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寓言故事 > 正文

【科举选才的利与弊】 宋代科举的防弊措施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中国科举制从唐至清,有1300多年的历史。它的辉煌灿烂,让每个认可它的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高尚和荣耀。而痛恨它的人认为,它是祸害中国的罪魁祸首。我们揭开历史的面纱,去感知科举制选才的巨大魅力和无奈,我想起马克思说的话,"菜刀是用来切菜的,如果用来杀人,他就变成了凶器。”
  关键词:科举选才利弊封建统治
  
   中国科举制是古代封建统治者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上可追溯周秦,秦朝实行的“乡举里选”,后衍生两汉的“察举制”,到曹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建立后,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按德才标准选拔官吏。科举制始于唐,盛于宋,明清发展到顶峰,清末被废,历时1300多年。如果我们细细考察其源流和发展过程,科举制确实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了不少有用之才,对巩固和延长封建制度的寿命, 起到不小的作用。同时也扩大统治阶级的阶级基础和提高了行政效率。但该制度在长期的演进当中逐渐成为统治阶级用来统治人们思想的工具。我认为,科举制在选拔人才方面存在利与弊,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科举制为古代中国选拔人才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隋朝前,虽有秦的乡举里选,后有汉的“察举征辟制”和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但这些制度存在明显的弊端,比如,这些制度选人的范围小,随意性大,没有太多的科学性。一边是统治者急需求人才,而人才难觅,一边是许多人才没有人引荐而空老林下。然而科举制的建立为有作为的人提供了一个绿色的通道。对人才考试的资格审查 ,基本上没有门第的限制。这给当时社会传达了一个公平和竞争的理念,为打破政治垄断 ,提倡用人唯贤奠定了制度基础。
   2、科举制选拔了不少有用的人才。为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推动社会进步奠定了人才基础。
   纵观中国历史,许多人才,没有走科举的道路,经过科举考试的也并非全部是人才,但在古中国,没有那一种选才制度敢和该制度相媲美,它为封建统治阶级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没走科举道路的人才,比如西周的姜尚,装在渭水河边钓鱼,结果钓到文王,有“孙叔敖举于海,百里溪举于市。”李太白“一斗酒,诗百篇”使唐玄宗醉了,也没走科举道路。但科举选拔的人才就很多,唐朝的许多宰相走的是科举道路,唐朝的政治家和许多军事家也如此。诗人就更多。比如,刘禹锡,王维、柳宗元、白居易等。宋朝把科举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这一时期人才倍出,欧阳修、范仲淹、岳飞等等。元、明、清,也出现了许多思想家,改革家。所有这些人才的出现,对促进社会的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一定贡献。
   3、科举选才制度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繁荣。
   科举选拔人才的考试内容和方式,促进了中国教育文化的繁荣。在唐朝,科举考试中有近体诗,这极大的促使唐诗的发展和繁荣。这时名家辈出,盛唐成了诗歌的黄金时代。另外考试内容涉及到书法,唐朝的真书艺术达到了高峰,这时的名家有初唐四家,颜真卿和柳公权把书艺推向另一座高峰。在科举制的激励之下,读书人很多,这必须要兴办学校,唐朝的教育是很发达,有分科教学。这时期的欧洲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文化被贵族垄断,教育也不发达。宋朝书院的兴盛,词的流行,以及元曲和明清小说的兴起也和科举制有直接的联系。
   4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方式同时也影响到封建统治。
   一方面为封建统治者吸收大量的可用的人才,打破门阀世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庶族地主开辟了入仕的途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这些选拔出来的人才,无疑对稳固封建统治,推动社会进步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该制度的创立对促进社会公平,缓和阶级矛盾,扩大阶级基础,提高行政效率,增强社会影响力有非常的功效。它的诞生是历史的产物,对封建社会的稳固和繁荣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在集权社会,皇帝操纵权力,权力影响政治,科举制是人创造的,他必然要为人服务。在后来的发展中,弊端显而易见。我认为科举制在选才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1,选拔的人才单一,统治阶级下载了“防火墙”。
   中国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多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人才,统治者都想使他们家的统治长治久安,想尽方法来维护他们的政治统治。所以考试的内容很单一,一般是诗、词、歌、赋,儒家经典。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几乎没有。在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上只会吟风弄月。没有实际学问,不能有效解决政治生活出现的问题和其他实际问题。另外,这种重文轻理的搞法,必然阻碍中国的科技进步,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思想的进步。其结果是中国的政治典章制度浩如烟海,科学典籍寥若星辰,使得科学技术在近代落伍了。被科举制束缚思想的中国人被西方赶上并远远把中国抛到历史发展的后面。
   2、科举流毒,毒害了读书人和政治社会环境,从而加重社会的堕落和腐败。
   我们读过范进中举,该课文选自儒林外史。这部书对明朝科举制进行了猛烈抨击,范进中举一文,描写范进中举前后艰难的历程,中举前,生活困顿,一直到了很大的年纪还没有考上。后来考官看在它年事已高,放了他一马,才弄得 一个举人。该文把科举制决定一个人和家庭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反映社会炎凉的同时,也揭露了科举制的腐朽和封建制度的黑暗。从以上情节中可以看出。(1),科举选才的负面影响,它毒害的不仅是范进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群体。(2),科举制已经被地主阶级把控在手中,说让你过就让过,不让你过,就不让不过。该制已丧失了它的公平、公正性。(3),科举制已经丧失了对先进文化的引领。传播的是一种腐朽文化,它已彻底演变成统治阶级用来毒害人身心健康的工具,从该文中老百姓表现出来的思想意识可以看出。当然研究历史不可能把文学作品当史料,但文艺作品毕竟是现实生活的反应。我们使用它,可以触碰到当时历史的脉搏。另外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也是科举制的牺牲品。
   科举选才玩弄了天下英雄,束缚人们思想,稳固封建体制,使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姗姗来迟。
   科举制是人制定的,它可以选英才为封建统治者服务,也可用来禁锢人们思想。不管怎样做,其实它是玩弄天下英雄的一种手段。社会的变革,思想是先导,科举流毒严重阻碍中国人的思想,使中国的皇权和它产生的制度得以长存,从而,中国资本主义的春天姗姗来迟。
   总之,科举制是中国古代从隋至清以来的一种以考试的形式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选才制度。它时间长,历时1300年,影响面非常广泛。它是阶级斗争和历史的必然产物,它同许多事物一样都具有两面性,它为封建统治输送了大量可用之才,同时也为社会制造了不少腐儒。在这1300中,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的作用是主要的。而他产生的负面因素虽属次要的,但它在某种程度和某一阶段上阻碍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如果我们今天用新的眼光去审视它,或许它的有用成分对中国、世界,还会有不少的借鉴作用。
  
  参考资料:
  [1]《隋书?高祖纪》下。
  [2]《唐摭言》卷一,《散序进士》。
  [3]李肇《唐国史补》。

标签:科举 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