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大学生 > 心理 > 正文

从高考考纲的探究要求看中学语文教学 2019年高考考纲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考试大?纲•?语文》将探究作为学生六种能力的最高要求。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阅读理解是发展和检验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江苏省2010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在现代文阅读中对探究提出了三项具体要求:(1)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2) 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不仅是考试的依据,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航标灯。培养学生的钻研习惯、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探究必须具体体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之中。在中学语文课教学中养成学生的探究习惯、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考试说明》所列的三点要求可以转化为三种途径:(1) 站在时代与文化的高度探究作品的意蕴与思想;(2) 立足作品与作者的视角探究作品的创作意图与表达技巧;(3) 选取文本中的问题深入探究以获取探究的方法与能力。
  一、 整体探究,不断丰富作品的意蕴与思想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重要人物。《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林黛玉进府所见,准确无误地展示了王熙凤的“封建大家庭实际掌权者形象”。教学这个内容,教师先启发学生设立探究提纲,再引导学生有序探究、积累探究成果,最后进行信息整合,丰富的潜台词将立即成为耐人寻味的艺术表演。
  【探究一】先声夺人的出场。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笑声之后的一句应酬套语,在黛玉眼中,凤姐一出场就与其他人等形成了“放诞无礼”和“恭肃严整”的天壤之别。这段描写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释放出怎样的故事信息?
  【探究二】浓墨重彩的肖像。
  曹雪芹毫不吝啬地用83字的超长句式,请出了贾府时装模特王熙凤。富丽堂皇,精彩纷呈的衣着,给人“恍若神妃仙子”的外表,丹凤三角眼上柳叶吊梢眉个性独具。两相对比,初步展露出人物什么样的个性?
  【探究三】喜怒无常的表演。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贾母的戏语开始了王熙凤的表演。“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一回、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四个连续动作,开场不凡;“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嫡亲的孙女”,顺势恭维;以帕拭泪、转悲为喜、质询下人……娴熟的表演,喜怒无常蕴含深意。多面的人物体现了多少种元素的人格?
  【探究四】机变干练的果敢。
  林黛玉进贾府,王熙凤唱响了主角。极尽奉承之后更多体现的是机变能干:预前谋划、安排有序、沉稳厚重、越位而不僭越。“铿锵玫瑰”的果敢,如何整合出王熙凤这个实际掌权者的丰满个性?对这个大家庭、对这个畸形的社会,从王熙凤的个性上又会有多少思索与感悟?
  二、 重点突破,不断明晰作品的精妙与意图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智取生辰纲》这段选文生动形象又极具象征地描绘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如果按部就班地介绍《水浒传》的有关文学常识,复述基本故事情节,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就不能有效地领悟和欣赏该文故事情节的波澜迭起,扣人心弦的特征,整个教学过程就会显得苍白无味。但如果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梁山好汉的性格、故事的精妙与意图将会在探究的不断深入中逐次明晰起来。
  【探究一】《智取生辰纲》“智”在什么地方,课文是如何表现的?
  第一,智用“半瓢酒”作为最终实现目的的道具;第二,智用酷热的气候施用蒙汗药;第三,智用押运队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敌方核心力量;第四,智用梁山义士之间的互相配合,使得整个计策实施过程就像玩魔术一样,显得扑朔迷离,变幻莫测。第五,智用山岗松林――黄泥冈作掩护,引诱敌方进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的真切情况。麻痹对手、引诱对手、迷惑对手、动摇对手、瓦解对手充分体现了“智”,探究波澜迭起的故事情节,学生自然走进人物与作品的世界。
  【探究二】敌我双方为了解渴,喝的白酒,吃的是红枣,这好象与生活事实不符。施耐庵对于“智取”情节的设置有没有漏洞?这样的设置体现出怎样的文化背景与构思意图?
  【探究三】杨志的这批生辰纲如果不是被梁山好汉劫取,他就不会上山落草。“智取”生辰纲,逼迫杨志落草,这是不是一起“诈骗案”?
  一篇课文、一点突破、一组探究、形成一个个崭新的教学兴奋点,激发学生入彀的愿望,用一鲜亮的线索串联起诸多问题,让学生明晰文本行进思路,逐层深入地理解阅读对象,提早建立起完整的结构框架图。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教学内容集中统一,教学过程节奏紧凑,师生互动和谐顺畅。在这样的语文教学氛围中,师生共同品味语文学习得心应手,举重若轻的甜蜜,使得语文思维如同源头活水一样奔涌而出,这样,语文有效教学的境界便会自然达成。
  三、 深入探究,不断提升学生的习惯与能力
  文字考证是理解语义的前提,更是语言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中学文言文教学结合文字考证,培养学生的探究习惯、指导学生探究方法、发展学生探究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探究品质具有十分深远的教育意义。
  高中语文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中有“弘兹九德”一句,“兹”教材解作“此”,然“兹”作“此”时“九德”只能实解,而对“九德”作实解在宋代以后。教学中,设置一套探究题虽难以最终解决问题,但却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留下开阔的研究空间。
  【探究一】在文言文中,“兹”有哪些解释?(引导学生研究词的本义及意义生成)
  【探究二】“九德”在唐代前有无实解?在魏征其它作品中有无具体阐述?(引导学生进行文献研究)“九”及其它数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使用习惯?(引导学生联系文化传统进行研究)
  【探究三】“兹”与“滋”通假研究。“兹”与“滋”通假是否符合通假原则?唐代以前有无通假先例?唐以前“滋”有哪些义项?如果通假成立,本句应该如何理解?(综合运用多种探究方法)
  探究是高中生最高的能力层级。站在最高能力层级的高度组织中学语文教学,不仅前五个层级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协调的发展,而且有效打通了各层级能力的阻隔,体现了探究的探索性、研究性与创造性。从高考考纲的探究要求看中学语文教学,探究不仅应是课堂的主线,更应成为课堂的灵魂!
  (钱小梅 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226400)
  
  

标签:高考 探究 语文教学 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