

三、 巩固练习

1、 量一量 练一练1、2、3

2、 4、5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所执教的“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1、教材简析

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分米、厘米、毫米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其他几何知识打下基础,它也是实际应用所必需的。

2 、教学目标

认识分米、厘米、毫米,初步建立分米、厘米 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这些单位间的进率。 通过直观操作、小组交流等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教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厘米、毫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设想

1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即认识1 米的基础上,打乱原有教材安排的先认识厘米,再认识分米、毫米这样的顺序,重新组织教材,让学生先认识分米,再认识厘米,最后认识毫米。这样教学之后,不需教师再花时间让学生去比较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不等式:米>分米>厘米>毫米。这样有利于学生有序的建立数量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数量打好基础。

2 、数学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设计本节课时,我坚持从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实际出发,以“感受生活化的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本课一开始,从清明节扎小白花剩下的铅丝引入,使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与我们现实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消除对这一数学知识的距离感。

教学活动中,也都注重数学知识跟现实生活相联系,如在学生认识了1分米、1厘米, 1毫米之后,让学生日常生活中找一找哪些东西长度是1分米、1厘米,1 毫米,哪些物体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数学知识学习之后,应该让这一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所以在练习中我让学生判断身边物体的高度、长度,如:旗杆高 10米 ,铅笔长 10厘米 ,身高 120 厘米 等等。

3、亲身体验,从中感悟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在设计本课时,采取看一看、数一数、猜一猜、量一量、摸一摸、想一想等实践操作和空间想像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4 、内容分层细化,着眼一个“实”字

这一课主要分三段进行教学,第一段是认识分米,第二段是认识厘米,最后是认识毫米,课的知识量较大,所以教学时我把主要着眼点放在“厘米”的教学上,分米和毫米的认识花的时间相对较少。

认识分米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米尺得出从"0"刻度线到"10"刻度线的这一段长就是1分米,再让学生用手比一比 1分米有多长,在生活中找一找哪些物体大约1分米,充分感知1分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落实米和分米间的单位进率。

认识厘米时,从三角板入手,观察得出1厘米 的长度,同样让学生认识几厘米的长度,其中安排了一个游戏,通过小组合作看一看、摸一摸、评一评,既让学生充分感悟到各单位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最后安排了量文具盒,让学生既巩固量的方法,又可初步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建立空间观念。认识毫米时,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毫米 有多长,初步建立1毫米 的观念。

5、重过程教学

一般教学在教学新课后都非常注重对新知的练习巩固,有基本训练、专项训练、深化训练,使学生在练中达到教师所期望达到的教学效果。现代数学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转而重视过程教学,重视学生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把主要时间集中于学生对1分米、1厘米 1毫米 的认识及建立它们的长度观念,只留少量的时间做些简单的巩固练习。

标签:铅笔 有多长 评课 铅笔有多长ppt 教室有多长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