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200字作文 > 正文

[中小学体教结合训练模式个案研究]个案研究论文怎么写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问题的提出      中小学课余体育运动训练与竞赛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体育运动训练网络体系中最基础层,它肩负着给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和为上级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双重任务,对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实现《奥运争光计划》,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独生子女的普及,目前中小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中的各种矛盾有的已较为突出,影响并制约着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健康、可持续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学训矛盾突出。由于目前应试教育仍然影响着广大的中小学、社会、家长,人们往往以升学率来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习惯势力的影响下,中小学业余运动员的学业负担日益加重,多数运动员学生的课余训练时间无法保证,训练质量大幅下降。二是家长择校上学,没有好学校上,或进不了好的班级,就不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学校体育训练。三是个别学生的升学、就业出路难以得到政策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运动员经过几年训练,专业成绩够不到向较高层次的运动队输送条件,而文化课成绩相对其他同学又无优势,有的甚至文化素养十分平泛,升学就业的出路就很难解决。四是体育训练的硬件设施陈旧,体育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经济能力相对薄弱的农村基层中小学校训练所需的设施更是难以保证。五是目前大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很少受过系统的高水平专业训练,对科学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了解甚少,有的训练手段和方法甚至是错误的,这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有一定制约性,而且十分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如何更好地整合县市各级少体校专业教练的训练资源和中小学文化课教学的优势,解决好基层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学生的学训问题和学校体育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每一位从事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教师和中小学校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 体教结合训练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我校作为江苏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近年来在推进教体结合、培养和输送优秀体育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与尝试。虽然由于历史原因,我校的体育训练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有所欠缺,但在上级各级体育、教育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充分发挥现有教育教学资源,依托艺体特色教育,先后与苏州市少体校建立了女子手球训练基地和篮球训练合作伙伴机制(我校是吴江市第一家实施“市队校办”的农村基层学校,为吴江的“教体结合”模式区域性推进提供了成功的经验),与吴江市体育局少体校组建田径运动训练基地,以及与盛泽周边地区的小学和各体育俱乐部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做好中小学运动员的教育和训练的衔接工作。体教结合的实施,对我校课余运动训练的改革起着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也为我校课余运动训练和竞赛取得优良的成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更为体育特长生的可持续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近年来我校课余运动训练坚持走体教结合模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例如学校女子篮球队自2002年以来,已连续八年获吴江市中学生女子篮球赛冠军和苏州市中学生比赛的七连冠、近三年在江苏省阳光体育运动联赛县市组篮球比赛分获冠、亚军;学校田径运动队在吴江市比赛中连续十年保持在团体总分前四名,其中取得过两连冠,并且每年有多名队员参加省市比赛并获得优异的成绩,培养出了毛晓燕等一批高水平田径运动员;学校女子手球队代表苏州市参加2005年江苏省比赛获第三名和2006年第十六届运动会比赛中第四名;学校乒乓球队近三年在吴江市比赛中也一直保持在前三甲水平。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伴随着学生竞技成绩的不断提高和师生健康成长的同时,学校体育教育和体育文化也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并得到上级教育、体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表彰。例如:2003年我校被吴江市教育局、体育局授予“吴江市学校体育业余训练先进集体”和“吴江市少年儿童体育业余训练网络试点学校”;2004年学校被苏州市体育局、教育局、卫生局授予“苏州市贯彻体育卫生两个条例先进集体”和“苏州市体育达标先进集体”称号;2005年分别被苏州市和吴江市教育局、体育局授予“贯彻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先进学校”。 2006年获“苏州市全民健身月暨省第四个‘全民健身日’、市第五个‘体育健身日’活动先进单位”和吴江市中小学开展‘冬季三项’锻炼活动先进学校”;2007年被苏州市教育局授予“体育教育先进学校”称号,并获“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先进学校”、“吴江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先进学校”、“吴江市三级体育项目传统校”考评一等奖,同年我校设计并实施的阳光体育活动方案获苏州市教育局组织的“苏州市中小学文体活动方案”评比一等奖;2008年获“江苏省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和“苏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进学校”;2009年我校再次获得“苏州市青少年业余训练先进学校”、“吴江市冬季三项活动先进学校”、“吴江市三级体育传统学校考核一等奖”;2010年4月获“吴江市体育工作先进学校”等荣誉。
  
  三、 分析与讨论
  
  我校体教结合模式取得成功的基础在于学校领导具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政策引领,全体教职员工同心协力。多年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书育人,坚持走体教结合课余训练之路,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
  1. 领导重视,职责分明
  在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抓好学校体育竞赛和课余运动训练中,苏州市体育局、少体校和吴江市教育局、体育局有关领导以及我校历任校领导都十分重视体教结合开展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关注学校运动队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从运动队的内部管理到器材场地的配置,经费的落实,教练员的选配等工作,分工明确、职责分明。正因为有了良好的科学化运行和管理机制,才使我校各运动队始终保持在较高的运动竞技水平。
  2. 坚持“体教结合”,促进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
  坚持不懈地抓好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是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得到健康发展的保障,更是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一个既关心学生体育成绩,又能十分重视学生文化学习和思想品德的体育老师(教练),家长才放心把自己的子女交给你训练,这是消除学生家长怕参加运动训练耽误学习的顾虑,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我校长期以来坚持对运动员进行全面教育,全校师生共同关心他们的文化学习,日常生活,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并建立一整套科学和严格的管理制度,通过班主任、文化课老师和教练员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实现体校与学校优势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为运动员可持续发展作了不懈努力。
  3. 完善相关激励制度,为课余运动训练保驾护航
  学校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有限的场地资源,制定和完善的各项相关的考核和奖励制度,扎扎实实搞好各项目体育运动队建设,在学校经费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运动队的训练和各项训练经费投入大开绿灯,有力地提高和激发体育教师业余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课余运动训练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 坚持以体育科研为先导,以科学的训练手段来提高体育运动训练成绩
  学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聘请市少体校专业教练员和加强培养校本化资深教练相结合模式,以体育科研为先导,不断提高课余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体育组老师每年都有多篇科研成果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大大提升了学校课余体育运动训练的科学性。目前我校体育教研组(课余训练教练组)除四名专聘的少体校教练外,还有六名业余教练员,其中两名具有高级职称,并拥有一名市体育名教师、学科带头人。
  
  四、 结论
  
  1. 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走“体教结合”模式,能将体育与教育两者更好地有机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形成合力,达到义务共尽、资源共用、优势互补、成果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普通中小学和少体校有限优质教育、训练资源,达到学生、学校、社会各方多赢的教育目标。盛泽二中体教结合个案的成功实施,为我市体教结合区域性推进提供了模式和范例,有力地促进我镇乃至全市课余运动训练的蓬勃发展。
  2. 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走“教体结合”模式,能较好的解决学与训的矛盾,培养全面发展并具有体育特长的人才,能较好的解决运动员的升学和退役后的出路问题,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因此,体教结合充分体现了教、体两家最根本的培养目标,是教育、体育改革的大方向。同时也是新时期中小学体育课余运动训练中,确保运动员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中既取得良好的文化学习成绩,又能培养出具有攀登竞技运动高峰和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使学校、体校、学生、家长多方满意,达到各方多赢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中小学课余训练模式。
  
  五、 问题与建议
  
  1. 学校体育应坚定体教结合办学方向,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高效地开展课余训练工作,逐步摸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的富有特色的课余训练之路。
  2.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持以“体教结合工作方针”为指导,以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和后备人才培养为目标,强化体教结合的意识,进一步整合资源,提高中小学课余运动训练水平,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
  3. 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特别要正确处理好“学”、“训”矛盾,努力解决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时间分配上的矛盾,并积极引导教练员正确处理好学习成绩与运动成绩、比赛成绩与输送后备人才培养的关系,主动关心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和思想道德建设。
  4. 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培养和提高教练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师德师风,提高管理水平,并以创建市级先进教研组为契机,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努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技术一流的教练员队伍。
  5. 进一步加大各中小学的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充实体育教学与训练管理人员,提高体教结合办学层次,做到点面结合,区域推进,为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输送创造更有利条件。
  6. 坚持体教结合中小学一体化办学,做好中小学课余训练的无缝衔接,促进课余运动训练效益的最大化和中小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魏冰等.影响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 2002.1
  [2] 杨在淮、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 彭学增.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J].广西高教研究,1999.4
  [4] 游赛英、孙荣光等.“体教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 胡鹤雄、杨定刚.区域推进“体教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研究[EB].体育教师自助网,2008.6
  [6] 王索芳.小学课余训练“体教结合”研究[EB].https://www.省略/ReadNews.asp?NewsID=680 2007.1
  [7] 国家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EB].中国网,2005.6
  (俞建华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第二中学 215228)

标签:中小学 个案 训练 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