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秘公文 | 免费试题 | 教学用文 | 优秀教案 | 各类考试 | 
您现在的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优秀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 >> 正文
《愚公移山》学习要点
《愚公移山》学习要点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列御寇所撰。《汉书·艺文志》中录有《列子》八篇,今已亡佚。今《列子》,是晋人张湛注释编写而成。保存了不少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一篇有浪漫主义神奇色彩的寓言故事。它使形象地看到了古代劳动的智慧和力量。
  关于寓言:
  寓言是文学体裁。寓言,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简单,篇幅短小,寓意而含蓄。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超人力量的神来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

  
  1、读了此文后,你能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吗?
  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2、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改造自然的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下定决心,不怕,持之以恒,任何可以克服的。

  3、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写“其妻献疑”,用意有二:
  (1)愚公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开山平险一事太难,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一大难题。其妻的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愚公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的认识。他知道仅凭“曾损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4、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
  写此事有两个作用: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

  5、你愚公是很“愚”呢?为
  愚公不“愚”。
  (1)愚公是的生活条件而决心移山的——“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下定了决心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3)故事的结尾,终于感动了天帝,将山搬走。移山的地说明愚公不“愚”。

  6、智叟的话似乎也有道理,他是很“聪明”呢?
  表面看起来,智叟好像是聪明。愚公毕竟“年且九十”了,两座山又大,很难移走。,他却看到愚公一家子子孙孙挖下去,“山不加增”,终究会的哲理。他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更说明他“智”,而是真正的“愚”。

  7、愚公怎么驳斥智叟对他的讥笑的?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8、从全文看,愚公移山的有几个?文中从哪句话是侧面写出移山的艰难?
  愚公移山有(1)山高而且大;(2)运土石的工具很小;(3)运土石的距离远、长。
  这可以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这句话中得知,也从侧面写出了移山的艰难。

  探求: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愚公的形象有作用?
  文中写的,都有利于愚公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鲜明对比,以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看到人的伟量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形象的认识。
  愚公以90高龄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深思熟虑的,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事业。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大的时期内不会有移山的事业不在几代人的手里,但只要世世代代干下去,就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抱负和信心古代劳动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积累:
  1、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2、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帝感其诚(被动语句。“帝”是被感动者。)

《愚公移山》

    1、作者:列子,名御,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课文的寓意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就不怕不懈奋斗努力。

    3、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

    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4、愚心移山的艰巨性

    愚公移山的任务异常艰巨,点在文中多处,归纳起来为四点: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这几个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高大,从而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5、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取名含义

    愚公和“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这里二人针锋,对比鲜明,智叟眼中的愚公是“残年余力”,“毁山毛”,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他的“智”其实是老于世故,鼠目寸光;而愚公所看到的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他人的力量无穷,只要世代移山,终能为人所平。他的“愚”,其实是勇于奉献,公而忘私是大智若愚,在命名上特意将两个人物颠倒对比鲜明,而且有的讽刺意义。

    6、对“其妻献疑”一句理解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关切、担心且非常委婉,这里移山的,目的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并且设法克服,从而以另侧面仅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她的问话语气与智叟那充满讥笑和责难的语气截然不同,点应体会。

    7、字词的理解与辨析

    ⑴读准下列加点字:

    太行háng王屋二山       冀jì州之南       惩山北之塞sè      荷hè担

    京城氏之霜shāng妻      始龀chèn         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

    一厝cuò朔东            高万仞rèn        箕畚jīběn         魁父fǔ之丘        雍yōng南

    ⑵辨析下列形近字

    万仞      冀州        遂        垦        孀妻        智叟        穷匮

  {        {          {        {        {          {          {

    坚韧      小心翼翼    逐        恳        寒霜        臾          溃退

    ⑶理解文中疑难字词的含义

    方七百里:见方。古代称面积用语,译为方圆。

    面山而居:向着,这里用作动词。

    年旦九十:将。       

    惩山北之塞:苦于。

    聚室而谋曰:家,这里指全家人。

    指通豫南:直。  始龀:换牙。  无穷匮:尽,

    固不可彻:通,达。    寒暑易节:季节。

    箕畚运于……:泛指盛土石的工具。这里指用箕畚。

    毕力平险:险阻。这里作名词指险峻的大山。

    山毛:草木。   陇断:即垄断,山冈高地。

    ⑷辨析“之”字在句子中的用法:

    之字原有三种常见用法:

    A、于:“的”                   

    B、于:“他(她,它)”

    C、起舒缓语气,音节作用    

    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以君之力

    A、于“的”{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山之一毛        操蛇之神         跳往助之

    B、于“他(她、它)”(笑而止之曰    闻之    告之于帝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曾损魁父之丘)

    C、起舒缓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    音节的作用  虽我之死     译时不译    汝心之固)

    ⑸辨析“而”字在句中的用法

    “而在句中作连词,通常有两种含义:

    A、表顺承,不译

    B、表转折,译为“但”,“  

    文中表顺承的有{聚室而谋曰   何苦而不平

    表转折的有:而山不加增

    ⑹辨析同字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含义

    其妻献疑:他的,这里指愚公的          杂然相许:赞同

    {                                    { ,

    惧其不已:化,指愚公                  高可二黍许:光景,上下

    年旦九十:将             无陇断焉:语气词,于“了”

    {                       {

    且焉置土石:况且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⑺通假字:

    在古汉语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字使用。叫“古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用“惠”代“慧”,“惠”是通假字,而“慧”则叫本字。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回来。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扁鹊望桓候而还走:还通“旋”,回转掉转。

    汤熨之所及也:“汤”同“烫”,用热水焐。

    火齐之所及也:“齐”通“剂”,药剂。

    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

    ⑻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译:我要和你们尽全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部,到达汉水的南岸,好吗?

    2、如太行、王屋何?

    译:“如……何”,是“把……怎么样”的意思。译为: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3、且焉置土石?

    译为:况且把挖下来的泥土、石头放到哪里呢?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寒来暑往,季节变换,才往返一趟。

    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是无穷尽的啊,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愁挖不平呢?

--下载<<《愚公移山》学习要点>>Word文档 ,本文由东星资源网收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个文章:

  • 下一个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九年级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十二生肖主题课:《狗年吉祥…
    园林与民居
    绘画的色彩
    第十六课   色彩常识
    第十四课 素描常识
    第十三课 水果写生色彩画法
    第五课  古代壁画与宗教壁画
    图形的意味  教案
    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
    色彩的对比构成  教案
      优秀教案导航:
    语文教案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数学教案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物理教案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化学教案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英语教案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政治教案小学思品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生物教案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地理教案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历史教案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其他教案小学音乐   小学美术   中学音乐   初中美术教案   小学信息   中学信息   高中美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