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演讲稿 > 正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探讨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内容摘要】教师要营造阅读氛围,引发学生的外在阅读动机;还要从学生的阅读经历及心理需求入手,认真调查研究,依据学情激发学生的内在阅读动机。调动起学生的动机之后,再分不同的阅读阶段辅之以相应的学法指导。
  【关键词】知人论世;移情入境;以文悟道
  
  阅读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阅读的内部动力,是决定学生阅读质量的重要因素。阅读动机可以分为外在阅读动机和内在阅读动机。外在阅读动机是指由外部条件引起的阅读动机,一般是被动的;内在阅读动机是内在心理的一种需要,一般是主动的。教师要营造阅读氛围,引发学生的外在阅读动机;还要从学生的阅读经历及心理需求入手,认真调查研究,依据学情激发学生的内在阅读动机。调动起学生的动机之后,再分不同的阅读阶段辅之以相应的学法指导。
  一、初读文本: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诗歌鉴赏的方法,也是目前阅读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常用的解读方法。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曾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的写作原则,作者创作时所遵循的原则也是读者阅读时需留意体会的。惟其如此,才能准确把握作者的创作动机,理解文章的写作要义。
  以霍利约克、巴索克等人提出的符号性图式理论认为,“最初学习中包含了一种形成抽象的符号图式即抽象的结构特性的学习过程,这种图式是一种可以被激活的数据结构,当新的情境特征与该图式中的符号匹配时,即激活、提取和应用这种表征。”学习者需获得充分的一般性的符号图式,以便有足够的图式与要学习的新事物、新特征相匹配。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学生头脑中的图式越丰富,越有利于新图式的建构。鉴于此,诗歌阅读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增补与诗歌有关的背景知识,以扩大内容图式的范围。
  在文本初读阶段需提示学生注意:
  1、虚心感知文本,忌先入为主。虚心既是做人的态度,也是做学问的方法。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阅历进入文本阅读状态,这些“前经验”有些是有利于文本解读的,有些则可能因为先入为主的问题导致曲解文意。为尊重原著以利于探明作者原意,初读文本时,不妨暂且清空自己的思想与经验,去掉那些可能阻碍对作品客观理解的经验框框,以免先立己说,固步自封,不能客观理解文意。
  2、整体把握文意,忌断章取义。语文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的作用。”初读文本时学生要能跳出局部着眼于全局,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综合运用自己现有的语文知识和语感,对文本进行整体理解,避免肢解式分析,不要纠缠于某些词语或片段,死钻牛角尖,以免形成偏狭的认知。整体感知的主体是学生,感知的对象是文本,这是阅读主客体之间的初次对话,重在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知。
  二、深度阅读:以意逆志,移情入境
  在深度阅读的过程中,要重视阅读主客体的共鸣,在优秀作品的阅读鉴赏中不断地修正自我,提升阅读主体的人文素养。
  阅读教学中的深度阅读阶段,无论从文本解读的角度,还是从人格教育的角度,都要注意利用正迁移加强对学生在认知、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巩固或提升。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以及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作者,更透彻地理解身体的残缺也可以从另一层面上激活生命的能量,从中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对生命产生新的领悟。学习苏轼的《赤壁赋》,可以联系《念奴娇?赤壁怀古》,补充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让学生加深对苏轼人生经历的了解,学习苏轼笑对坎坷人生的旷达。
  在深度阅读阶段需提醒学生注意:
  1、深度阅读要用心专一。荀子在《劝学》中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只有心无旁骛才能产生聚焦效应,达到最佳境界。阅读时用心专一才能对文本进行精密思考并逐步得其精蕴,体悟情感,受到熏陶浸染,才能在不断强化的阅读体验中不断反省,完成自己的人格建构。
  2、深度阅读要有质疑精神。阅读时不能盲目地对书中内容全盘接受,不能盲从权威,也不能唯书本论,沦为“阅读机器”或“两脚书橱”。朱熹曾指出“凡人读书,如有可疑,虽或传以为圣贤之言,亦须更加审择。”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阅读就是在不断地产生疑问并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化的。阅读的过程即是:“初读――质疑――深度解读――释疑”的过程。惟其如此,才能够真正理解文中的深意,也才能透彻感悟作者的创作主旨,并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学以致用,提升自己做学问及做人的水平与境界。
  三、拓展延伸:切己体察,以文悟道
  切己体察,是指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即要求读书时不能只在字面上做工夫,还必须将书中道理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用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朱熹说: “读书便是做事。凡做事有是有非,有得有失,善处事者不过称理其轻重耳。读书讲究其义理,判别其是非,临事即此理。”能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考察体验自己能否如此力行。也就是说,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升上。如果学到的道理只是停留在头脑中,那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切己体察,就是要切实地联系自己,将书中的道理变成激励自己改进提高的动力。
  文学作品中,语言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在初读文本时指导学生对文本品读、理解,整体感知文意;深度解读文本时要让学生深刻领悟文章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提升自己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要注意拓展延伸,将阅读引向纵深,让学生从文本的精神出发,通过切己体察、拓展阅读等方式积累内化,对文本的精神实质进行深入思考,让语言与精神在学生内心深处和谐共生,在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完成人格教育的目的,最终达到文道统一的阅读境界。
  参考文献:
  [1] 秦讯刚、蒋红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2] 唐建新. 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丛书[M] [3] 崔允?. 有效教学[M]. 上海

标签:学法 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