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谈判技巧 >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及其载体]

时间:2019-01-2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就是社会群体在其正确认知基础上的自觉认同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载体。二者是一个辩证运动过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目标、主题、载体和方法的现代化,可以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470(2012)01-0085-08
  [作者简介]廖启云,西安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太原科技大学思政部副教授;廉永杰,西安理工大学教授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认知,最后达到社会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认同,并在丰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强大的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真理性认识是主体人的任何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的认识基础,只有当这些真理性认识转化为主体人的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之后,才能为实践提供直接动机,继而为实践的“被掌控”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力量。社会群体产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理性认识,把真理性认识转化为社会群体的价值意识或价值观念,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其内化过程都离不开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提供的精神支持。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及其载体的基础理论定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涵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就是价值主体真正地自主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动地接受和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确立的价值理念、价值标准和价值诉求,创造性地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机理是复杂的,从价值逻辑上看是一个认知、认同、遵守和践行的过程。
  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会接收到大量的有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引起人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初步认知。在此基础上,人们进一步分析、理解其内涵及价值,获得较为充分展开的思想认识内容。同时,价值主体进行理性的批判,将新的思想认识与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判断甄别,并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想改造、加工的矛盾运动后,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再经过自觉的选择、消化、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中构筑了予以遵守的行为模式。而践行则是人们把内部意识运动转化为外部物质运动的过程,即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期待转化为实践运作的过程。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目标是在物质到精神、精神到物质的两个飞跃的过程中,“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这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觉解,引导价值主体将正确的价值信仰、价值理想、价值观念、价值原则转化为各自的某种深刻而稳定的心理基因,并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从而使人们成为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实现。
  一种社会意识是否具有社会认同基础,从而对社会公众产生影响力、感召力、辐射力与浸润力,总要受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双重制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目标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和谐统一。其科学性首先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真性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凝炼的作为社会价值体系中的主流价值形态,表征着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它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向上的兼容性、时代的容涵性以及逻辑的展开性。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内化目标是价值主体对象性活动的旨归,因而它逻辑地形成了价值目标的科学性;其价值性体现在价值客体对于价值主体的满足上。从内化目标生成的主体看,是全体社会成员;从目标生成的客体看,是中国时代精神的提炼和概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力量以及进发出的强大的物质力量。这深刻揭示了目标确立的民本性、实践性和广泛性。也是其价值性存在的缘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目标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也彰显了该目标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价值定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目标绝不会自发生成,它实现于人们自觉的行动与主体性意义上的实践,从而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本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从目标实现的过程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目标是人们理性思辨后的价值选择与确认,它由价值主体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认识规律不断实现价值生成。因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目标实现的“元理论”,是内化目标实现的理论根基。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载体思辨
  1.载体的概念透视
  载体分“载”和“体”两个词素,分别表达“承载”和“物质形态”两个意思。载体在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它物质的物质,在文化交流上指承载知识或信息的物质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内化过程中及价值主体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遵守、践行的过程中,需要诸多的物质载体,其中最重要的载体是使主体的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自在的感知到自为的践行。也就是说从感知形态到力行形态的转换,而价值主体这一价值实现需要依赖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重要载体。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揭示了哲学的物质范畴,指明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将目标预设转化为目标实现的对象化的社会活动过程,因而它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物质形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价值理性原则向现实价值意义转化的过程,思想政治工作是实现‘转化’的重要中介和载体。”
  2.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现代化变革
  现代化是个世界性的命题,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属于意识形态活动的现代化,它是伴随物质现代化而进行的精神与物质现代性的生产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在当前国际国内情形复杂多变的态势下,面临着逆向的冲击,因而必然逻辑地诉求对其内化起着重要载体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转变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不断增长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现在意识形态的时代性、视野界面的超越性以及技术运作的科学性等方面。意识形态的时代性主要表现在意识形态存在的时代特征上。当前在意识 形态多元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境遇下,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理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当前我国意识形态的时代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必须符合这一时代特征;视野界面的超越性,要求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范围,瞄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放宽胸怀,开阔眼界,拓展思路;技术运作的科学性,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运作层面把握现代高科技对人们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将高科技手段和现代科学管理有针对性地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具体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性”体现在理念、目标、主题、内容、模式、手段、方法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为了达到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传统人与现代人相互协调平衡的目标,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方位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二维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中,社会成员遵循主流意识形态,相互进行意识流的传递、品德话语的交流以及德性的批判与重构,使得社会成员能够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相一致的政治立场、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活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关键在认同,是在内化过程中行为主体真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观点,并将其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变为接受主体自身意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支配、控制、引导自己思想、情感、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使行为主体经过信息表象的感受,再经过理性的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经由判断、筛选从而达到思想情感上的认同。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活动过程是一个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辩证运动过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目标的一致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切实解决当前人们普遍关心和存在的利益问题、思想问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与切实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科学发展以及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有机统一起来,体现了个人发展方向与社会发展方向的一致性。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深刻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终极目标。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就是由各种各样的个人的活动构成的,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主体是社会的人,即个体价值主体和群体价值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目标最终归于人的发展目标上,而“让每一个人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以满足人的精神、物质诉求为过程的逻辑始点与逻辑终点,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最终目标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统摄下达到高度的一致,其功效在于规约了人们活动的价值取向。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相辅相成性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唯物辩证法诠释了事物、现象(包括精神现象)的普遍联系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与意识形态属性极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两者的动态发展过程,更有着互为促动、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一种价值观念的存在。重要的一点是社会生活要为这个价值观念提供合理性依据并使人们认同并践行这个价值观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要使人们服膺并导致价值生成,就必须加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当前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价值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挑战不断加大,因而更需要向现代化转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支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就是要求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法、机制等,建立起反映社会发展方向及其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系统。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既是一种目标追求和价值引导,又是一种功能性要素体认,从而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深入贯彻。
  另一方面,政治观念、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主要教育内容,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中需要解决的根本标的。从广义上讲,核心价值的内化过程本身也就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此,核心价值内化功能的发挥、功效的大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休戚与共。毫无疑问,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取向迷失,导致指导思想多元化,人们必将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
  再者,思想政治教育在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过程中,核心价值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运作范式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具有时代特征的理论素材和新的活动样态,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向现代化转型。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两者的关系向度呈现正相关效应,在动态生成中相互辐射,彼此促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统一性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阈中,“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所以,人类社会不仅是一个物的实体,而且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从本质上讲就是一个从实然状态向应然状态转化的实践过程。两者在价值目标上的一致性,引发出在价值实现过程中其成果的共享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内化实践的价值生成必然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实践中发挥着指导作用,在操作层面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运行显现出理论上引导、方向上规约、内容上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实践又作为中介和载体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充分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属性与技术价值。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蕴涵着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实践过程中将客体要求内化为自我追求,并做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同时主体又通过实践将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的理性认识物化到自身的行为中,使思维者的知性转化为实践者的践行。这里特别强调实践主体的“内生性”,即在实践中主体所发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 性。因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来源于实践又回归于实践,这种回归是能动地渗透实践主体的创造性元素。这种创造性元素,使主体更有效地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的对象化活动中,不断获得价值生成。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现代化
  理念是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形式认识和把握对象的本质而形成较为固定的观点和看法。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势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经无法适应人们思想形成、发展要素的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差异性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现代化,就是要充分彰显理念的前瞻性、开放性、创造性的最根本的时代特征,形成适应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理念,优化思维主体的知识结构,革新思维主体的观念、语言、行为习惯,培养求新与求实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理性自觉。用联系和发展的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特征科学、全面地认知思想政治受教育者,将思维对象置放在历时态与共时态的视阈下,理性地把握受教育者的变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入学的理念图示是主客体相统一、思维与实践相统一的生成性理念。主客体相统一的新理念,要求依据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统一性,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对立统一中达到相互的尊重与和谐。思维与实践相统一的新理念,则要求将思维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升思维能力和思维科学化水平,生成与时俱进的现代理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现代化
  目标是个体或群体完成了预设的目的与标准所取得的成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诸要素相互作用的产物。从目标系统确立的依据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适应和满足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还要适应和满足人的发展需要。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标。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呈现为一个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过程和一种无限开放的状态,不是一件只能无限推移、遥不可及的事情。它的内容和要求总是针对特定现实提出来,根植于每一个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在具体的时代和语境中有着具体的现实内涵,它具有现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现代化,着眼于当前时代的发展,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吸纳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目标元素,构筑培养一代新人目标框架。其现代语境就是培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现代公民。具体内涵是:构建一个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道德体系;增强诚实守信意识、竞争开放意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意识;弘扬主体精神、创新精神、法治精神:提升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需的健康的心理素质;优化具有现代化要求的知识结构等。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现代化,就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教育主题。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产物,它表现为人们对其认定的并表征出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信赖和矢志不渝的自觉追求。信仰的本质是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物的一种自我超越。是个体或社会群体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超越现实走向理想的努力的精神状态,也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一个具有科学正确的价值观的人、能自我意识到行为的公正或善恶,能选择有利于自身同时有利于人类社会和他人的行为,一定程度上能超越物质层面的、个我层面的、肉体层面的小我,而进入精神层面的、社会和世界层面的大我,这既要落实到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层面,又要上升到做人的信仰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探索的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和理论体系,它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适应了中国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做到了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对受教育者起到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凝聚作用。导向作用体现在规范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保证受教育者的精神活动从现实到未来健康的运行;激励作用体现在鞭策和鼓励受教育者不断地为信仰而奋斗。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认为信仰是“提高我们的情绪,鼓舞我们的生活的唯一有生气的原则”。它使人意志坚定,保持理性认识与非理性情感的统一,坚定不移地实现预设的目标;凝聚作用体现在整合受教育者的思想与行为,“现在人们普遍认为,信仰的一致对于国家的强盛是必需的。”国民共同的信仰,保障了国家和民族团结与强盛的未来。
  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信仰教育的主题,其目的是为受教育者设定居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高层次的价值标准,使受教育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中,将这一最高层次的价值标准转化为价值追求,在价值追求中实现价值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化就是利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新载体,通过互联网这一最先进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时代发展所要求的政治观念、思想品德、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过程。
  现代中国,网络以巨量的信息、快捷的传输、强烈的互动和多元的传播方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媒之后新兴的“第四媒体”,成为各类信息争相利用的最佳载体,进而成为社会价值观念传播、多元社会意识形态竞技的崭新平台。网络载体的强大的舆论攻势和传播效应对社会群体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产生深刻影响。以网络为载体,其两面性既给我们带来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机遇,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以网络为载体,将彻底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面对面交流的方式,可以充分地进行主体间的更广泛、更深层次的交流互动;以网络为载体,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情境和知识语境,受教育者可以依自身的情趣和道德价值观随时获取所需的教育资源,充分体现了个体化的特征。然而,这种虚拟的网络空间,信息的多元化以及意识形态质变现象的出现会导致交流主体的异化,从而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趋利避害,利用网络载体的开放性、平等性的特点以及快捷、及时、互动、高效的积极面,有效、主动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研发大众喜爱的网络文化产品。提高网络文化先进内容的访问率,完善网络舆情制度,建立网络监控机制,强化高质量舆情工作人力资源基础,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脉动及走向,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力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和影响,从而提高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现代化
  “方法是人们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活动方式、程序和手段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以及程序和手段的总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现代化,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创新、运用新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预设形态到实现形态的转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了人们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即理论思维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们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依据这个理论支点引伸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方法转型的理论框架,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维的方式、艺术的方式、信念引导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思维的方式主要体现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理念和态度的改革维度。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客二分”的关系,教育者是天然的教育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客体。这种关系图示逻辑地导致交流的不平等性,严重地抑制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生成,已不适应当代以人为本的思维理念。依据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双方都被视为主体间的相互性、统一性与协调性的交往互动。这一活动范式逻辑地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平等,人格上的相互尊重,在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亲和思想支配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发挥了受教育者的主体角色功能,使之从被动逆反的接受转换成一种道德自觉,从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艺术的方式主要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美育维度。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美的规律来建造。”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就是主体的人在对象化实践中运用掌握的对象的规律和自身内在固有的尺度,改造对象并创造一种新的对象的存在形式。也就是说,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行为主体按照人的审美需要和美的内在规律来塑造、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方式。这种方式的指向主要是美的环境、美的载体、美的氛围以及美的人格,实现客体的形式和主体的美的高度统一。
  信念的方式主要体现于高尚的信念对人的引导维度。信念是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下,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所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勇于践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信念的力量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坚定意志,激发活力,完善人格,使人在理性确证的基础上,遵循既定的目标矢志不移地进行价值贯通。当前信念确立的原则应是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的预设目标,做到社会本位与个体本位的统一。具体内涵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努力成才,在实现社会价值中实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
  发挥信念的引导功效,要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形态转换为理性形态,使受教育者对确立的信念做到理性认可,并形成一种行为自觉。同时要满足人们的正当利益诉求,在合理性利益追求中坚定高尚的信念,且体认信念的作用和价值。
  实践精神的方式主要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力行维度。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确立自己哲学的基础,它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所谓实践精神,是介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中间环节,是联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作为一种在本质上仍然属于精神领域对自然的掌握方式,实践精神以方针、政策、路线、纲领、战略战术、计划方案、设计蓝图、目的要求、模拟图形等形式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力行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改造主观世界以获得精神资本的一种实践活动,而这种实践活动是以科学的实践精神也就是实践观念为指导的。科学的实践精神内涵着实践的唯物性、历史性、人道性、辩证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应当遵循科学实践精神的内含,科学合理地设计其方针政策,规划符合实际要求的方案图式,运用有效的手段条件,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化中,将实践活动与受教育者的成才结合起来,要使精神活动满足于价值主体的发展需要,使人们内在的思想道德意识体系与人们的生命、生存、生活融为一体;运用潜性、柔性、交流性方案图式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将外在的教育转化成内在的需要,形成自觉追求;借鉴现代西方流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如道德讨论法、价值澄清法和社会学习法,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诱发受教育者的认知内省,促进积极的理性思维,从而引发价值判断,形成适合本人的思想道德体系。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手段的现代性、科技性,使受教育者认同这样的方式;要制定科学的对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评价准则,要接纳、鼓励受教育者健康的个性特征,在主流价值观的统摄下,包容多样,尊重差异。
  责任编辑:李瑞山

标签:内化 载体 核心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