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议论文 > 正文

【关于提高企业职工素质问题的探讨】 提高女职工 素质

时间:2019-02-0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素质是指人们在思想、知识、才能等方面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是一定的思想观念、知识技术、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身体状况等在人们行动上的综合反映。企业职工素质包括多方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素质,就是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它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另一类是基本素质,它间接地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包括职工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生理和心理健康等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职工是企业的人才。因此,企业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职工素质对企业至关重要。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高技能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建立统一的企业用工、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制度;完善教育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技能教育体系。总之,企业职工素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改革的深化、制度的创新;需要全社会各行业的支持关注;需要每个企业的重视和加强;需要每个企业职工自身的不断努力。我们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企业职工素质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关键词:企业职工素质;人才资源;人才评价;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127-03
  
   收稿日期:2012-01-10
   作者简介:刘永贤(1970-),男,福建泉州人,工商管理硕士,经济师,高级政工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全国注册安全工程师,企业法律顾问等职称及执业资格,从事经济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法律事务等研究。
  
   素质是指人们在思想、知识、才能等方面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在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是一定的思想观念、知识技术、工作态度、工作能力、身体状况等在人们行动上的综合反映。企业职工素质包括多方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素质,就是职工的技术业务水平,它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另一类是基本素质,它间接地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包括职工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组织纪律、生理和心理健康等等。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当务之急,是事关改革发展大局的重中之重。
   一、当前中国企业职工素质的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
   中国现有各类企业职工从主流上看是好的,政治坚定、思想健康、作风扎实,在历史上各个时期,均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群体。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职工的业务素质和基本素质与国家改革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
   1.从管理机制上看。长期计划经济形势下的管理制度,国有企业的“铁饭碗”、“铁工资”,致使部分职工不思进取,缺乏危机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职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大量的民营、外资企业,也有大量的社会劳动力进入民营、外资企业,而民营、外资企业存在着短视观念,对员工重使用轻培养,漠视员工素质的提高。
   2.从用工体制上看。国有企业有合同制职工,也有大量的临时工,用工待遇相差过大,形成两个极端,导致职工素质无法提高。民营、外资企业的员工,临时打工意识较强,存在着“一切向钱看”的短视观念,缺乏理想,心灵空虚,只是每天应付上班,挣点工资,很少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工夫。
   3.从职工受教育程度上看。国有企业由于历史原因,老职工多,且文化水平低,学习先进技术困难大,有些职工是愿意学,但确实缺乏基础接受不了,学不进去,从而导致职工队伍素质提高困难。民营、外资企业的员工,初、高中文化程度占有相当比例,大部分是新进城的农民工,素质不高且缺乏上进心。
   (二)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有利于引进外国资金来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生活方式,对我们的职工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了不同程度的抬头。
   2.国家改革不到位的影响。国家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还不够深入,改革的力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形成不同的企业用工制度。尤其是不同的企业用工待遇差距悬殊过大,长时间没能解决,给企业职工在社会自由流动造成障碍。国家对社会人才评价机制还未能完全建立,企业的各类人才得不到正确的评价。
   3.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办学单位,只重视学历教育,对于企业职工的技能培训关心支持力度不大。二是部分社会办学单位所举办的各专业工种培训学习面窄,工种不齐全,并且缺乏长期性、持续性。
   4.企业自身重视不够的影响。企业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问题,并且在员工学习培训教育上的费用投入控制较紧,未能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尤其是民营、外资企业在员工教育培训的时间、费用上控制更紧,导致员工素质难以提高。
   5.职工个人基础素质不高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入城市,进城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甚至有部分是刚放下锄头的农民,基础素质不高。农民工进城后,主要目的是挣钱,自己很难会再进行学习深造,也是企业职工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正确认识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企业是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经济实体,是微观经济的主体,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解决人们就业、消费的重要保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职工是企业的人才。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企业的各项工作和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是靠人来完成的,企业管理的计划功能、组织功能、指挥功能、控制功能、经营功能等无一不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因此,企业职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职工素质对企业至关重要。
   1.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因此,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其根本是在全体职工中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着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职工。理想是支柱,道德是规范,文化是重要条件,纪律是必要保证,“四有”缺一不可。
   2.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是加快国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作为中国经济基础的大型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实行着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僵化,虽然近几年通过改革加快了向市场迈进的步伐,但并未彻底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企业职工观念陈旧,思想缺乏活力,严重阻碍了企业改革发展的步伐。改革开放后,民营、外资企业的员工不断增多,员工素质更是参差不齐,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涌进城市,成为各行各业的员工,用人单位重使用、轻培养,企业员工素质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给企业的产业升级带来严重障碍。因此,只有切实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才能加快推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3.提高企业职工素质是企业走向市场的重要保证。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广大职工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企业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市场是你的,也是我的,谁有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谁就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谁有优质的服务,谁就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就会占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一切说明只有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企业成功地走向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三、全面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切实提高企业职工素质
   企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是国家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而企业间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是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要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提高广大职工的整体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水平、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过硬的劳动技能的新型职工队伍。实施职工素质工程既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反映了职工群众学习发展、企业做强做大的迫切愿望,代表了广大职工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迫切要求出发,充分认识到实施职工素质工程的深远意义。
   (一)国家要加快改革步伐,扎实规划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
   1.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职工素质工程,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既充分遵循人才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充分尊重人才的特殊禀赋和个性,充分发挥职工的潜能和优势。要树立人才工作先行的观念。在企业改革发展全局工作中,人才工作要处于“领军”位置,始终处于“领跑”状态,先行一步。要树立竞争择优的观念。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造就人才。坚持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通过竞争择优使企业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
   2.要建立高技能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考核体系,是一项重要的人事制度创新。加大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力度,建立了从初级、中级、高级,到技师、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执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在保证培养、选拔质量的前提下,取消技师报考比例,打破资历、年龄和身份的限制,鼓励职工参加高技能人才的资格认定,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指导企业执行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健全初、中、高级技术等级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制度,搞好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文凭并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就业上岗制度相衔接。建立高技能人才“使用与培训考核相结合、待遇与业绩贡献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提高高技能人才的待遇,把职工学习技能、晋职晋级同企业的分配制度改革配套挂钩。
   3.要建立统一的企业用工、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制度。国家要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出台政策措施,解决企业用工、养老保障、医疗保障问题。其一是规范统一的企业用工制度。改变现行的用工制度,推行全面的合同用工制度,不管什么类型的企业(包括国有、民营、外资和雇用工人的个体),只要有用工,必须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劳动合同》,并且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在全国推进实行。同时国家用统一的格式,为每位企业员工建立人手一本终生使用的《就业手册》,记录每位社会成员参加社会就业情况。如此,可以打破当前企业身份不同而用工不同,规范统一企业用工,并且有利于全社会企业员工的自由流动。其二是建立统一的养老、医疗保障制度。在前面的基础上,强制推行统一的企业养老和医疗保障。用法律的形式,保证用工单位及职工个人必须按比例缴交养老、医疗基金。
   (二)社会要完善教育机制,建立健全职业技能教育体系
   1.要重视基础知识教育。社会办学单位要高度重视人们的基础知识教育工作,切实抓好九年义务教育,从源头提高员工的基础知识。要进一步加大职业高中、职业中专、大专、本科的教育投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职业技能队伍,为企业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2.要健全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机制。各类大中专院校要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工作,并且要形成长效机制。各专业工种要齐全,各工种的等级培训均要具备,并且要有长期的持续性,如此可以方便广大企业职工学习理论,对于提高企业职工的素质大有帮助。
   3.要大力推进校企联合教育机制。校企联合办学,学校可以根据各个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并且让学生定期到企业中去学习锻炼,直接为企业培养优秀的人才。
   (三)企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抓好素质工程建设
   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职工的素质关系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胜负。一个企业要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拥有大批懂技术、勤奋工作、思想上进的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企业要树立人人都能成才的观念,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广阔的舞台,鼓励人人作贡献,人人都成才。
   1.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加大培训力度。企业要培育和发展成具有竞争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必须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实施职工素质工程,也必须围绕企业生产经营中心,将人才战略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大局中。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围绕企业做大做强目标,按照“立足班组、面向职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质、促进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切实提高职工职业技能和技术攻关能力;针对企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培养一线职工过硬的技术本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人力保证和智力支持.
   2.大力开展“争创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培养人才是职工素质工程的根本目的。大力推广提高学习力就是提高竞争力的观念,以加强班组建设、增强班组和职工技术攻关能力为重点,广泛开展班组学习、劳动竞赛、集体攻关等活动,培养一批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竞争力强的先进班组和职工,形成人人要学习,个个爱学技,争先创优,拼搏向上的良好氛围。要大力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工种、职工广泛参与的技能竞赛,在企业内部发现和培育技艺高超、业绩突出的技能人才。要组织一线职工,广泛开展岗位练兵、读书自学、拜师学技、导师带徒、技术攻关、观摩研讨等活动,引导职工岗位成才。推动企业各类高、中、初级技能人员梯次发展,按专业工种达到合理的比例结构.
   3.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要注意总结、发现、培育先进典型,推广先进经验,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扩大职工素质工程覆盖面,推进职工素质工程深入发展。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职工素质工程中成绩突出、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做出贡献的先进职工,宣传企业和广大职工的时代风采,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人人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成才的良好氛围和内部环境。
   4.要加大教育培训费用的投入。企业的教育培训经费要有保障,要切实按比例提起,并且专款专用。尤其是外资、民营企业,更要注重员工的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要有强制的措施给予保障。
   5.要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改革意识;二是进取意识;三是竞争意识;四是自我成才意识。使职工深刻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前途,没有希望。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一切领域都充满着竞争,优胜劣汰,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只有树立竞争意识,才能在竞争中不断使自己取得进步、赢得主动,而提高自身素质是劳动谋生、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四)职工要立足岗位成才,爱岗敬业,不断增强自身综合素质
   1.更新观念,适应发展。企业的每个职工必须下决心摒弃旧观念,树立新的分配观念和新的用工观念,工作中不“挑肥拣瘦”、不分贵贱;要正确看待自己,树立从小事做起的观念,不要过分高估自己;彻底克服怕苦、怕累、讲条件、讲价钱的懒汉懦夫思想,树立靠自身的能力参与竞争的新观念,激励自己不断努力进取,在激烈的竞争中求进步,争当学习型、知识型、技能型、专家型职工。
   2.不等不靠,自觉创造。广大职工必须要有创业意识,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具有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新生活的强烈意识,齐心协力搞好企业,创造效益。职工自身要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作用,在当前企业改革中才能赢得主动。
   3.好学上进,技术精湛。职工必须有爱好学习的主动精神和强烈的上进心,根据岗位工作的实际,立志岗位成才,从书本中学,从实践中学,不断用新知识和新技术丰富自己,适应生产岗位的技术和操作要求。在创建学习型组织中,争做知识型职工。
   总之,企业职工素质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改革的深化、制度的创新;需要全社会各行业的支持关注;需要每个企业的重视和加强;需要每个企业职工自身的不断努力。我们相信,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企业职工素质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 党的十五大报告[Z].
  [5] 党的十六大报告[Z].
  [6] 鲁明泓,陈传明,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3版[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7] 黄津孚.现代企业管理原理:第4版[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
   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鲁小萌)

标签:企业职工 探讨 素质 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