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的另一个功能 表达功能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建立在经验主义基础之上的我国传统翻译理论普遍认为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重要步骤,进而指出,只有在正确理解原文语篇的语意意图和语言形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原文语篇从思想内容到语言形式甚至包括对原文作者的个人风格的翻译,即用等值或者最近似等值的目标语言来充分再现原文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理解和表达的关系通常被描述为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同时也选择译文的表达方式;在选择表达方式的同时又会进一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吕瑞昌,喻云根等,1983,2-4)。理解和表达在翻译的思维过程里是两个不但不能截然分割而且还密切相关的阶段,也就是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王治奎,1999,31)。理解是表达的前提,表达是理解的延续和归宿。理解和表达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王治奎,2001,63)。但是,作为脑力劳动的翻译实践活动,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其最终成果都是以文字的或者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不妨可以说表达也是理解的结果。表达和理解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统一的,理解影响着对表达形式的选择,而表达形式则反映了对原文理解的正确与否。既然经验主义翻译家都把理解和表达作为翻译程序论中的两个不同概念提出来,那么理解和表达之间的关系也不会那么简单地用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所以就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探讨,使经验主义的翻译理论日臻完美,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工作。
  所有关于翻译的问题都是通过翻译的结果,即译文的表达形式反映出来的,最终还需要通过翻译来解决,因此,用具体的译例来讨论译文的表达形式能否担纲标准的作用就有了实证的色彩,也就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说服力。下面的这句英语出自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小说David 。Copperfield, 两个译文均出自大家之手。
  例1“All good attend you, dear old woman,”he said, embracing Peggotty.
  A. “万事如意,亲爱的老妈妈,”他搂着辟果提说道。(董秋斯译)
  B. “亲爱的妹妹,我祝你多福如意。”他拥抱了坡勾提说,(张谷若译)
  原文中同一个英语名词old lady被翻译成了两个不同的汉语名词,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致使两个人之间相同的一种关系被翻译成了两种不同的关系。单纯地来看,任何一个汉语表达形式的意思都是可以接受的,但两相对照就会发现肯定有一个汉语表达形式没有正确反映原文传达的所指关系。现代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篇的语境既指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语境,也指文学作品中的虚拟语境,即故事中人物交流的具体语境.根据从后者中获得的信息,说话人和受话人Peggotty 原本是兄妹关系。由于第一个译文的译者没有足够注意对话双方的这种关系,因此,译文没有能反映出这一基本事实,导致产生了错误的翻译;而第二个译者充分理解了对话双方的这种关系并且在翻译的过程里照顾了对话双方的这种关系,译文的表达形式就与事实统一, 翻译合乎情理。
  如果说对上面一句英语的错误理解问题是通过对比不同译文发现的,那么毋需进行任何对比亦可发现下面一句英语的汉语译文中存在问题。原文如下:
  例2 Back then Burlinton was the world’s largest textile manufacturer, as solid as the mountains of North Carolina.??②? 译文如下:
  当时伯灵顿是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制造商,稳固得就如同北卡罗来纳的群山。
  textile 这个英语单词的含义对于源语读者而言应该是明确的,但是“纺织制造商”这个汉语表达形式对于译语读者而言其含义则显得含糊不清。到底是纺织品制造商呢还是纺织机械制造商?翻译就是翻译概念,在翻译中概念意义首当其冲,较其它意义更为重要。含糊不清的表达形式反映了对原文textile这个词的理解有模棱两可之嫌。
  通过比较不同的译文发现对原文的理解是否正确固然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校验译文的重要途径,但这必定是借助外部条件实现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其实,译例㈠的失误最终是通过语境检验出来的而非另一个译文,因为译文的表达形式都受对原文理解的程度和译者的翻译动机,态度以及翻译策略等因素影响,不同的译文只可供借鉴,根本就不可能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而译文㈡的失误是译文的表达形式甚至连译者的意愿都不符合,导致了译者颠覆译者的悖论,结果译文不合逻辑而不攻自破。评价理论认为导致译文不忠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至于这几个误译的例子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并非本文要讨论的重点,但有一点值得指出,即阅读原文的读者完全可以理解的含义对阅读译文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就未必简单。因此译文在译文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就无法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同而语之。翻译涉及到两种语言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或矛盾,情况复杂,而主要是解决原文的内容和译文的形式之间的矛盾。如果译者用译文的形式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就算达到了目的(许渊冲,1984,1)。然而,译文的形式是否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呢?翻译的悖论在于源语使用者不谙译语,无法评判译文是否表达了原文所承载的全部符号意义以及它们所蕴涵的文化历史价值和展现出来的人文情怀;反之亦然,译语使用者同样不谙源语,能否准确理解源语所承载的各种信息也无法评判。因此,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就需要一个客观的校验标准,这个标准不仅能校验出源语所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准确地充分理解,而且还能校验出译语所传递的信息是否能在译语使用者中间产生了与源语在源语使用者中间产生的同样的效果。这个标准一方面必须是译文读者熟悉并能够接受的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表达原文语言形式所承载的内容,而且它就掌握在译者的手中, 由译者执行操作,显而易见,这个标准无论如何都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关系,或者说就是译文的表达形式。
  理解是对源语语码的解码,即,在对包括源语语法,语境, 语用特征, 历史传统以及文化内涵等因素进行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推理的思维方法对源语语码实施的破解,以期最大限度地获得源语语码所传递的各种信息以及这些信息在各个方面可能产生的各种效果。表达是对理解所获得的信息用译语语码进行的再编码,即以理解获取的信息为基础,对译语受众情况,使用效果等因素进行评价,通过比较,遴选,替换等诸多遣词造句的手段,用译语语码克隆源语信息的语言重组或转换。好的表达投射到译语使用者大脑中产生的印象应该和源语使用者阅读源语在大脑中产生的印象具有相同的效果。在第二个译例中,源语读者阅读源语不可能产生模糊不清的印象,但译语读者阅读译语却产生了这样的印象,也就是说,源语语码传递的信息被译语的表达形式严重歪曲,甚至背叛。但有趣的是,这种背叛不是源语读者发现的,也不是翻译家本人发现的(通常情况下,作为两种语言乃至文化操控者的译者最有可能发现译语对源语的背叛,但由于原文的可译性限度以及译者本人对源语的认知能力和对译语的驾驭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他们往往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是被译语的表达形式本身暴露出来的,是译语读者不借助其它外部条件即可发现的,这一点对于翻译实践和研究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还是让我们再看一些翻译的句子吧,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背叛了原文在特定语境中所传递的信息。
  例3 因为简想赚钱,所以才不下力??③?。
  (原文:Jane does not work hard because she wants to earn money.)
  例4 他坐着,双腿搁在大腿上,桌子的另一端挂着一只大火腿??④?。
  (原文:He sits, hands on his thighs, one thick ham hooked across the corner of the table.)
  例5 所有的动脉粥样硬化症患者都不是高血压病人??⑤?。
  (原文: All atherosclerotic patients are not hypertensive subjects.)
  例6 但爱德加•斯诺却让我看到另一条路。显然与其说阿格尼斯•史沫特莱是一名记者,不如说她更像一位宣传家??⑥?。
  (原文:But Agnes was distinctly more propagandist than journalist, while Ed seemed to me the other way round.)
  他由于成就而闻名于世,而他个人却从未有人了解,因为在他的一生中,他避免出风头??⑦?。
  (原文:World-famous for his works he was never personally well known, for throughout his life he avoided publicity.)
  以上几个译例中,译文的表达形式从语法上来看都合乎汉语规范,但表达的内容却都违背了逻辑或者不符合一般常识,没有正确反映原文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或科学真理,在译语使用者中间产生不了源语在源语使用者中间可能产生的效果,而且这一结果正是由译语本身的表达形式暴露出来的,毋须借助任何外部条件就能发现。

标签:表达 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