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日记 > 正文

医学生人文素质_深化医学专业课程改革,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我国多数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相对薄弱,然而实践证明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导致了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缺失。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全面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医学教育实践中应不断进行人文课程改革,确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进而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课程改革 人文素质 医学人文课程
  
  一、医学院校开设人文课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医学人文课程主要是指向医学生传授建立医患关系的知识和技能,主要方式是将医学课程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相互渗透,课程实施上运用讲座、课堂讨论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相融合教育界已经讨论很多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脱离是教育中的一个顽症。多年来进行的很多改革,目的也是希望使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融合,这是关系到我们教育发展、科学发展、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就如精神药理学的先驱Jean Delay曾说,“人文”为人类提供了额外的洞察人类的途径――让学生从整体上去关注他们的病人。
  1982年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在“医学教育未来方向”的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1992年Murray在加拿大东部的达尔豪斯大学开始开设医学人文课程,他被誉为医学人文课程的创始人,这也是医学人文课程正式由理念走向实践的开端。1993年英国医学委员会(GMC)在“明天的医生”(Tomorrow’s Doctors)报告中提出医学教育和实践中要加入更多的“人文学科特殊学习模块”(humanities special studies modules.SSMS),以达到医学人文与医学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以至包容。1999年成立的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明确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该要求强调指出“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应把“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作为保证其毕业生具备“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当前,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使得医学教育正朝着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方向发展。进入期刊数据库进行搜索,近十年以医学人文课程为主题的论文数量逐年上升,这表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医学人文课程的设置已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已为成了一个共识。
  二、我国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比重不足且课程分布不均
  据相关调查,各发达国家医学院校课程体系中,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在总学时中所占的比例为:美国、德国为20%一25%,英国、日本为10%一15%,而我国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平均仅为7%一8%。且我国医学人文课程多是大一、二年级开设,很少院校能将人文课程贯穿大学的始终。
  2.课程间相对孤立,且政治导向性过重
  人文课程与专业联系较少,且课程间缺少联系,这样不利于知识模块的形成,不便于学生记忆。某院校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且大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开设既没有医学自身的人文特征,也未用医学模式转换的需求来进行论证和设置。
  目前国内人文课程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为中心进行开设,政治导向性过于严重,思想教育与医学实践教育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很难去拓宽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
  3.医学人文课程授课方式单一
  目前国内的人文课程多以教师灌输式讲授的单一方式进行,缺乏广泛的文献阅读,缺少案例讨论和必要的社会实践,这样千篇一律的课堂让学生感觉枯燥、呆板,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恶情绪,阻碍了医学生积极接受全面的人文社科教育,所以,教师教学方式也是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这在进行课程改革中我们也是坚决不能忽略的板块。
  4.以分数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缺少质性评估
  评估是课程设置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众所周知,客观、量化的考核评价只能达到“知识检测”目的,人文教学注重的是“思想评估”,因此其评价方式必须是多途径、多维度的,且仅以绝对分数作为考评尺度是不合适的,且对“思想”评价显然没有意义。但恰恰不巧的是我国95%以上的医学专业人文课程是以分数作为主要评估方式。
  三、我国医学人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1.确立课程改革的长远规划
  医学人文课程创始人Murray教授在开设医学人文课程时将人文课程的建设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开设医学人文学科选修课程,并向学生提供研究的机会;第二阶段重点放在进一步将人文学科融入医学课程中去;第三阶段是开发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以培养更多的教师将人文学科融入他们的教学和教育计划中去。这种课程设置方式有利于起步还不算很早的医学人文课程在实践中进行得更有层次性,更稳妥,这一点可以吸收引进到我国的医学人文课程的总体规划中来。
  2.教学人员的合理整合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先导,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社科类教师中有很大一部分对医学缺乏系统了解,他们对自己的教学缺乏十足的信心,所以,首先他们需要增加医学方面的培训内容,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医学专业教师兼职参加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工作,医学教师通过适当的强化医学人文与社会的培训,更有机会成为优秀的医学人文教师,同时高校、不同专业的教师可以交叉授课,增进院校、学科联络。
  3.设置人文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模块,人文知识呈现关联性和综合性
  发达国家医学院,在课程内容上以医学与人文学科相交叉的课程为核心,表现出横向的关联性。如: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开没的《医生、病人和社会》课程,涉及的知识有伦理学、沟通技巧、行为医学、预防医学、文化多样性、卫生政策等,收效良好。专业课教学中体现人文理念(田维忠,2009)
  4.重视开设医患关系课程
  发达国家医学院校非常重视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Understanding your patient”(了解病人)、“Whole person care”(劝人了解) “end-of-life care”(临终关怀)等课程得到了普遍的开设。如:美国的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与病人沟通”,“病人”,“医患沟通的艺术”等课程。在英国的许多医学院校开设有“医患沟通”,“医生与病人相处的能力”,“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情商教育”的课程,而我国在这方面还比较欠缺,有待引进和开发。
  5.采用灵活的课程评估方式
  单一的试卷-分数评估方式,既不能全面概括教师教授了哪些知识,也不能测量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应采用灵活的课程评估方式,如医学语言学结业考试的时候,可以不限定一种考试形式,而是提供几种考试方式:论文答辩、用文学作品(形式反映疾病和病痛的感受)、讲课、戏剧小品等,由学生自主选择。
  6.师生互动及外联的强化
  达尔豪斯医史学会有一个传统活动,即每月举行一次餐会,参加的教师、社区医生、历史学家,以及访问学者提交两篇论文进行分组讨论。他们还同许多社团和院系建立了联系,如学生指导计划、向吸毒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的隐私支持小组、学生杂志社等。这样可以扩大学生视野,也是为人文理论课程提供实践的机会。
  结语
  医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意味着对病人个体的关照,而且还蕴涵着群体的关照,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仍应积极探索适合社会与医学发展的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社科素质,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要求,为全人类造福。
  
  【参考文献】
  [1]杜珍媛. 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人文社科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0(01):73-75.
  [2]段文美.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改革探讨[J].护理研究,2006(18):1687-1688.
  [3]多文兰,张燕. 高职院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与对策[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02):178-180.
  [4]田维忠. 高职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改革初探[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03):107-108.
  [5]朱健,康玉唐. 发达国家医学院校人文课程设置概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复旦教育论坛, 2008(03):90-93.

标签:深化 课程改革 医学专业 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