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祝福语 > 正文

[德育靠渗透] 德育渗透内容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德育教育工作是时间相当长的工作,它的成功与失败都将影响一个人的终生,不可能希望它快速形成,只能靠教育工作者做过细工作,将德育教育慢慢渗透形成学生的观念。   关键词:论文、德育教育、渗透、以身作则
  
   学校德育过程是贯彻全面教育方针,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这一过程的实现不能等同于其它知识性的科目,可以靠背概念、做练习等方法迅速达到培养目标,它有它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单靠记熟一些概念、理论是不能提高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它的形式和?展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这四种心理要素辩证统一?展的结果,它必须靠德育工作者悉心引导、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营造一个德育氛围,长时间感染学生,慢慢渗透德育思想,才能达到德育目的。
   1、注重实践,让学生自己确立观念。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人们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实践既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源泉,又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是十分强,他们比较注重直观,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如果离开亲身体验的实践,只停留在一般道德说教的基础上,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甚至会由此而产生严重的抗拒和逆反心理。列宁曾十分尖锐地批判了理论教育脱离实际的现象,他指出:脱离实际生活、脱离实践,单从共产主义小册子中学习“共产主义”可以说是一钱不值。他认为组织引导青年一代直接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实践是共产主义道德和道德教育的基础,为此,德育工作者在实施德育过程时,就应该先调查和分析学生周围的环境,然后制定措施让学生去实践,以达到德育目标。例如,时下流行“读书无用论”这一观念,教者要转变这一观念可据经引典,从人类?展的文明史中去谈知识的重要性、读书的必要性,每一位稍作准备的教师都能以丰富翔实的材料谈上几个钟头,但这几个钟头能否转变学生的观念呢?我看未必。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是从实际出?,让学生去调查身边的人物这一做法较为可行,在调查中他们肯定能?现许多没有知识的笑话甚至悲剧:拿着说明书都不会使用家电啦、种果树七八年都不挂果啦等等,活生生的现实,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这样不用老师说教,他们就会自觉摒弃“读书无用”的思想,读书有用的观念就自然渗透到学生心中去了。这样经过实践后确立的观念就不是“无源之水”就会根深蒂固地植根于学生脑中,成为他的观念了。
   2、成为他的朋友,转变他的观念。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渗透的过程,德育工作者必须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然后抓住机会灌输德育思想,这样才能转变学生的观念。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做一个好教师,首先是热爱学生的人,他要以跟学生平等交往为乐趣,关心他们的喜怒哀乐,相信他们都会成为一个能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里苏霍姆林斯基说出了做好老师的标准,这一标准对实施德育过程尤为重要。每一个班中都有一些情况特殊的学生(差生、残疾生、家庭困难的学生等),他们本来就与周围的人有隔阂,教者如果生硬地向他们讲授团结同学、爱护集体等一些大道理,都肯定是收效甚微的。必须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关心他们、热爱他们,然后在平等交往中引导他们,那些学生感受到教者热切关怀,心理会从抵制?展到认同和接受,进而成长为融洽到大众中去,自然能更新观念,奋?向上了,这样也就达到了德育目标了。
   3、信任学生,原谅他的第一次。对学生的德育当然必须严要求才能达到目标,正如古语常说的“不规不矩,不成方圆”。但学生由于认识能力或自控能力方面的不足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教育当然不能听之任之,但也不适宜一概给予训斥或惩罚。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对个人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这些话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我认为在学生犯错误时更应如此,如果学生所犯的错误是可能重犯的,那么第一次就应该原谅他,并同时提出要求。这样尊重和信任学生,所达到的德育效果往往是意想不到的。我在长期的德育过程中,?现学生第一次犯错误,我一般不会批评他,而是指出他所犯的错误,提出要求,并说明说明他能改进。由于学生清楚自己所犯的错误,加上得到教者的信任,因此在一段时间内重复犯错的情况非常少,教育者只要在一段时间加强几次就会成学生的道德意志了。
   德育教育工作是时间相当长的工作,它的成功与失败都将影响一个人的终生,不可能希望它快速形成,只能靠教育工作者做过细工作,将德育教育慢慢渗透形成学生的观念。

标签:德育 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