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说大全 > 正文

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发展研究与反思 通用技术课后反思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通用技术是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为目标的技术类课程。文章着眼点是在梳理国内外通用技术教学模式发展轨迹及特点的基础上,透过此视角反思传统通用技术教学模式,以期为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建构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通用技术;教学模式;发展轨迹;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1-0110-03
  一、前言
  技术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及现代生物等新技术,正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及对世界的认识。因此,技术素养是现代青少年的最基本素养,通用技术课程也是普通高中生必须修学的课程。
  “通用技术”是指普通高中新课程技术领域中的通用技术学科,是指信息技术以外的、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它是从技术体系中根据高中技术课程的任务和性质选择出来的,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中,对学生的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它不同于劳动技术课,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是主要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等,注重学生对某一基本技能的掌握,强调劳动的德育功能与技能培训,当然也不同于专攻一技之长的职业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及技术素养,内容是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技术教育相关。《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二、国外技术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在1866年就提出将教育技术作为普通教育的一部分,并且对当时处于工艺学校、工业学校和农业学校的工人阶级子女进行了最基本的、综合的技术教育,但是在世界范围内,技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一直不高。但是进入工业革命以后,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对工业发展、生产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技术课程慢慢进入到各个普通学校中。技术教育现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各国受到很大的重视。在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23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查后指出:“几乎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都已经或者开始采取措施,把技术类课程列入普通教育的课程计划之中”。
  技术教育进入高中,大致始于上世纪初,但早在手工业时期,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中就已经含有技术教学模式的雏形。在这漫长的演进过程中,对我国的技术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笔者从时间的维度对技术教学模式的演变进行了梳理。
  (1)手工业时期
  在早期的西方国家,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技术基本上是没有地位的。技术的保存和传承基本上是通过师徒相传、父子相继等口述的方式进行的。其中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著作中就记载着学徒制,它是集培养、操作为一体的,以全面培养为目标,技术为中心,重视从操作中获得和领悟的直接经验和隐形经验。其过程一般可以表现为“模仿操作-训练操作-半独立操作-独立操作”4个步骤。
  (2)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个时期,课程设置上已经出现和技术相关的科目了。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中,他把学校的四种不同层次特点分别与人的四个智力发展阶段相结合起来,这样除大学以外其他三种学校均都包含一些技术课程,但遗憾的是这些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并未涉及到实践操作问题(即动手操作)。
  另外从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自然科学、艺术、语文等三门学科教学上的详细论述来看,显然他提倡分科教学,但他所提出的教学模式对各门学科基本上都适用,是具有通用性的,并没有提出针对技术学科的专用教学模式。
  (3)启蒙运动时期
  到18世纪后期,技术课程已经普遍存在于普教的初等学校教育中,不过此时的技术教育主要是以手工教育的形态出现的。这个阶段的技术教学模式与夸美纽斯的教学模式相比较,有四点不同:首先,它以学生通过获取谋生的本事、不断提高自身的劳动能力,从而达到改善生活条件、获得一定的经济成效为主要教学目的;其次,以手工作业为主要教学内容;再次,教学环境主要由专门的手工操作教室或者现实的劳动场所提供;最后,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模仿、观察教师的操作,并理解意会教师的解说,然后在教师的指引下一步一步的动手操作,所以教学程序可以理解为:操作示范――模仿练习。
  (4)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爆发,机器大工业代替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厂手工业。这时技术教育开始在欧洲(如英、法等国)中等教育教学体系中逐渐显现出来,扮演起了为机器大工业革命的兴盛和发展而培养社会所需技术型人才的职责和义务。
  在这个时期,心理学家赫尔巴特从统觉论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教学模式: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来他的徒弟莱因对此进行了改良与扩充,成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五段教学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种教学模式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较好的推广,成为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典教学模式。
  (5)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迅速的发展,技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技术的提高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原理来的支撑。此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促使欧美各国的经济不断迅猛发展,而且社会生活因此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欧洲新教育运动作为欧美社会改革的一部分,也逐渐兴盛起来,其中一些代表人物先后创办了一系列学校,都普遍重视技术教育,并将技术课程作为十分重要的必修课程。在此期间,如幻灯、投影、电影和电视等新技术手段不断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技术教学模式开始从原来只注重学生单纯技能的获得,逐渐转变为既注重学生对技术知识的理解又注重学生技能的获得。
  欧洲的这种新教育思潮很快传播到了美国,促使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兴起并发展,这对美国的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在此期间,杜威对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给出了一番评价,指出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重知识的传授、不重独立思维的发展,重教材,不重活动的组织形式。对此他从实用主义哲学理论、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和儿童中心主义的教学观角度出发,提出了“以活动为中心”、“以兴趣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其基本过程可归纳为:疑难的情境-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推论-验证等五个环节。
  (6)二战后至20世纪80年代
  二战后以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的爆发,使社会对精英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因此世界各国开始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问题,如美、日、法、英等国家纷纷将技术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体系,从此高中阶段的技术教育也开始受到重视。
  同时,实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越来越明显。美国的布鲁纳在60年代提出了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发现的过程,“发现并不限于寻求人类尚 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他主张学生扮演发现者的角色,要求教师能够激发学生潜在的内部学习动机,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教学过程:即创设问题情境-利用材料-作出假设-检验假设-作出结论
  (7)20世纪80年代以后
  在1987年-1998年期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KarcnZuga教授对220项技术教育研究成果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研究结果:大部分研究其中在课程(49%)、职业,教育(18%),只有一小部分涉及教学模式。
  2003年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Thomas Lankan,Wolfgang Haunt和Jorgen Welling等人向国际设计与技术教育研究会议提交的论文《Technology learnmg byTheatre-playing》中认为,“角色表演”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因为技术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具有某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即使是歌舞、绘画等在技术教学的“角色表演”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所以这一切还是取决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综合性这一特征。芬兰学者Aki Rosaune在《An Analysis oftheTechnology Education Curriculum ofsix counties》中通过分析详细阐述了英国、美国、法国等六国技术教育课程的相关文献资料及其实施现状。其中法国在技术课标中提出:学生的技术学习必须置身于现实的生活环境,并让他们学以致用,即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而瑞典在技术课标中则指出,技术课程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自主探究。
  以上内容看出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类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国家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在课程改革中突出了技术教育的地位,而且在思想上也越来越重视对技术问题的设计与解决,并强调学习过程的“做中学”等方式,同时注重不同学科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三、国内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发展轨迹
  通用技术是我国第八次课改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建国后技术教育发展的历程来看,通用技术教育在中国共经历了三种具体形式:综合技术教育、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因此,通用技术课程的出现是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20世纪50年代初期,学校教育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能力,让学生了解一般的生产原理和操作使用方法,通过让学生参观、模仿等实物教学法进行教学,强调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的密切结合。如在初等教育体系中设置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劳作课和制图课。
  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全国文化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在全国中小学课程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教育部于1956年5月颁发了《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提示(草案)》,其中明确提出“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文化科学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现代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正式提出“技术教育”的概念,而且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学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开设与劳动技术教育相关的课程。计划中还提出要求中小学生既要学习现代生产技术的基本知识,又要参加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生产技术等各种基本技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便为今后从业打下基础。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材是这个时期的特色。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教委明确提出,“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中小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并要求将中小学劳动技术科都列入课程计划范围之内,并根据实际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并在全国进行试验。
  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的意见》,重申“在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课,是改革中学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为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所确定的目标,适应新形势对基础教育提出的要求,必须加强普通中学的劳技教育。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开始了规模浩大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研究国际技术教育改革的趋势基础上,进行了我国技术教育的改革,把技术教育提高到了教育发展的战略高度,是技术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2001年,我国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技术教育是小学至高中学生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并提出在高中阶段要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技术类课程”。正是在此纲要的指引下,最终研制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进入课改实验区后,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相关的研究逐年增多。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搜索与通用技术相关的文章,通过筛选却发现,大部分教学模式都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与社会现实生活和学生经验联系不够。
  四、传统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的反思
  纵观古今中外通用技术教育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出;通用技术的教学模式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需求下,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它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变化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理论的更新而发展着。但从国内外整体来看,讲解一操练式的通用技术教学模式还是具有一定的主导地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一般性教学模式上,且较为零散。过去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技术能力方面确实有一定效果,它仅要求学生能够模仿教师所传授的技术操作手法和技巧即可,但现在社会的技术教育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注重的是与初等教育中其他学科的教学相区分,主要提倡在师生之间营造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即在教师的讲解操练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间建立一种动态平衡关系,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课程的发展与演变不仅是文化不断创新的结果,更是是新旧文化之间不断对立、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在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把对通用技术教学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相结合,是通用技术教学模式未来发展必须正视的问题。
  基金来源:本文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通用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金资助(批准号新教高[2010]50号)
  作者简介:刘君玲,昌吉学院物理系,硕士。
  收稿日期:2011年9月9日
  编辑:小禾

标签:教学模式 反思 通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