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优美的句子 > 正文

【两条江的通与达一座城的扩与融】 一条江 一座城 标题

时间:2019-02-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重庆,是“山城”,也是“江城”。长江和嘉陵江宛如母亲的两只手臂,将整个渝中半岛环抱于怀,为重庆扎下成为长江上游水路枢纽的根基。然而新时代的重庆却并不甘于安享母亲留下的余荫,繁盛千年的码头城市也不再是它的追求。于是母亲的两条手臂便成为一种阻碍,让心怀天下的孩子坐困愁城……
  成也两江,败也两江
  德国人文地理学家F?拉采尔曾说过:“交通是城市形成的动力”。作为城市成长的首要动力,交通对生产要素的流动、城镇系统的成长有着抉择性的影响。因此在建国之后,重庆一度将交通市政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曾任重庆市城建局局长的林君宴老先生参加过重庆诸多道路的建设。据他回忆,上世纪50年代重庆市政建设的重点建设项目除大礼堂和大田湾体育场之外,其重心就放在两路口到杨家坪的有轨电车路、江北公路(小龙坎一石桥铺一杨家坪一线)等交通建设上。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年的道路建设却只连通了渝中半岛的内部交通,一到江边就被两江江水挡了回来。
  千年来,两江发达的水路给重庆带来了繁荣,但同样也使重庆陷入困境――由于缺乏陆路沟通江北、渝中半岛、南岸三地,哺育重庆人的两江反倒成了制约重庆发展的首要因素。“成也两江,败也两江”,因此重庆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突破两江阻碍。于是,修桥便成为重庆人的梦想!
  昨日渡轮上,那些关于桥的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桥,是每个重庆人心中的梦。但遗憾的是,当时整个重庆主城区只有一座1966年建成的牛角沱嘉陵江大桥。虽然结束了“主城区无大桥”的历史,但在动荡的文革岁月里,它却并没有给重庆的城市发展带来太大的变化,一直到70年代末,主城区的人们往来两江三地依然以轮渡为主。据老一辈人回忆,当时的重庆主城区,至少有二十多个轮渡码头、数十条航线……
  今年刚满四十的刘先生对重庆轮渡有着深刻的记忆:童年时刘先生住在江北城,那时候每逢周末,母亲都会带着他去南岸铜元局探望外婆。其时,长江上还没有桥,而嘉陵江大桥虽已建成,但却离江北城较远,所以母亲通常都是先带着他坐渡轮到朝天门,再换船去铜元局。直到今天,刘先生还记得小时候母亲教的一首童谣:“长江边,坐轮渡,一坐坐到铜元局。”
  如今,当年的轮渡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然而刘先生依然没有忘记幼时的他,曾无数次在渡轮上看着滔滔江水,盼望着两江上突然出现一座座横跨两江的大桥,让他再不用天不亮就起来赶乘第一班船,也不必睡眼惺忪地去挤末班渡轮……
  两座大桥,一个开始
  1977年底,在刘先生的殷殷期盼中,石板坡长江大桥(现名重庆长江大桥)终于动工了。作为当时政府的“一号工程”,重庆人可以说是全城出动,无数市民喊着“人民大桥人民建,我为大桥做贡献”的响亮口号参加了建设,珊瑚坝上万人碎鹅卵石的壮观景象让重庆人至今记忆犹新。重庆女作家虹影在她的小说《饥饿的女儿》中记录了大桥合龙时的盛况:“1980年重庆长江大桥建成,从城中心跨江通南岸,南岸人兴奋若狂……”对急于摆脱两江桎梏的重庆人而言,长江大桥的建成,标志着主城区的两江三地终于连为一体。
  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山水之间的重庆。在发展的大背景下,只靠嘉陵江大桥和长江大桥维系主城两江三地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于是在1985年,重庆市政府决定在主城区修建第二座嘉陵江大桥。但是由于当时财政紧张,近亿元的建桥预算让很多人都反对修桥。然而当时的重庆市委副书记于汉卿却深深知道,这座桥如果不修,重庆将会错过一个发展提速的机会。因此他力排众议,甚至公开表示“就算砸锅卖铁都要修”。也正是由于他的坚持,沙坪坝区中渡口和江北区大石坝之间终于在1988年底架起了一座竖琴般美丽的斜拉桥,这就是至今仍为重庆人津津乐道的石门大桥。也正是从石门大桥开始,重庆建桥的设计、技术、管理等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重庆在此后的二十年里,进入了一个修建跨江大桥的高峰期!
  天堑变通途“江城”化“桥都”
  当岁月的车轮驶入20世纪90年代,两江天堑再也无法阻挡重庆的发展。1997年,重庆成为中国第四个直辖市。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重庆的交通道路建设以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开始了。直辖后第一年,就相继建成李家沱长江大桥、涪陵长江大桥、丰都长江大桥、万州长江大桥。而此后,重庆更是几乎每3年就建成一座跨江大桥。如今,整个重庆地区已建成和在建的各种过江桥梁达到6000多座,其中特大桥就有36座。然而重庆人仍不满足,还在“疯狂”地造桥,2012年又将陆续建成红岩村大桥、东水门大桥和千厮门大桥。届时,仅主城区的跨江大桥数量就可达到28座,跨越两江的交通瓶颈问题也将被彻底解决。
  今天的重庆,已由昨日的“江城”,变成了全国著名的“桥都”。出租车司机吴先生说:“现在重庆的桥太多了,所以遇到乘客要过江,我都要问一句‘走哪座桥’。”至于曾为重庆人立下汗马功劳的轮渡,如今大部分都已经退役,剩下的一些也正在变成两江游船。当年轮渡的繁华只能在记忆里才能找到一些残留的片段。
  “这是一个三个月就要换一次地图的城市”,有人曾用这句话来形容重庆的飞速发展。的确,直辖14年以来,重庆已逐渐形成完整畅通的城市桥梁交通网络,并以桥梁为“动脉”,为主城两江三地的五个大区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经济发展所需的“营养”,使之以惊人的速度扩张。重庆城,也因此越变越快,越变越大……
  扩城记?后篇
  这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于是,我们需要一个地方宣泄对物质的渴望,享受生活的美好。而在被两江分成三地的重庆,我们并不介意没有这样一个连接所有人生活的中心一一因为每一个城区都像一个分裂出来的细胞,正在蜕变成独立的个体,并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如今,它们还在不停地膨胀,甚至开始重新融合……
  路桥如网,踏破两江
  对土生土长的重庆人来说,重庆是“一座城”;而对不了解重庆的外地人来说,重庆似乎是“许多座城”。这个诡异的现象,其根源来自重庆独特的地理环境一一两江环绕、山多坡陡。因此,重庆主城区被分割成了相对独立的五个生活圈,让人产生重庆“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奇异错觉。
  城市的变迁与发展,离不开消费的带动,所以每一个城市似乎都应该有一个中心商圈。而在那些以轮渡为主要过江方式的年代,重庆的确拥有一个“中心”,那就是解放碑。但在进入21世纪后,重庆道路交通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仅仅是跨江大桥就以每三年一座的速度在增加。除此之外,两江四岸的滨江公路也陆续建成,一条围绕重庆主城的滨江经济带显露雏形。而当轻轨(单轨)和地铁也开始在各个城区的核心商业区、公共活动区等大型客流集散点穿梭时,以桥为动脉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网络逐渐成型。有了这些发达的“血管”,江北、南岸、沙坪坝、杨家坪像是插上了无数的“营养输送管”,贪婪地汲取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养料”……
  自此,让重庆人又爱又恨的两江,再也无法束缚重庆腾飞的脚步。不过短短十年,主城五大城区各自的核心商圈就带动周边地区膨胀了无数 倍,成长为足以和解放碑分庭抗礼的次级商业圈。而随着它们的崛起,原来的规划面积已越来越不够用,只得不停地向外扩张。而且这扩张的速度之快、势头之猛,甚至让各区的行政中心也不得不为他们让路……
  一个没有“中心”的城市
  最早为商圈让道的是从小龙坎搬迁到天星桥的沙坪坝区委、区政府,腾出了宝贵的空间,促进沙坪坝商圈繁荣的同时,也带动了天星桥附近地区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而身处南坪核心区域的南岸区政府则早在几年前就放出了风声,目前南岸区行政中心的搬迁工程也已开始启动,今后将搬迁到定位为未来公共新城中心的茶园区域。当然,各大商圈也没有让付出良多的政府失望:江北,当年门庭冷落的“阳光城步行街”被龙湖的“北城天街”所取代,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重庆时尚中心的代名词;而作为重庆至今为止投资最大的步行街,杨家坪商圈正努力竞逐重庆“第二商业中心”;南坪商圈则另辟蹊径,串联南坪大转盘周边五个步行街,大搞“食、住、游、购、娱”一体的超级“Shopping Mall”组合;而起步较早,以“三峡广场”为核心的沙坪坝商圈则稳步发展至今,逐渐成为仅次于解放碑的最大次级商圈。而从去年11月24日召开的“重庆市购物之都建设电视电话会”上传出的最新消息,除原有的五大商圈外,重庆主城还将新增江北嘴、茶园等8个都市商圈。看来,重庆将注定成为一个没有“中心”的城市。
  新的扩张,新的两江
  今天的重庆,两江对主城的阻碍已不复存在,新的“两江”已变成一个泛概念,不仅是重庆城的标识和名片,更是“两江新区”这个中国第三个副省级新区独一无二的注脚……
  2010年6月18日,重庆两江新区挂牌成立。它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之后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对重庆人来说,它的成立是重庆城市扩张的一个里程碑。两江新区的体制是“‘一’后面‘三’加‘三’”,即一个管委会下辖江北、渝北、北碚三个行政区和北部新区、保税区、江北嘴三个开发区,其总面积约947平方公里。如此一来,两江新区就将打破重庆如今五区并立的格局。
  站在朝天门码头眺望对岸的江北嘴,那里如今正是一片繁忙的建设景象,五年后,它将成为重庆对外开放的窗口。重庆市市长黄奇帆曾自豪地说:“两江新区在未来将聚集500万人口,这意味着重庆市主城1000万人口将有一半在两江……”遥想这美好的蓝图,再看着朝天门前汇聚融合的两江浪涛,便想起一位有识之士曾说过:两江环绕的重庆要发展,就应像两江一样,汇聚、融合,然后奔流人海!所以新区定名“两江”。于是,如同“两江”这个名字的寓意,重庆人也将在未来开始“融合”新的两江生活!

标签:两条 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