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细菌说课稿

时间:2017-05-2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细菌说课稿

《细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细菌》,我从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今天的说课,即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教材地位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本章教材的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开始的,然后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贯穿着爱国思想教育,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获得基础知识,发展相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才能为后面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尝试通过与动植物细胞作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①细菌形态和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2)难点:①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②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四)教法方法

1、教法:直观教学法、目标导向法、推理法、讲练结合法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的原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图片、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创设生物微观世界,使学生有较深感性认识;围绕教学目标,步步激疑启思,引导学生逐步探索新知;通过指导学生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透过事物表象,分析、研究事物内涵的能力。

篇二:《细菌》生物说课稿

《细菌》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章教材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教材在本节以科学探究的过程为脉络安排内容,讲述细菌的发现过程,提供了多幅关于细菌的突破图片,引导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侧重引导学生自己去通过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来归纳出细菌的主要特征。细菌是单细胞的生物,所以必须以前面学过的动植物细胞的知识为基础,细菌的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又必须有显微镜的知识,而学习了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才能为理解细菌在生物圈的作用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续前辅后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①让学生掌握细菌的主要特征;

②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2.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3. 德育目标

①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通过对细菌繁殖速度的认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说教学重难点

由于细菌的个体很小,用肉眼难以观察;细菌靠分裂生殖,快速繁殖以及芽孢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由此确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①细菌形态和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教学难点:

①巴斯德实验的理解;

②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和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发展,但形象思维仍占优势,注意力容易转移,而且学生对细菌的发展史较陌生,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直观性原则,用不同层次的问题面向有差距的同学,不失时机地作出鼓励的肯定,使全体学生能保持较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力。 课堂教学中,应通过阅读细菌的发现史,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出现加快了人类对微观世界认识的进程,进而认识技术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介绍巴斯德的科学研究过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慎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在观察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学生有关的细菌,如肺炎球菌、大肠杆菌等。在进行观察与思考活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区别 ,描述出细菌的基本结构特。同时要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是通过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师可以利用技能训练的内容,加深学生对“细菌个体小但数量很多”这个说法的认识,认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 教法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本节课采用问题探究的形式,结合观察讨论法和比较归纳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视频和动画演示等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二) 学法

(1)通过学生对“细菌的发现”的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在上述教法的指导下,利用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知识,归纳知识结构,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掌握学习重难点;

(3)分组讨论,通过伙伴式实践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积极引导,及时评价,体现了新课标对师生角色重新定位的要求.

(4)对一些开放性的课题鼓励学生多从网上搜集资料,开阔视野。

六、说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细菌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比人类还早,但我们对细菌的认识却很晚,设疑“细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二) 新课教学:

1、细菌的发(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细菌说课稿)现:从学生阅读本资料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注意小结,引起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制作课件时这里我突出了两个知识点,列文·虎克发现细菌和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介绍时我分别使用了图片和动画演示实验,不仅体现课件的科学性,也帮助同学们了解认识细菌的发现过程,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这部分是本节的重点。由于细菌个体微小,只有用高倍镜或电镜才能看到。所以,我在这里设计电镜下三种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归类总结,我再就不同形态具体举出日常生活所熟悉的例子,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接下来我提出了三个问题,首先提出“细菌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在课件上呈现细菌结构模式图,让学生一一指认对应的结构名称,以加深学生对细菌结构的认识,培养他们的观察、表达能力。还对模式图中鞭毛和荚膜链接了视频,让学生建立更直观、立体的认识,最终总结出细菌的结构特点。第二个问题是“细菌的结构与动、植物细胞有什么不同点?”在这部分我把三种细胞的结构图放在一张幻灯片中让学生们比较,并培养他们总结归纳的能力,分别填写比较表格。通过比较讨论也解决了第三个问题“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突破本节难点。

3、细菌的生殖:这里呈现细菌分裂生殖的电镜照片,并在这部分设计完成了书中的技能训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解决了本书的难点,让他们知道细菌生殖速度之快,从而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使学生对细菌生殖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接着再介绍芽孢的形成,强调芽孢是休眠体,结合前面所学,就使学生们对细菌的哪些特点让它们分布如此广泛这个问题迎刃而解。

(三) 巩固练习: 在授课部分完成后就要对学生课堂所学及时巩固、练习、评价。在这里我出了些练习题在课堂中完成巩固练习,体现了课件的实效性;另外安排一道开放性题目课后分组完成,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锻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附:板书设计 第二节细 菌 一、细菌的发现 1、列文·虎克:发现细菌

2、巴斯德(微生物之父):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

2、结构:

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 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运动) 3、营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共生)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芽孢:细菌的休眠体

篇三:第二节 细菌说课稿

第二节 细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细菌》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本章教材的

引入是从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分布开始的,然后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

特征及繁殖方式,教学内容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呈现。《细菌》一节是在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基础上对细菌进行更为详细的介绍,是第一节相

关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在第三节《真菌》的学习中,又以细菌的相关知识作对比,

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细胞结构,为学习细菌结

构做了相关知识的铺垫。由于细菌非常微小,对于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一定的困

难,因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提供简单易行的

图片、视频和动画演示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三、教学目标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尝试通过将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认同发现细菌过程中理性的怀疑和技术的进步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难点:由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自学、直观教学、比较、小组讨论等方法来实施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制作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关图片、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加形象、直观。

提出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从而归纳知识要点,得出结论,掌握

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哪里有细菌呀?同

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所以

在空气中、地底下、水中、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的踪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

菌。

2.联系生活,教师提问:肉汤变质是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能够答出肉汤变

质是细菌引起的。教师进一步提问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二)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

1.对于“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

假设。假设1: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

就会形成细菌。也就是说,肉汤里的细菌是由肉汤里的物质形成的,这种说法被

称为“自然发生说”。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如古希腊的学者亚里

斯多德,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支持这种观点。假设2:有

一个人,他就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

生的。这个人就是当时法国的科学家,叫巴斯德。

2.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巴斯德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即著名的鹅

颈瓶实验。

(三)细菌的形态

1.展示一副电镜下的杆菌图片,问细菌是不是都是这种形状呢,还有哪些

类型呢?图示不同形态细菌的图片(见学案),让学生将看到的细菌按形状进行

分类。学生一般能够按照形状分为三类,即球菌、杆菌、螺旋菌。补充讲述有些

细菌分裂后不立即分开,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细菌是单细胞的,每个细菌也

能独立生活的。

2.许多细菌就是根据它们的形态等特征来命名的。由一些实例引出细菌的名称,如醋

酸杆菌、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态不同,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不是

相同的呢?

(四)细菌的结构和营养方式

1.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植物细胞的结构,学生能够答出细胞壁、细胞膜、细

胞质、叶绿体、液泡和细胞核。

2.图示并讲解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

中的区域,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也没有叶绿体。再讲述细菌的特殊结构:有的

细菌还有荚膜,有的细菌有鞭毛。这些特殊结构各有什么作用呢?学生能够回答

出鞭毛可以通过摆动帮助细菌运动,荚膜具有保护作用。

3.让同学们比较植物细胞和细菌的结构,引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提问

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什么角色?学生能够答出分解者。

4.巴斯德的实验已经证明:细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这在生

物学上称之什么?学生能够答出生殖或繁殖。那么细菌是怎样生殖的呢?

(五)细菌的生殖

1.教师结合图示讲述细菌分裂生殖的过程,包括DNA的复制、子细胞的分

开等。其实细菌的分裂生殖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长大后又能进行分裂。

2.教师提问:在营养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细菌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那么细菌是不是可以无限增殖呢?

(六)有的细菌能形成芽孢

教师提问:一般细菌在100 ℃的高温下煮10分钟就被杀死了,那么为什么

外科手术消毒时要将手术器械在140 ℃高温下灭菌2~3小时呢?

(七)小结

将本节所涉及的内容: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细菌的形态、结构、

营养方式、生殖方式、芽孢等内容进行总结。

(八)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完成学案中的几个小题

七、课后反思

标签:细菌 说课稿 八年级生物细菌说课稿 生物说课稿 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