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周公解梦 > 正文

小学阅读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_拣货策略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阅读教学中开展核心问题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与阅读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语文教学水平,提高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与探索,围绕“阅读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这一主题,从核心问题的内涵特征、核心问题的教学意义、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核心问题设计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作一粗浅论述。
  一、核心问题的内涵特征
  1.核心问题的内涵。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阅读者,学生始终处于读思状态中,这样阅读教学过程便与学生的阅读过程保持一致,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而核心问题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一般的“碎问”而提出的。“核心”据字典释义为“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因此,核心问题可以理解为语文阅读教学中可以引发学生阅读期待、引动学生整体性阅读的最重要、纲领性的问题。
  2.核心问题的特征。“核心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能构筑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板块”。它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核心问题”是教师充分了解学情、精细阅读文本、精心思考教学策略的产物,是学生活动的框架、思维活动的空间,它不是学生用“是”与“不是”可以回答的问题。
  其二,“核心问题”具有指向性和层次性,提出的顺序具有科学性,可以构建课堂教学环节或自然融入主体教育之“自主参与教学模式”。
  其三,“核心问题”具有生发性,学生在核心问题的引导下,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引发若干小问题的产生,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又为合作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核心问题的教学意义
  1.简化教学程序。核心问题的出现大幅度减少了课堂上的无效提问、无用提问,制约了课堂上无序的、随意的、零散的问答,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教学板块,不会像教学中随口问答的问题那样转瞬即逝,使学生在简练的教学程序中目标更为明确,有的放矢。
  2.促进内容整合。传统的阅读教学,往往按知识点肢解课文,以求“逐点落实”。而“核心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是经过高度概括与提炼的,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阅读教学问题,因此有利于促进学习内容的整合。
  3.彰显主体作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往往以居高临下、条分缕析式的“讲深讲透”为己任,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而“核心问题”学习体现了一种“尊重学生”的学习关系。核心问题的提出会使学生带着明确的问题怀着探求的兴趣进入课文,品评咀嚼,听取点拨,参加讨论,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语文学习中的求知感、创造感、成功感。
  4.深化教学内容。“核心问题”使提问精粹,有利于形成“读、问、议、讲”等生动活泼的立体式双向交流的课堂教学结构。由几个“核心问题”组织起来的课堂阅读活动呈“板块式”结构,每一个“核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都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都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从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深化教学内容。应当说,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为语文与人的教育、语文与人的气质培养提供了一片良田沃土。
  三、核心问题的设计策略
  1.抓住题眼,深入探究。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甚至是文章灵魂的再现。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了作者别具匠心的构思。因此,教师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入手设计核心问题。如教学《索溪峪的“野”》一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问题:①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②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索溪峪的“野”?③课文是怎样写出这种野性美的?再如《全神贯注》一文,这位教师所设计的问题,既紧扣本文的教学目标,又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一环紧扣一环的设问,使学生在认识逐步深化的同时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如六年级《桥》这篇文章,作家满怀深情地写了一位老共产党员在洪水来临时的所作所为,高度赞扬了老支书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品质。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之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质疑,拎出本文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课文明明是在写老支书,却为什么要以桥做题?”在核心问题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充分品读文本,深入交流探讨,学生一定能够感悟到文中的老汉不是单纯的老汉,桥也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老汉用自己的行动架起的村民们的生命之桥,是党员和老百姓的沟通之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补充课题,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学生就会给桥取名为“生命之桥”、“爱心桥”、“老汉桥”等,这都是在深入阅读解决核心问题时真真切切感悟到的。又如四年级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五年级的《假如没有灰尘》等课文,都可以围绕课题设计教学的核心问题;通过抓住题眼,引领学生深入探究文本。
  2.紧扣目标,直奔重点。教师在确定每一篇课文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就要明确其中的教学重难点,要把解决教学重难点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设计核心问题,可以紧扣文章的重难点展开。以教学重点为基点设计核心问题,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克服满堂问的缺点,切实做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变“以讲为主”为“以读为主”。如三年级《狮子和鹿》一文,讲的是一只鹿在丛林中遇到狮子,鹿腿帮它脱险的故事。教学中引导孩子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及体会其蕴含的道理是学习的重难点。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到文中令人感受最深刻的句子:鹿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支却让我狮口逃生。”再拎出引领学生学习本文的核心问题“鹿为何会叹了口气说这句话,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问题的设计紧扣目标,直奔重难点。要解决这一粗放的问题,学生必然要回归文本,认真阅读文本,在独立感悟、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学懂课文,领会故事的含义。紧扣教学重点设计核心问题要注意,一是直指要害;二是有利于学生思考,能起到“以问促读”“以问促思”的作用。
  3.把握结构,提携全文。从文章结构入手,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如三年级《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作者采用了先总后分再总的方法来写。主要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个总写的句子,然后分几个方面来具体描写。教学中根据文章的这一结构特点,我们就可以设计这一核心问题:“文中分述部分作者是怎样把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写具体的?”这一问题不仅能够很好地引导孩子探究品味课文,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帮助学生学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作者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具体介绍了四季景色的诱人;介绍了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课文是怎样写出每一个季节小兴安岭的美丽和诱人的?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通过语言感受到了景色的美丽与诱人,同时也了解并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积累了语言,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基础。
  4.着眼联结,纲举目张。在教学中,教师如能指导学生理清文路,把握课文的某些联结点,诸如一个关键词、一个中心句,甚至一个过渡段,并围绕这些联结点去探究设问,对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文本,训练思维能力,掌握读书方法,都是大有禅益的。如《白鹅》一课的第2段: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集中概括了鹅高傲的具体表现。同时,它也是过渡段,不仅承接了第1段“好一个高傲的动物”,还引出了下文将要具体描写的内容,使文章表达自然,文路清晰。教学中我们就可以紧紧围绕这段话设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你能从鹅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体会到它的高傲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句加以体会。”通过着眼联结,理清文路,找准了以过渡段为切入点设计了能提纲挈领,辐射全文的一个问题,使学生在自读、品味、交流中学懂了课文,感受了作者的写作方法,达到了纲举目张的效果。
  5.领会思想,把握意境。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如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时,苏格拉底的话意义深刻,蕴含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束麦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束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核心问题:“苏格拉底的话中连续出现了两个‘未必’,通过联系上下文,你能来谈谈对这两个未必的理解吗?”这个问题有较大的思维强度,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充分地读课文,需要与文本进行多次的碰撞,当感悟到机会不容易碰到,机会不容易把握的层面时,再引导学生读: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我们是应该追求最大的麦穗,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从而使学生自然而然,深入地感悟到语言文字背后隐藏的意蕴――要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机会。
  6.对比品析,学文悟色。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等,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四年级上册《白鹅》和《白公鹅》,两位作者都善于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学生在《白鹅》一文中感受了其写法后,教学《白公鹅》时我们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核心问题:“《白公鹅》的作者也很善于运用反语,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入手,学懂课文,品味情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品读,在对比中感悟作者写作方法的精妙,在学懂课文的同时,不仅发展了学生分析,归纳等的思维能力,同时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问题设计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进行核心问题的设计至少还需考虑四点:
  1.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文章要旨。教师要针对教材潜心研读,准确领会文章要旨,设计出含金量高的核心问题。以题目为核心问题,抓住文眼,感知全文;以中心为核心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以思路写法为问题,训练思维,培养语感。
  2.立足学生实际,准确把握学情。教师必须在问题设定前充分关注核心问题的解读者,他们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直接关系问题设置的成败。难度过高、过低或过于宽泛都会削弱核心问题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线索,避免面面俱到。一篇文章可讲的东西很多,如了解背景、感知内容、理解层次、品味语言、探究中心、拓展延伸等等。想面面俱到必然会因教学时间的限制而演变成”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所以要视教学重点、难点来大胆取舍。
  4.合理分配时间,有效组织活动。核心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组织起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或讨论探究,合作交流;或独立思考,表达见解;或诉之笔端,斟酌成文。作为引导者的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质疑发问的时间,及时点拔调控,指导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标签:核心 策略 小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