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保送生 > 正文

让背景材料成为课堂的“甘露”而不是“干露” 我心灵的甘露乐乐课堂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案例背景   《钱学森》这篇文章措辞直白,学生阅读后能够认识到钱学森的爱国情怀。但由于学生对特定的环境、历史条件及钱学森的不了解,导致学生的认识仅仅是漂浮于认知的表面,对钱学森的爱国情并没有切身体会,也很难与钱学森有灵魂的交会,人物形象并未在孩子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烙印。本课我在教学时,适时地插入一些文本背景材料,以便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个更好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案例过程
  教学中,(1) 教学目标: a. 知识与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b. 过程与方法:适当补充背景资料,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在反复朗读、揣摩、品味中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c.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怀。(2) 教学重点:抓住钱学森的语言进行朗读品味,体会钱学森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 课前准备:阅读与课文有关资料。教学过程(部分)如下: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读第一小节。
  2. 回顾共同提出的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钱学森,为什么如此魂牵梦绕着祖国,归心似箭地回到祖国?)
  【设计意图】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解决学生共同提出的关键问题,就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 感知钱学森在美国的成就
  过渡: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钱学森当时已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1.交流语句,出示:
  句子一:师从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成为?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
  句子二: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决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2. 理解句子一
  相机点拨:★简介冯.卡门资料。★理解“最得力”,“最得意”。★成为冯卡门最得力,最得意的学生将意味着什么?
  小结:这意味这钱学森将成为冯卡门的接班人,也会成为航空航天领域顶尖级的科学家,成为世界瞩目的科学家。
  3. 理解句子二。
  (1) 从这句话,怎么看出钱学森已经是著名的科学家?
  (2) 交流点拨:
  ★计算5个师有人数。★出示资料:
  钱学森当时在美国是处于领导地位的第一流的火箭专家。被授予美军上校军衔,佩戴可以参与最高机密的金色证章,经常出入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
  小结:由此可见:他钱学森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设计意图】 向学生介绍冯.卡门与钱学森当时情况的资料,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人物的成就的了解。缩短学生与教材时间、空间距离,更缩短了学生与教师的感情距离,为学生感知下文钱学森为祖国抛弃一切的伟大爱国情做铺垫。
  (三) 中美状况对比
  过渡:这样一个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在美国是怎样的待遇呢?
  1.交流。
  2. 想象:会有怎样的富裕的生活,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呢?
  3. 这些对钱学森以后的科学事业的发展会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 30几岁的钱学森就拥有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的生活,这些也将促进他以后在科学事业上更好更高的发展。
  过渡:钱学森在50年代回到中国,他将面对的是什么?
  4. 交流,出示:
  “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1.理解“只怕”。
  2. 仅仅是只怕,可能有困难吗?补充资料:
  对比一:1949年,全国人均年现金收入还不足100元。美国经济成为世界首富。
  对比二:当时美国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向高精尖的方向发展。当时的中国航空航天领域方面的研究还是一张白纸。
  3. 钱学森回国后,想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设计意图】 想象不是搞“无土栽培”“无根培植”,而应紧扣文本,借助背景材料,进行对照、比较、分析,让学生对当时中美社会差异有切身的感受,才能设身处地想象出钱学森回国后可能遇到的困难。
  (四) 感受钱学森语言,领悟爱国情
  过渡:钱学森回国,意味着失去所有的一切,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这时候你会有什么问题想问?(预设所提问题:钱学森回国就意味着失去所有的一切,他为什么还是迫切的要回去呢?)……
  (五)艰难归国路
  (1) 从哪看出回去是不容易的?
  (2) 美国是怎样阻止钱学森回国的?
  (3) 学生交流背景材料。
  小结:一个“绝不能”变成了种种迫害和打击:坐牢、软禁,恐吓、跟踪,这样巨大的压力,这么漫长的岁月里,一个视事业为生命的科学家,不能正常科学研究,一个视国家为第一位的爱国者,不能回到祖国。这样的日子对钱学森来说可真是――(度日如年、望眼欲穿、倍受煎熬……)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了解钱学森艰难回国历程,课堂上概括交流,让学生从钱学森回国艰难的经历中体会到钱学森的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钱学森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自然而然的高大起来。
  (六) 感情升华
  1.理解“卓越”。
  2. 钱学森的卓越贡献到底是什么呢?
  3. 资料: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火箭专家梁思礼说:“如果没有钱学森,中国的‘两弹’项目就有可能推迟20年。”
  邓小平说过:“如果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是中国人在世界上说话算数的王牌。”
  4. 出示:(配乐读)
  1955年10月1日,钱学森回到了中国。
  是他,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火箭和空间技术人才;
  是他,让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导弹飞行成功;
  是他,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神七成功飞天,这也离不开他的功劳!
  ……(省略)
  (再出示)2009年10月31日,为了祖国甘愿放弃一切,把一生都奉献给祖国的钱学森,离我们而去了……
  5. 看着钱学森的遗像,请留言缅怀:
  6.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的念出――钱学森。
  【设计意图】 课文结束时,往往学生意犹未尽,我巧妙的穿插钱学森成就背景材料,使学生在阅读、比较、品味、思考的过程中,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人物的心灵,使人物的形象能够鲜活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学生肯定会受益终生的。
  三、案例反思
  《钱学森》文中的人物及事件,因时代间隔,文化背景较复杂,使得学生对文本感悟不深,情感体验不强。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背景材料,发现合理运用背景材料有以下几点好处:
  (1) 铺垫功能,缩短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钱学森》这课最大的难点是让学生切实感受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钱学森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适时地、有针对性地介绍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钱学森当时在美国所取得的辉煌的成就和如日中天的事业;感知当时美国的条件是多么的优越,中国的状况又是如何的落后,在对比中感受钱学森回国就意味着失去一切;交流钱学森回国时所遭到的阻挠和迫害是如何的残酷,提升对钱学森爱国情的理解。知道钱学森为中国所做的贡献,其对中国发展中的地位,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和洗礼。
  这样的适时背景介绍有铺垫功能降低难度,让学生完成了对课文的赏析、内化和对情感的体验熏陶,充分地与课文,与作者对话,对钱学森的人物形象的认识逐步构建、逐步丰满。
  (2) 激疑功能,促使学生自我求索
  我借助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对中美社会各方面的差异有了切身的感受,能够想象到钱学森回国后可能遇到的困难。这对于当今的孩子来说,他们一定不能理解钱学森为何要抛弃一切回国。自然就产生了疑问,这时及时地抓住学生的疑惑,让学生质疑。接着,再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对文本进行进一步研读。这样的背景介绍,创设了矛盾,激疑引思,促使学生自我求索,使课堂教学形成“激疑――探疑――解疑”的回环。
  (3) 诱情功能,让学生与人物心灵交会
  情感因素在教学中重要,课的结尾我以诗句的形式出示背景资料,介绍钱学森为我国所作的巨大贡献,配合柔和低缓的音乐,声情并茂的读,诱发学生的情感。当学生感受到钱学森的巨大成就时,出示钱学森去世的消息。学生的悲痛怀念之情便油然而生,这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缅怀之言,学生情动而辞发,说的有情真意切。
  本课我运用背景材料,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的实践使我感到,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的手段。但必须坚持的原则是因文而异、因需而异,灵活选择。只有适时适度的补充,才能让背景材料成为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的“甘露”而不是毫无用处,画蛇添足的“干露”。
  (杨 柳 江苏省南京市晓庄学院附属小学 210038)

标签:甘露 而不是 课堂 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