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日记 > 正文

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三个环节_什么是校长课程领导力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课程领导力作为校长领导力的核心逐步被关注和重视,这不仅是校长个体素质的彰显,也是影响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必须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一、聚焦课堂教学,提升校长的课程指挥力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课堂,课堂是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枢纽。校长应关注课堂教学,聚焦课堂教学,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1.坚守课堂
  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教学工作的过程,课程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得以实现。课程改革的攻坚战在课堂,文本课程转化为实施课程的落脚点在课堂,教育理念转换成教学现场的关注点也在课堂。首先,校长要坚持兼课。根据学校实际和自身特点,扎根讲台,引领教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不仅有利于校长了解“教”的取向,也关注了学生“学”的实际,并掌握了学科课程实施的过程。其次,校长要坚持听课。通过听课,敏锐发现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和能力,不断将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对教师的期望更加有效地传递给教师。再次,校长要坚持评课。以课堂为轴心进行调研和诊断,以终结性评价为基础,以发展性评价为归依,寻求不同评价模式的最佳融合点,形成合力优势,推进有效教学,既保持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绩效的压力,又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2.规范课堂
  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是维持正常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随着全市课程改革的深化,校长应强化教学常规管理的系统性,积极倡导优质课堂,关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现教学基本环节的连贯和畅通,以优质课堂要素为抓手,以教学常规管理系统为平台,以倡导教师教学的个性化为特征,加强教学过程的全面、全程、全员管理,贯彻落实教学常规,不断总结课堂教学经验,研究和分析主要问题与矛盾,进一步统筹备课、上课、作业、辅导与检测等环节的教学要求,统筹课内与课外的有效结合,统筹各学科的质量链接,切实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3.服务课堂
  课堂是师生成长的生命线,是学校课程建设的根本。校长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实际,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提供有益保障。首先,要拓展服务广度。校长在课程的设计、开发、整合、实施、评价、反思、修正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指导,促进教师重视把握构成课程的基本要素的能力。其次,要提升服务频度。校长要为教师参与课程的编制、开发提供民主、开放、协力、合作的氛围,共同探究课程问题。第三要强化服务力度。校长要积极推进高效课堂,激励每一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构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创设发展的机会、条件和空间。第四要挖掘服务深度。校长要充分关注课堂中的疑难问题,关注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指导教师改进和完善教学改革的策略技能,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逐步提炼学校课堂教学的特色。
  4.研究课堂
  校长应加强课程研究,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高研究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学效益。要凸显课程与教学的切合性,坚持课程与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变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流程,改进教学手段,使其适应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构建活跃、快乐、和谐的人文课堂;要凸显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性,努力创设条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构建多元互动的新型课堂,着眼学生的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丰富课堂的呈现方式,构建起动态生成的高效课堂;要凸显课程与教学的民主性,正确建构课堂中的师生关系,营造师生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握好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控制好学习要求的难度与思维的坡度;要凸显课程与教学的均衡性,在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参与意识与注意力的保持、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下,合理、有效地组合多种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反应,有效利用课堂中学生的各种生成性资源,以弥补教学预设中的不足。
  二、聚焦校本教科研,提升校长的课程指导力
  领导和实施教科研的能力是校长课程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一个科研型、学者型校长的核心要素,也是教育家办教育的根本表征。校长应立足校本教科研实际,扎根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参与教科研活动
  校长是校本教科研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推进校本教科研的组织、内容、时间、条件的落实,而且要成为校本教科研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校长要引导全体教师树立“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意识,聚焦研究主题,树立“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从常态中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教学细节出发,善于把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践问题,转化为富有个性特色的研究课题,寻求有效教学的改革措施。在参与教科研实践中,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关注师生的困惑,关注学科差异,关注教学资源的有效转化。通过自身实践,激励活跃的学术研讨思想,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激发出精彩灵动的教师个性,坚持求同存异、多元推进;激活教师的教学思想,促进其专业成长;激扬教师群体文化,夯实有效教科研的思想基础,为有效教科研提供有力保障。
  2.建设教科研团队
  学校的教研室(组)是学校教科研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研室(组)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必须从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实际出发,积极完善教科研团队建设。首先,要追求卓越的教科研愿景。促进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工作与生活的相得益彰,相互平衡,积极努力提升教科研效益。其次,要实施专业的强势引领。要精心挑选教研室主任(组长)。教研室主任(组长)必须是校内本学科权威,具备组织策划教科研活动的能力,能集中精力聚焦课堂教学,针对实际问题开展教科研活动,增强教研室(组)的活力,使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得以持续提高。第三,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平台。要努力建构教科研合作机制,搭建教科研学术交流平台,建设有利于共同成长的教科研共同体、教科研联盟等。通过同伴之间的互动互助,确保教师从其中获得丰富的信息和资源,引发教育教学反思,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改进课堂教学,从而获得更宽泛、更完整意义上的成长。
  3.建构教科研机制
  健全并完善教科研机制,制定符合校情的校本教科研制度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是提高教科研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要健全有效的规约机制,建立系列的教科研制度,实现研训一体化,形成以“研”促教的氛围,形成教科研成果交流推广机制。对校本教研工作的过程与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定期检查制度运行情况,不断提高校本教研的工作质量;要健全有效的保障机制,指导教研室(组)创设互助合作的平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建立展示创新才干的机制,建立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行为跟进的研究实践机制,建立信息、经验成果的推广机制,建立课程教学信息数字化资源库共享机制,建立完善教科研互助合作机制;要健全有效的促进机制,积极开展教学设计、案例评析、说课交流、教学比武、课件与网页制作、教师基本功比赛等活动,建立和完善学习、反思、合作、引领的教科研制度,提高教师的教育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和案例研究的能力,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4.打造教科研文化
  学校课程的有效实施,还必须以文化建设为终极目标,构建以人为本、团结合作、主动发展、务实创新的教科研文化,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力和奉献精神来推动团队前进。首先,强化文化引领,坚持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坚持研究与学习相结合,坚持研究与调查相结合。其次,强化文化促进,要通过共同的价值观、凝聚力和奉献精神来引领课程建设,促进课程发展,促进教师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发展。第三,强化文化滋养,要透析课程本质,把准教育目的,更要积极研究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用教科研文化的滋养,进一步提高教科研质量,拓宽教科研思路,创新教科研形式,使学校的教科研工作上层次,有特色,更富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扩张力。
  三、聚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校长的课程指引力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最终要依靠教师去提高课程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障课程领导力得到有效落实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校长应立足校本,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1.关注教师的专业生态
  美国著名的组织行为学家保罗?赫塞认为,领导力不是操纵,而是通过对他人的引导,使整个组织取得利益,它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双赢的过程。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需要校长与教师思想的沟通、认识的统一,甚至需要教师对校长思想的信服。校长要明晰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深入了解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能力,按照“搭建平台锻炼队伍,研究实践培养队伍,典型示范引领队伍,健全机制发展队伍,人文关怀凝聚队伍”的要求,为不同层级的教师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帮助教师把握课程实施中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教师的情况,寻找理念转化为行为的桥梁,寻求职业幸福感。
  2.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
  课程实施不是简单照搬,必须从校本资源的实际出发,拓展课程目标,规范教学行为,提升学校课程特色。首先,重视课程计划的校本化设计。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是校长课程领导的基本任务,其核心是通过研制学校课程计划,找准国家课程与学校实际情况的结合点。其次,重视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校本化实施不是简单地忠实执行国家课程方案的过程,而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一个统一理念、理解标准、互动调适、主动创新的过程。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是共性化的基础性要求,难以解决学校个性化理念和学生个别化需求的满足问题,难以预期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因此,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特别要加强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育环境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校课程实施的针对性、创造性的方案,真正做到有效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第三,重视课程内容的校本化开发。课程开发要以满足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根本指向,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指南,以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为目标,进一步健全课程开发组织,建立课程审议、教学管理、课程评价制度,体现课程的多样化、本土化、个性化和综合化。
  3.培训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追求的不仅是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能力,更是促进教师自身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性化目标。首先,要关注培训需求。强调教师从培训中获得的经验不仅促进其教学能力的提高,更应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所以要强化教师在校本培训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立足于学校发展和教师个体发展以及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立足教育实际,按需培训。其次,要优选培训内容。要聚焦研究主题,帮助全体教师树立起“问题就是课题”的意识,从常态中的教学行为、教学现象、教学细节出发,善于把教育教学中有意义的实践问题,转化为富有个性特色的校本教研课题,通过攻克研究课题,寻求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第三,要优化培训方式。要深入实施师能建设工程,进一步开展案例教学式、参与式、菜单式等培训,不断丰富培训内容,不断优化培训方式,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培训需求,切实提高培训质量。第四,要转化培训成果。坚持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宗旨,鼓励教师将自己所学所得积极应用于教材建设、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使教师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索者和创造者。
  4.优化教师的专业作风
  教师不是课程的被动卷入者,而是课程的创生者和研究者。校长要致力于鼓励教师主动参与课程决策和课程的改革实验,积极反思,主动进取,以积极主动的生命状态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要增强教师个人的专业自觉,强化教师的内在需要、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增强实现个人发展目标的内驱力、自信心和坚持力,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按照既定计划积极主动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提高发展的效率和能力。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意识,促进教师自主学习,把学习引入工作,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使学习逐渐成为教师群体的一种生活方式,进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教师的学习素质和在团队中的沟通、合作及经验分享的能力,不断更新专业和文化知识。
  校长作为学校课程实施和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课程实施团队的引领者,每一位校长都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深化课堂有效教学,创造性地实施课程改革,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教育局局长)

标签:领导力 校长 环节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