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理解800字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在以往的生物教学中,学生总要千方百计去理解、掌握知识,以掌握知识为教学的终结目标。而新课标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发展,强调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诗歌,为学生描绘出优美的情境,感染和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可以说人文教育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针对这一特点,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感受自然,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初中的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已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原有的认识,运用实物、演示等教学手段,通过生动的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研究和探索。初中生物教材以“生物和生物圈”为起点,引导学生走进生物的世界,培养学生对这个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生物圈的关爱。在本单元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悦的情境氛围。如在“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一课中,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于陆、水、空的动物,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与生活环境之间巧妙的适应关系和各种形态之美,让学生感受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课,通过演示一些强具代表性的动物课件,如白虎、猕猴、熊猫,甚至古老神话中的凤凰、麒麟等,让学生突破原有的地域、时空,更广泛地感受生物界多姿多彩的风貌,领略自古以来人们对生物界的美好期盼。
  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乐意探索自然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同学热爱自然,学会善待自然。生物资源虽然是一种再生性资源,但也绝对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国地域宽广,地区差异很大,生物资源分布不均,加上盲目开发,不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实际上并不丰富。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人文精神的要求,重视相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觉悟,培养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中,我利用了大量多媒体素材,如保护藏羚羊题材的影片《可可西里》,展示偷猎者大肆猎杀藏羚羊,激发学生们对偷猎者的憎恨,引导学生思索动物与人到底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这些既能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关心他人,构建和谐、奋进的氛围。
  
  二十一世纪是讲究合作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决定了每一项发明创造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而是与他人合作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由于受到城市家庭生活模式的束缚,独生子女优越感、自私性越来越明显,而这些是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有必要不断渗透关心他人,和谐奋进的理念,塑造学生全面、立体的人格。
  通过探究性学习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沃森和克里克合作阐明了DNA的立体结构,这被欢呼为是二十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他们的合作过程无疑为学生树立了榜样。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如在“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课中,组织学生分组根据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过程,以具体对象(如文具盒、书本等)代替物质,即兴表演物质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传递过程。角色扮演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团结协作,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构建和谐、奋进的氛围。
  
  三、关注社会,培养强烈的责任感。
  
  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已是当今社会的特点,而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都定出了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相互关系,设置了专门的栏目,引导学生在今天的学习中,就要关注社会,立志去创造未来。我在教学中常注意挖掘这方面内容,如“细菌”一课中,针对日本某些政界人物至今不承认侵华罪行,出示了数张“731”部队以人为材料,进行武器研制的照片,引导学生对人道主义的思考。
  总之,生物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既是课程编制本身的要求,也是对生命人性化关怀的要求。我们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开发有关人文精神的教学资源,开创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的新局面,引导学生处理好与自然、他人、社会的关系,为培养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浅谈 人文精神 培养 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