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协议书 > 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引导策略]态度的有效教学策略有多选题

时间:2019-02-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新课程全面实施,课堂教学的形式已经悄然改变: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基本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课堂教学因素更为复杂,有效使用引导策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通过引导策略的设计、引导策略的选择、引导策略在教学过程的落实,使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整个生命体得到真实的进步和成长,实现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 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引导策略
   在新课标、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程教学新模式。为什么以教师为主导?是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不必过分地激情,过多地使用讲课技巧,使得学生眼花缭乱,应不暇接,让课堂成为教师的表演场,学生无法投入学习,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不必为了迎合新课程理念,以一位导者姿态出现在课堂,少言寡语,不知适时而导;更不能不导,一节课完全给学生,自己只是隔岸观火,学生的学习没有了目标和方法,思维四处游走,所得甚少。作为新课程的主导者,我们该如何去很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有效合作,激发个性创造,是很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
   一、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来引导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泰斗托儿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来点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何等的重要。但在我们亲历引导教学过程中,体悟到不断地激发学生兴趣,是不容易做到的。往往在预设中,我们把引导和过渡的语言组织得十分恰当精美,课件和视频组合地十分新奇,甚至我们把一些优秀的学生作品在荧屏展现,学生也似乎也不怎么领你情,只是在视频出现时,十分好奇的惊叹一声,他们的兴趣也随之销声匿迹,回到自己的学生电脑屏幕。为什么我们的引导是收效甚微呢?我想原因在于:没有抓住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很好把教材重难点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点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要做到结合除了深钻教材之外,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内容,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找到联系的最佳点。
   案例一:在教学《建立超链接》这一个课时,引导一:屏幕上呈现的是一个历届学生做的一个优秀的个人网站,师:“这是我们一个学姐做的个人网站,我们来欣赏一下;”在欣赏中讲解超链接的存在、超链接的含义、超链接的形式,这样引导简洁明了,引领学生直奔超链接主题;但是,学生并没有表现出极高的学习兴致,主动性不高。引导二: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网站的首页,左右分成,左边显示的是学生喜欢的众多娱乐界明星照片,右边是另一片学生所喜欢的动漫一族的各个核心人物,师:“这是老师做的一个网站,同学们喜欢左边还是右边的?我们先来欣赏网站哪一边的内容,先明星、动漫?”学生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紧接引领学生进入网站其中的一边,在欣赏过程中讲解"超级链接"的各项内容,"左右两边的支持者"多会很注意屏幕所演示的内容以及所讲解的,"另一边的支持者"在认真听讲的过程中更迫不及待关注着网站另一面的内容。两者引入主题方式,当然是后者更胜一筹,引领学生进入超链接的有效学习,学生对超链接的探究兴趣得到升起,于是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起来。
   老师巧妙引导之下,各个学生的学习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最佳状态,学习的过程不仅轻松有效,极大的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学习内容融入其中,学生真真正正在与知识要点进行对话,没有半点敷衍;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有效。
   二、用明确的学习主题来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要有明确目标,否则学生的学习是无效学习;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引导要有目地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否则老师的引导是无效的。因此,教师每一次引导要亮出学习主题。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此次探究的问题是什么,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要比含含糊糊一大片要好。教师要想亮出恰当的探究主题,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问题提出,做到所提问题有据可依,从而在教学中取得成效。在认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还必须清晰掌握教学的重点、难点。此外,主题的制定过程中还要考虑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来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案例一:好多学生都喜欢在书桌上、文具包上贴上漂亮的课程表,在EXCEL的学习中,美化工作表《井井有条》这一课时内容时,以课程表为题材,教师先将一个已经美化好的漂亮的课程表展示给学生,学生看了之后别提有多兴奋,“哇,好漂亮!”有些则问“怎么做出来的呀?”,学习主题任务的引入效果已经来了,接下来就是给予必要的提示引导之后,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一张课程表的美化,学生的表现得很投入,这就是合适的教学情境所带来的有效任务设计的成功案例,在课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的很投入,很有积极性,微妙的进入主题的学习、任务的操作过程中去,能让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变得积极有效。
   让每一次探究主题的提出明确不含糊,教师所预设的问题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要做到问题目的明确,问题的设计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态度以及对教材的深入了解学习。因此学生的学习探究针对性强,层次清晰,有效的解决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学习的主题理解也较为深刻,学有所得。
   三、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引导
   新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思维创新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叶圣陶老师说过:“教师为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每一堂课,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寻找拨动学生心弦的诱发点,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善于提问,问题的设计要得体、精巧,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学习的欲望,培养他们主动思考的兴趣和动手操作的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思维的发散和创新,促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善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怀疑就没有创新;教师恰如其分地对学生问上几个为什么、如何完成,是将思维引向创新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问问题有所依据,结合教材重点难点来巧妙设问。
   案例一:在教学《建立超链接》这一个课时时,在讲解超级链接的链接指向形式时,详细讲解、演示完成了一个超链接如何链接到一个新页面的建立过程,在学生完成了自己动手操作的小任务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完成随堂练习,一些操作速度比较快、爱思考的学生,在完成操作后,立马提出问题:“老师,我们平时上网浏览一些论坛网页时,上下跳转的超链接是如何完成的?”“老师,我们在网络上有时点击一些电影标题,怎么会跳出电影播放器进行电影放映,这也可以用超链接进行设置吗?”学生平时用计算机上网比较多,上网过程中遇到过各种类型的超链接,学生对自己所接触的超链接形式积极提出问题,形成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式、启发式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探究式的对自己的疑问加以解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速度比教师想象的要快,详细讲解了“插入超链接”的对话框的各个选项以及"书签"知识点(“书签”在Word软件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很熟悉,Frontpage软件中的"书签"的知识在前面课时中学习过,与Word软件中的也类似,需要的知识点多已经掌握),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认真思考完成这些"超链接"的制作,激起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力,体会到完成作品后的成就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Frontpage软件及信息技术课程的信心,增强学生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展开合理联想,进行新的组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用合理评价机制来引导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由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特殊性,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坚持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对于Frontpage课程的评价我主要采取平时评价(40%)和期中期末两次阶段性评价(60%)。
   平时评价主要针对每节课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控制软件随机抽取作品进行评价和课课堂结束时就要完成提交的进行评价。对于课堂上的作品评价,我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要求,并针对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承认学生实际掌握水平之间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的成绩,并鼓励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各自提高;对于课后上交作品,做到及时反馈(通过在每位学生的作业文件夹中放置一个教师评论文本文件,主要给予学生欣赏性、鼓励性的评价,并对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及时指导)然后选出比较优秀的有创意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进行互评。通过展示这些优秀作品,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和亲切感。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教师引导讲究策略,达到精彩自然,使信息技术的学习融入了学生生活中。避免了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成为教师一讲到底的“独角戏”舞台,成为学生们玩电脑游戏、网络聊天的“放养场”,只有在教师正确有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才能让课堂成为“教”与“学”的互动场。
   参考文献
   [1]杜萍.课堂管理的策略(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有效教学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安媛.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策略的尝试.天津教育,2006,(2)
   [4]王洪伟.课堂实现有效教学若干因素的研究.《基础教育》月刊,2006(12):27-29
   [5]崔允?.《有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标签:信息技术 新课程 课堂 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