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甘露润物无声|和风甘露 润物无声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当前的教学现状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很难发展与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也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参与社会的能力。那么,如何讲出品德与社会课的精彩,从而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心、有好品质的人呢?沐浴甘露,润物无声。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人为本,以知导行
  教育要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结合,以人为本。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凸显楷模的示范作用,让榜样去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如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伟大的先人》一课,课前我组织学生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让学生去问周边的人是否了解孔子、司马迁。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询问5人,做好记录,然后汇报统计调查的情况,整理和归纳统计结果。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司马迁离我们那么久远,却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们、纪念他们。随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他们的介绍,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了解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等至理名言和他对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让学生认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了解他以顽强的毅力、非凡的学识,为中华民族留下的宝贵遗产――《史记》。这样,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去学习并思考,再在课堂上让他们讨论、交流,进而感受~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一段段异彩纷呈的故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赞歌。激发其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他们自然也就会从内心深处严格要求自己,以先人为榜样,从小事做起,做到以知导行。
  二、改进教法,注重实效
  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在的兴趣。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对自己所学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主动去学,个人习得也更易内化成素养。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其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
  在讲授“孝敬父母”的内容时,我在教学中安排学生听录音《给妈妈的一封信》。在时而深沉舒缓、时而高亢铿锵的钢琴声中,儿子对母亲那深情的话语,字字句句扣人心弦:妈妈,那记载着辛勤劳动的白发和皱纹,竞过早地爬上了你的头和脸,而那讨厌的病魔也缠上了你……当课件中响起《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课堂气氛也被推向了高潮。适宜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满足,学生当然会对所学的事理铭记不忘。
  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摆脱时空的局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课本上的道理,受到启迪,最终达到导行的目的。
  三、回归生活。以行促知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让学生亲身实践,以行促知。
  我校有许多学生来自农村,家里都有农田,他们能够见到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从犁地、播种、除草、施肥到收割学生都很清楚,却很少有实践经历。于是我在作业设计中要求学生利用周末的时间,跟随家长到田间地头去参加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劳动,并记录下劳动过程。这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懂得了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有助于他们养成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的品质。
  其实这种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有很多,如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了解自己家乡的美景:学生可以在了解家乡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生活见闻和体验来自由写作。我的学生曾写过一首小诗来赞美家乡:怀宁好风光,皖中鱼米乡,湖是银鱼窝,山是水泥仓,鱼蟹肥又大,大米白又香。这种来自于生活的优秀小诗的展示和推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了德育熏陶的目的,其形式灵活,易于接受。同时,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拓展了课本资源的空间和学习的视野,加强了教学资源的整合,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说过,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在今后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我更期待以人为本、回归生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让含苞的花朵绽放得更美!
  (责编:莫荻)

标签:甘露 沐浴 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