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作文 > 正文

【黑龙江垦区的亲属称谓语及其泛化】亲属称谓泛化论文

时间:2019-01-2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龙江垦区的亲属称谓与普通话非常接近,但又呈现出非系统性、不对称性、亲疏关系逆化等特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移民社会的语言接触和融合,并与社会家庭结构的变化,垦区独特的经济关系、人际关系、社会文化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亲属称谓 垦区方言 特点 原因
  复杂的亲属称谓语是汉语的特色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因此备受关注,成为语言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的共同焦点。黑龙江垦区地处与普通话相似程度极高的东北方言区,人员构成以转业官兵、知青及家属为主,以普通话为通用语,但在长期的多方言言接触使垦区的亲属称谓呈现与普通话接近,又略有区别的特点。
  一、垦区亲属称谓的使用现状
  (一)对长辈及平辈的称呼
  表一:垦区亲属称谓表
   面称 背称
  祖父 爷爷 爷爷
  祖母 奶奶 奶奶
  外祖父 姥爷、外公 姥爷、外公
  外祖母 姥姥、外婆 姥姥、外婆
  父亲 爸爸、爹 父亲、爸爸、爹
  母亲 妈妈、娘 母亲、妈妈、娘
  岳父 爸 老丈人、(老)岳父
  岳母 妈 丈母娘、岳母
  公公 爸 老公公
  婆婆 妈 老婆婆
  伯父 大爷 X大爷
  伯母 大娘 大娘
  叔父 叔 X叔
  哥哥(堂哥、表哥) 哥哥 X哥
  嫂子(堂嫂、表嫂) 嫂子 X嫂
  姐姐(堂姐、表姐) 姐姐 X姐
  姐夫(堂姐夫、表姐夫) 姐夫 X姐夫
  
  垦区称呼语中,对亲兄弟以及父系、母系的其他平辈亲属一视同仁,并不区分。平辈中,年幼者称呼年长者要用相应亲属称谓语,而年长者称呼年幼者一般直称其名,包括学名、大名、乳名等,而很少用“弟”、“妹”这样的字眼。
  夫妻之间有的称姓,如老张、小王、大李等;有的称名或全名;称“老婆”、“老公”的很少。背称时,丈夫称妻子一般用“家属”,妻子称丈夫一般用第三人称代词“他”或从子称“他爸”,很少用“老公”、“丈夫”、“先生”等词。指称对方时也可用“爱人”,但是用得很少。
  (二)对晚辈的称呼
  长辈称呼晚辈一般也直呼其名,可以是全名,可以是乳名,也可以是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加上“子”构成的昵称。父母称呼子女时,还可以用“儿子”、“姑娘”、“宝贝儿”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儿子”也开始用来称呼女儿。
  (三)亲属称谓语在非亲属关系中的运用
  对年纪与祖辈相仿的,一般称为“爷爷”、“奶奶”。属于父辈,比父亲年长的男性,一般称为“大大”(一般仅用于非亲属),相应地,其妻一般称为“娘娘”,而不与母亲的年龄相比较;比父亲年轻的男性,一般称为“叔叔”,其妻不称为“婶婶”,而称“阿姨”。但对于与母亲年龄相仿,包括略长于母亲的已婚女性,有时也可以称之为“阿姨”。偶尔也有用“舅舅”、“姑姑”来称呼非亲属的,一般对象是父亲母亲同辈的异性好友,为了区别于普遍使用的“叔叔”、“阿姨”而使用,有拉近关系、展示亲密等意味。同辈的一般以“哥”、“姐”来称呼,“嫂子”、“姐夫”在逐渐减少。
  二、垦区亲属称谓语的特点
  (一)亲属称谓的非系统性
  亲属称谓具有继承性和常用性。每个人的亲属称谓都是承袭自长辈,对于复杂的亲戚关系,如果没人指示,儿童无法确定称谓,而一旦确定下来,由于经常使用,又不易发生改变。这样,父系的称谓一般承袭自父系的方言,母系的称谓则继承于母系方言。基于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传统,父系与母系一般地缘接近,方言相同或相似,则称谓也处于同一方言的称谓系统之中。
  然而,自开发北大荒之日始,黑龙江垦区就处于复杂的方言关系中,垦殖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本省人并不占优势。这样,来自各方言区的人互相通婚,其后代的父系母系来自不同的方言区,称谓继承自双方的方言,两系称谓各成体系、互不干扰。
  在垦区的称谓中,大部分与普通话相同,有些则有明显的方言色彩。“外公”、“外婆”具有典型的南方色彩,“外公”主要在吴语区和闽语区,“外婆”还在徽语区、湘语区、赣语区、粤语区、客家话以及南方官话地区广泛使用。“老叔”、“老舅”、“老姑”的“老”来表示排行最小则具有典型的东北特殊。以“爹”、“娘”来称呼父母,在华北地区、中原地区则比较普遍。
  (二)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
  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首先表现在辈分之别、长幼之序。晚辈对长辈一定要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零称谓或转用非亲属称谓都被视为极不礼貌的行为,晚辈甚至可能遭到训斥。而长辈对晚辈则很少使用亲属称谓,一般称乳名、双音节名、单音节名的重叠式,称全名一般等到晚辈长大以后。即使平辈之间称呼也是不对称的。年幼者一般对年长者以“哥”、“姐”称之,年长者则和长辈一样,称呼较为随意。
  其次,对非亲属使用亲属称谓时,夫妻关系中两者的称谓也不对称:一方面,对女性的称谓不用夫姓,而用本姓。“李大爷”的老伴可能称为“孙大娘”;另一方面,对双方的称谓可以各自独立。同一个人,明知对方是夫妻,仍可以称对方为“关哥”、“李姐”,“叔叔”、“阿姨”,甚至是“大大”、“阿姨”。
  (三)亲疏关系的逆化
  1.堂、表、亲三系不分
  垦区第一代对三系仍然进行区分,但指称对象一般不在垦区而在老家,此类称呼很少使用。同样,第二代中需要区分的也很少,只有个别从老家投亲而来落户于垦区的亲戚,一般为同辈的年长者,一般以“名字+哥/姐”称之。第三代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并无嫡亲兄弟姐妹,对表亲堂亲一视同仁,直接以“哥/姐”称之。
  2.叠音式直系亲属称谓单音节化
  现代汉语有强烈的双音节化趋势,古汉语的单音节词逐渐被双音节词取代。但垦区的单音节称谓并不是古汉语的遗留,而是与双音节化相反的逆流。儿童学话,包括学校教育使用的都是更为标准的叠音式,但是随着儿童的成长,大部分人会无意识地采用单音节式,当然也有部分人保留叠音形式。当被问起的时候,又会自觉采用叠音式,并不觉得实际上有什么不同。这种变化是为了避免表达叠音式所呈现的一种极为亲密的情感,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含蓄”的影响;其次是北方地区崇尚豪放的风格,对细腻情感的表达有些不屑;最后是军旅文化对英雄的崇拜及对与之相反的儿女情长的排斥。另一方面,叠音式一般一轻声结尾,不够响亮,单音节相对短促,都是开口音,声音洪亮,便于提请注意,达到称呼的目的。
  3.亲属称谓的泛化
  亲属称谓泛化的现象在各方言中都很普遍。垦区的状况又有不同。垦区是一个“生人社会”,建立之初几乎没有亲戚关系,最亲密的关系就是老乡、战友,这两种关系继续追溯仍然是没有关系。所以,垦区的拟亲属称谓主要是基于情感的亲近,既是要拉近彼此的关系,又是要表达彼此之间亲密的关系。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舅舅”、“姑姑”这两个称谓。受普通话影响,拟亲属称谓最为广泛适用的是“叔叔”和“阿姨”。“舅舅”、“姑姑”有时取代“叔叔”、“阿姨”来称呼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异性,一来可以拉近关系更加亲密,二来则是展示这种亲密,区别于一般的“叔叔”、“阿姨”,蕴含父母与对方结成异性兄妹或异性姐弟的意思。
  三、原因分析
  (一)家庭结构的变化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垦区人民而言,当地亲属数量的稀少使得亲戚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亲密的关系使得两个家庭乐于互相扶持,而姻亲之间的互相帮衬支持必然使得生存、发展更加容易,关系也自然更加亲密。自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垦区基本都是家家都是独生子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子女基本可以作为当地人判别“外来户”和“老人”(当地人的说法)的标准。计划生育的结果就是在垦区有父母子女构成的三人小家庭非常普遍,加上至今只有四代人,亲属关系非常简单。由于与父母两系的老家接触很少,而与在当地的同辈接触频繁,甚至有共同生活的经历,因此感情亲密,往往与亲兄弟姐妹无异,在称呼上自然会表现出来。
  (二)人际关系的不同
  垦区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实行公有制,互相没有经济利益的冲突,又处于对北大荒的开发阶段,一切从零开始,劳动繁重且需要互相配合,垦区第一代在长期的共同劳作中产生深厚的友谊,反而与子女相处时间少。垦区第二代又在家中约束较少的情况下,与同学、伙伴接触更多,易于建立亲密的情感。
  因此,垦区人际关系的亲疏往往不是基于血缘,而是基于地缘。没有哪里的人比垦区人民更能体会“远亲不如近邻”的含义。因为,当他们盖起需要遮风御寒的房子,当他们手脚冻伤行为不便时,帮助自己的不是远在故乡的父母兄弟,而是这些“近邻”。在表达这种亲密关系的时候,传统的家庭观念、亲属称谓就会自然地套用上来。
  (三)普通话的强势影响
  普通话对亲属称谓的选用有着重要的影响。首先是教育,垦区第二代的语音受读书音影响很大,一般不会讲父母的方言,而以这种受到各种方言影响的普通话为母语,这里当然包括亲属称谓。即使采用方言的称谓方式,一般也采取普通话的读音。其次是媒体,广播、电视传播的是先进的文化、时尚的文化,对语言的应用起到引导、纠正的作用。 “叔叔”、“阿姨”的广泛使用就是受到媒体的影响。
  (四)观念的改变
  垦区的夫妻一般都是农场的职工,双方政治、经济地位平等,男女平等的观念更容易深入人心。女性地位的提高,在称谓上的表现就是把依附于丈夫的称呼变成独立的称呼,对夫妻的称呼并不一定表现出这种夫妻关系。另外,“阿姨”进一步侵占“娘娘”表达的范围,“娘娘”逐步缩减到“明显比父母年长很多的已婚女性”,尤其是依附性的家庭主妇。“大大”的妻子也可能称为“阿姨”。“阿姨”的称呼可能发展到对独立的认可。
  另外,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存在使人们对继承权和赡养义务等的观念发生巨大的变化。女儿和儿子对父母的意义差别越来越小,由于女儿一般比儿子更加细心体贴,更为乖巧懂事,学习更为用工,很多人甚至以生女为荣。所以,有时也称女儿为“儿子”。
   (五)多种文化的融合及其他
  在语言的接触和融合的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会留下它的痕迹。不同的方言文化给垦区的称谓带来不同的方言色彩。军旅文化留下了词义缩小到仅表示妻子的“家属”一词。为使听话人乐意接受,采用了“大大”这一独立的亲属称谓支持比父亲年长的男性非亲属。各种复杂的因素造就了现在的垦区亲属称谓。
  
  参考文献:
  [1] 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2] 鲍海涛.王安节编著.亲属称呼词典[M]. 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3] 游汝杰,邹嘉彦.社会语言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4] 黄涛. 村落的拟亲属称谓制与“亲如一家”的村民关系[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2).
  [5] 李洁. 城市化中农村亲属称谓的演变[J].汕头大学学报, 2003年(2)
  [6] 易亚新.常德方言男性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文化内涵[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 2002(6)
  
  作者简介:陈超(1987-),女,黑龙江虎林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语用研究。

标签:垦区 谓语 黑龙江 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