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致辞 > 正文

【浅析文化旅游的特征】文化旅游发展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旅游资源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占据着首要地位。而其具有的文化属性,又是旅游资源的主要魅力所在。旅游资源的文化性,是本世纪文化旅游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旅游资源 文化属性 旅游业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作为“阳光产业”的旅游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成为不少城市或地区的支柱产业。在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中,把握其文化属性,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是旅游事业振兴的重要因素。
   旅游,顾名思义,包括旅行与游览两种行为。通常认为, 旅游是个人或团体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他乡异国去从事观光的活动,以此为获得物质上的满足或精神上的放松。可见,旅游是人们有目的、有价值的活动。在现代社会中, 从旅游者的角度来说, 有观光型旅游、度假型旅游、生态旅游、特种旅游(包括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专项旅游(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自旅游活动产生以来,它就与文化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历史上许多有名的人物, 其文化上的巨大成就, 或多或少与旅游活动有关系。孔子周游列国, 传播儒家思想、治国理念, 成为万世师表; 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 逢人便问, 写成《史记》名著; 诗人李白写出“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蜀道难, 难于上青天”等千古名句, 没有亲身的体验, 怎会有如此优美的诗句。
  近代的康有为、谭嗣同,本来熟读经书,茫然于外部世界。但当康有为从广东到北京、从北京到上海,又到香港游历,看到西人治国有术,则激起变法之决心; 谭嗣同游览各地,体察民情苦难。在上海,他看到化石标本,认为天地都在变,社会也应当随时而变。古人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旅游在开阔视野、增长见闻的作用。固然,今天的我们,有电脑、互联网, 信息来源与古人相比,其条件不可同日而语,但代替不了人们自身的体验和感悟。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涉足于自身文化相同或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熏陶,并在这些活动中得到身心的享受。人们看山, 山各有不同; 人们看水,水各有其状;带给不同的人不同的感受、体验, 赋予了文化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旅游是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必然选择, 也是旅游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据专家调查, 英、美、日、德、法、澳等国的旅游者,无一例外地把“与外地人交往, 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作出境旅游的重要动力之一。在各国去欧洲的旅游者中,有 65%的人是进行文化旅游。可以断言,旅游是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21世纪将是一个文化旅游的世纪。
   旅游资源所具有的文化属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产生美感、快感和愉悦感。人们把自己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融入其中, 把人的躯体和意念融入自然之中,使人也具有自然本性。许多人文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与意念的产物。如苏轼写的《赤壁怀古》,所称“三国周郎赤壁”。他当然没有见到“周郎”,但想象到周瑜当年的英姿,感叹自己的命运。这就是旅游的文化,它使人受益匪浅。人们通过观光活动,可以得到新的知识,许多书本上不曾记载的知识,烙在游人的脑海里。
  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不同。人文景观千差万别、各具形态,对游客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人们离开居住地,前来感受不同的文化特征。这种旅游资源的文化属性,同其他物质资源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它的观赏性。众所周知,不论旅游者的动机如何,也不论旅游地在何处,观赏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旅游资源只有具备观赏性才能吸引游客, 观赏性越强, 对旅游者吸引力越大。如万里长城、桂林山水,古朴典雅的文物古迹,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甚至土特产、旅游商品,也无不具有观赏价值。观赏性是一种文化特征,也显示经济效益。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才具备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资源的价值是通过观赏来实现的。观赏性越强, 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越大。同时,旅游资源具有地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上。所谓地方特色,指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景观。不同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也都能显示出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由于旅游资源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发生、发展的,其空间分布必然受到环境的制约。由此可见, 地域性旅游资源划分的标准, 其中的文化属性为主要因素。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融入山水之间,构成天人和谐。当我们登山涉水,旅游其间时,会处处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有京派文化、海派文化、湖湘文化、齐鲁文化、岭南文化等,而这一切恰恰是突出旅游重点,形成旅游特色的必要条件。实践证明,文化属性是旅游资源的实质,大力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无疑是推动旅游业走向兴旺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国洪.中国文化旅游[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邓爱民,刘代泉.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
  [3]Yang Yingjie.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 M]. Nankai University press, 2005
  [4]Friends to visit China. Culture [M ].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1

标签:浅析 特征 文化 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