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祝福语 > 正文

【发挥个性艺术教学】课堂教学艺术有哪些

时间:2019-01-14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应该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个性,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将有所独创的教学方法和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相融合,形成切合实际的教学风格,从而在教学上产生对学生个性教育的最大效果。
  当然,教师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要找准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个性化的教学思路,不是拘泥于一家之言、之行,而是在尊重教育规律上各展百家之长。简单地说,让学生自由地抒发,如实地描写自我个性,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一、巧设悬念,引人入胜
  
  巧段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可以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的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改变题目,以点带面。上《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初读课文,先把题目改为《一个皇帝》,请同学们在横线上用课文中找出的表现皇帝性格的词语填补题目,如昏庸、虚伪、愚蠢等等,加深印象。这样点面结合,注重了阅读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
  创设情景,酝酿情感。为使学生尽快地感知教材,教学过程中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上《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课时,插播《十里长街送总理》配乐朗读,通过催人泪下的哀乐,声情并茂的朗读,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快地把学生引入深情的缅怀之中。
  
  二、巧用方法,恰当分析
  
  一线串珠,倒析因果。对《荔枝蜜》一文教读时,提出开头“我一向不大喜欢蜜蜂”和结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这前后岂不是矛盾吗?我为什么会变成一只小蜜蜂呢?这篇课文的最后结果当做问题在开头提出,分析因果,让学生深入探微,更好地感知课文中的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学生理清线索,就会感受到一线串珠的妙处,并且明白了什么是欲扬先抑。
  对比联系,同中求异。在教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结合课后短文与郑振铎的《海燕》进行对比联系,看看描写方法与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从中体味写景与抒情的关系。通过对比,深入理解不同的文章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发现新意,从而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创作意图和思想意义。
  巧用插图,奇思妙想。教学《繁星》《天上的街中》等课文,先让学生认真朗诵,品味诗的意境和韵味,再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希望超脱现实,去憧憬美好的生活,使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沿着诗句徐徐展开,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自山地发挥联想和想像。由此及彼,扩大时空范围,拓宽思路,开掘深度,学生在创造性的想像中闪现智慧的光产。
  辩论观点,抛砖引玉。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全班进行讨论后,展开辩论。在授《杨修之死》时,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第二种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引出了《三国演义》《三国志》及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来分析杨修之死的前因后果。从而调动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竞赛,丰富多彩。上好语文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氛,以力求创新的教学目标为基点,努力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开展竞赛活动课。如举办全班写字比赛,看谁写得好;举办词语(包括同义词、反义词、格言、谚语、歇后语等)比赛,看谁积累得多;开展古诗词鉴赏、讲故事或典故、介绍报刊时文或现代新闻、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等竞赛,看谁说得好。学生从这里得到的认识是感性的、具体的,但正是这些感性的事实,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融汇其中的道德和观念,从中学会读书做人的道理。
  
  三、画龙点睛,耐人寻味
  
  妙用诗句,画龙点睛。教学时善于利用文中的引用诗句进行分析其在语文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教学《驿路梨花》结尾时,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运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上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对出下联,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美感,学生为此跃跃欲试,纷纷对出有创意的下联:雷锋精神代代传;助人为乐时时在。
  活用成语,留给启示,为帮助学生养成完整而严格的思维,加深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印象,在教授《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时论:蔡桓公因为什么导致病入膏肓?学生明确讳疾忌医。那这个成语将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深思呢?这样总结学生会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探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展示一般,明确其典型意义。
  巧变结局,另辟蹊径。在讲析《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结局时,打破常规,变换角度,设想此时卖牡蛎的不是于勒,真正的于勒也在这只船上,安排菲利普夫妇与发财后的于勒在船上相见的情景会怎样?为此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对菲利普夫妇见到发财后的于勒进行神态、言行的描述。这种打破常规,比较容易引发超常逆向思维的效应,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样,象《孔乙己》、《变色龙》这样的文章运用这种方法,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从学生人手,深入教材,本着让学生多学、活学的原?,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灿烂文化,提高文化素质,那么,语文教学就应该算是成功的。

标签:发挥 艺术 教学 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