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进行质疑求异研究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切地感悟到:要在课堂上要进行质疑求异,就必须彻底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即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创新上。可以说没有课堂教学的创新,就不可能达到在质疑下的求异,这是在教学领域中一种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一、质疑求异进课堂
  
  通过教学实践,我初步探索归纳出了质疑求异教学的基本模式,即:设境(激趣)→导疑(质疑)→导思(解疑)→导创(求异)。其结构图如下:
  
  其具体操作过程可按四步进行:
  第一步 设境→激趣:就是教师在开课时,要精妙地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或能扣住教材的情境,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以达到“我要学”的良好心理。
  第二步 导疑→质疑:就是教师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所在,融洽教学目的与要求,提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这里,教师只能是引导性)。在教师提问与学生展开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至于学生的质疑提问,不管提哪方面的都行,哪怕是离奇古怪的问题或者甚至与教材内容无关的问题,教师都不能有半点扼制的意识与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提出的问题才会越来越深刻,越来越激烈,也就尽可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第三步 导思→解疑: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地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经过讨论,确实解答有困难,那么教师就应相机引导学生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当然这种行为并不是包办代替,也并非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
  第四步 导创→求异:这是在第二、三步的基础上,即学生提出的质疑通过讨论,已得到解决,或者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到解决,教师更进一步发散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升华教材内容,提出一些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问题提出后,必须要求他们尽可能自己讨论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本文中所提出的“在质疑中求异,在求异中创新”。
  
  二、 质疑方法
  
  1.发散性质疑法
  “质疑”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对发现新问题、揭示新规律具有重要作用。比如,高中第五册《阿Q正传》一文中,我们知道,“阿Q”是一个被纳入世界文学画廊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在分析这个形象时,我们可以将其与鲁迅笔下的其它人物形象比较、归纳,更进一步地去探讨、挖掘国民的劣根性。因此,我认为指导学生发散性质疑,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地探究性学习和培育发散思维品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2.挑战性质疑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运用挑战性质疑,我是这样做的,就是不依赖自己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和做法,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其思维具有批判性,其中一部分更具有挑战性。它敢于摆脱旧的习惯和一些相关的权威定势,打破传统的束缚和影响,不拘于教材和教师的说法,批判性地接受旧事物,提出新问题。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长期坚持这样进行训练,学生的思维会更开阔,其创造个性就能得到充分发展。
  3.逆向性质疑法
  “逆向性质疑”与逆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逆向性思维是在常规性思维的基础上突发产生的。常规性的思维是善于深入地正常思考问题,能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导合理;而逆向性思维是站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从事物的反面进行思考问题的,或者说是逆向思考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是善于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从不同的方向和多方面用多种方法去思考一个问题,从而产生一定的创见。而逆向性质疑法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在组织教学时,对某个问题挑起矛盾,展开广泛的争议,来寻找逆向质疑,促进思维的扩展,变常规思维为逆向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事实证明,教师寻找争论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逆向性思维的讨论,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多角度的或逆向性思维的问题,不管是让学生讨论作答,还是教师引导作答,都是对学生进行常规思维训练,是对学生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
  4.想象性质疑法
  过去,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品质的塑造。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教材的理解就越深刻,就越有创见。因此,我在实验教学中,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一切可能提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和发展想象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从想象中质疑,引导和培养学生想象性质疑求异的能力。具体做法是注重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想象力使学生进入到教材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了教材本身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品质,为质疑求异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我提出的上述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便于广大教师操作?(这里指的操作,不仅是指实验课,而是指我们平常教学的所有课程。)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适当运用某一环节,或前后环节交换使用,或与其它教学法的某个环节结合运用?以上问题,是我在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忧虑与困惑,是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得到解决的问题。

标签:思维能力 质疑 培养 求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