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让人文之花绽放在作文课堂] 北大人文寒假课堂降分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弘扬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文是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作文教学理应融入人文精神,要让学生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接受熏陶、展开活动、体验生活、感悟作品、抒发真情,使作文真正成为提高人的素质的教学活动。
  因此在课改的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文”的光辉闪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 创设情境,调动兴趣,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作文应该是学生个性的自然流泻。作文应张扬个性,包括思想的个性,情感的个性,体验的个性,语言的个性。叶老曾指出:学生作文应该是“我手写我心”“要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展示个性,是作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写出自己的感受,独特的见解,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自己的特色文章,这就需要教师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组织引导新型的作文活动课。
  1. 迁移效应
  教师要把封闭、枯燥的作文指导迁移到现实的情境中,使学生通过看、听、想、说的过程把直观感受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乐于表达,言之有物”的目的。曾看过于永正老师的作文课《考试》的课堂实录,不禁被他高超的教学艺术所折服。课上于老师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特殊的考试,即在5分钟内完成一份“知识渊博型学生”测试题,测试前老师特意强调按要求去做,5分钟后收卷,结果全班只有1个人符合要求。这时于老师叫大家再读读第一题和最后一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原来试卷题目虽有10道,但第一题是:先认真读读每道题,最后一道题是:读完以上各题,请只做第1题和第2题。一时间,高兴、兴奋、抱怨、难过…各种表情应有尽有,学生畅所欲言,真情流露,学生们已经产生了强烈的“一吐为快”的情绪,有了写作的欲望。案例中的于老师给学生创造了表达需要的情境,学生因需要而说话,因需要而写文章,目的明确,学生写作的欲望当然也就非常强烈。我们可能做不到像于老师那样的尽善尽美,但我们应该多开展一些能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活动,把作文指导迁移到现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有所收获。
  2. 椰壳效应
  一个小孩吃饭总是吃不多,家长哄、骂,要孩子多吃点,总不见成效。一次,家长出差带回一直别致的椰壳碗,并用椰壳碗盛饭,那天孩子饭量大增,家长喜出望外。这就是椰壳效应,其本质就是改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人类求新求异的思维需求,以获取较好的效益。陈旧老套的作文题往往是让学生感到作文无话可说的祸根,教师在命题时,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力求新颖、有趣,对习作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创新,适度的包装,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如《我的同学》《记一个熟悉的人》等常规文题就可替换为《我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发现优点、评说优点,学生自然兴趣盎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到命题中去,如出一组有内在联系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除了命题,形式上还可以多样化,如片段作文、想象作文、编写剧本等,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于去写。
  3. 参与效应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习作的全过程。从引出素材到呈现素材,从理解素材到表达素材,学生亲身经历,感受会很深,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有血有肉,感情也真挚可信。回头再看看于老师的作文教学《考试》,正是因为这次特殊的考试以活动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兴味盎然地参与进来,并获得了真实而深刻的体验,所以这次特殊的考试才成为学生一次真情的流露,我们的作文教学要想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就要展开形式活泼、内容新颖且能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最真实的情感体验,文章也就自然生成了。
  二、引导学生追求人性之美
  1. 从生活中去感受人性美
  生活是一本无字的书,是作文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我们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地从现实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的美好。例如: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人性美;深入社区,捕捉人性美的画面;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走进福利院,感受社会的关爱――在感受生活的过程中,让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人性美得到提升,人格变得高尚。其实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信息快捷的时代,即使是不出户,也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了解社会生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社会是个大课堂,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捕捉生活的美好,珍惜点滴的回忆,感受人性的美好,为作文积累素材。
  2. 从阅读中去吸纳人文精华
  文学宝库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文世界,融入了人间真情,沉淀了历史精华,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人文精神,积累写作素材。像廉颇的坦率、苏轼的乐观豁达,海伦•凯勒的积极进取,霍金的勇敢坚强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人文素材,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和教化,吸纳人文精华,提高人文素质,并注重积累,为写作铺好奠基石。
  3. 在写作中弘扬人性美
  作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学做真人,抒发真情,在写作中弘扬人性美,让作文充满人文的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假、大、空作文泛滥,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套作文,编作文,甚至背作文,长此以往,学生的情感被淡化,创作的欲望被抹杀,这就失去了作文教学的真正意义,因此平时我们就应该注重人性美素材的积累。例如学完《背影》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等来体会亲情。在学完《老王》后,让学生观察身边有没有像老王这样不幸的人需要我们去关注。
  三、 营造民主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写作的要义在于书写真情。叶圣陶早就提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不能只思索作文的法度、技术等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感情等问题”。蒋金镛先生也说过:“进行创作,最宝贵的东西是感情的真挚”。显然,一切语言的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本领,如果和情感比较起来,应该是其次的事。作文教学中,我们总觉得学生作文缺乏想像力,其实我们不能全怪学生,我们常常在不自觉中压抑着学生的想像力,我们常常因文辞亮丽、结构新巧、手法独到而不大计较情感的真伪,如此一来,我们所看到的作文就全成了一个味道,因为它们全是用“光明+崇高+美好”这些高贵的佐料烹制而成的。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的人文体验,传达自己的喜怒哀乐,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人文精神的培养不需要训练,但绝对需要阳光、气候、土壤。这个“阳光、气候、土壤”就是作文教学中的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容忍学生的与众不同,尊重学生独立写作的权力,让他们能够在作文中无拘无束地倾泻自己的情感,鼓励学生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作文《――并没有结束》,不少学生写了发生在自己周围并没有结束的事,显然是扣住了主题。但有一位学生却另辟蹊径,续写了《西游记》的故事。师徒四人在取回真经的途中为了争功,发生了争吵,就在他们吵得不可开交之时,如来现身,告诉他们:“修行并没有结束”。对这种想象力丰富的文章,作为老师应该懂得欣赏。
  四、创设成功的舞台,评价中体现人文关怀
  一般来说,学生喜欢带有人情味的老师,即用商量、关爱的语气,幽默、睿智的语气,而不喜欢冷面孔,教训、生硬的语调。看过于永正、窦桂梅等名师的作文教学后,不仅为他们的教学艺术喝彩,更佩服他们的教学风范。他们评价的话语朴实,真情实意,学生很乐意接受。平时的作文教学,我们不但要多鼓励学生,更应该多搭建一些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在班上开辟出“妙语连珠专栏”,针对部分写作不出色的同学偶尔出现的精彩用语,我把它摘录、收集起来,然后连同他们的姓名一道展示出来,这一句句充满生命力的话连同学生姓名就像名人名言摆放在一起,学生自创的积极性大为增强。由此可见,教师的鼓励、关怀和对学生的尊重爱护,会诱发学生的创作动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作文评改的方式上,我们也可以做一些新的尝试。作文评改,不应全是学生写,教师改,而是向同学、学校、社会开放。在班内可以组织学生自评和互评,开设佳作欣赏课,让每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在活动中处于主动的地位。校园内可以建立校刊、校报,学生一些好的文章,在上面张贴、发表,接受全校师生的评价。在社会上,鼓励学生积极向校外的报刊、杂志投稿,让他们在感受成功的同时,又觉得写作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一个长远的课题,作文教学必须从应试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多角度、多渠道的开拓作文教学的新局面,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以爱心造就爱心,以宽容培养宽容,以成功呼唤成功,让人文之花绽放在作文课堂。
  (谢敏 江苏省南京市清水亭学校 211100)

标签:作文 之花 绽放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