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读书笔记 > 正文

【良好的心理因素培养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心理因素与疾病的发生有关系吗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无不受其自身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等)的维持、定向、激励或强化作用。成功的教师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更着眼于研究学生的学习个性心理。对于音乐新课程来说,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包括同样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感知、兴趣、表现、体验、反思、自信、等诸多心理因素。这些积极的心理因素在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中,扮演着信息传递催化剂的作用,它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音乐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音乐心理因素的培训力度。
  一、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求知欲的发挥和发展需要两个心理条件,一是“心理安全”,即个体没有受到任何威胁和压力,始终处于和谐、宽松的氛围之中。二是“心理自由”,即个体没有受到限制,自由自在地参与,无拘无束地探寻。音乐课不同于其他的自然学科,它不需要太多的循序渐进,因此适合学生们在任何未知的领域展开无知识准备的探索。它贴近学生的人文生活,集娱乐性和知识性于一体。所以对学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亲和力,使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产生兴趣和动力。
  作为教师要十分了解我们的学生兴趣所在,熟悉他们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去思维、去理解、去表现、去学习、去创造。以陈萍老师音乐综合实践课《粉刷匠》为例:陈老师首先请学生聆听四段富有变化的音乐《粉刷匠》,孩子们七嘴八舌,奇思妙想,当听到宁静,安详的音乐时,一个学生画下兰色的房子,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细心的粉刷匠。当音乐突然变得紧张、急促,学生马上小跑上去画了一个红色的房子,并在旁边画了一个打翻的油漆桶,并解释说这是一个急性子的粉刷匠,把刷好房子弄脏了…….孩子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在游戏中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于是歌曲的学唱便水到渠成。并且在自主讨论中积累歌词,通过歌曲结束处感叹词(嘻嘻、哈哈、也)的创造使孩子们与生俱来表现欲望得以体现,从而掀起了学唱歌曲的高潮。孩子们的探究兴趣一旦被激发,便可能一发不可收拾,他们拿起画笔,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图形,色彩表现出来,又为后面的环节创造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见,在音乐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摒弃枯燥技术练习(读谱、识谱、错了反复吟唱某乐句等),单纯理性讲解(拍号、速度、哪里要轻、哪里要重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消极厌烦的怕,这是与新课程宗旨背到而驰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增强教学内容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趣味性、民主性、科学性、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讲故事、律动、游戏、歌表演以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并用自身的教学特长如深情并茂地演唱;生动、形象、直观、自然、大方、优美的神态、动态演示;集艺术、生动、幽默、甜美为一体的课堂语言与精湛的教学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乐于尝试,乐于合作。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于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将一些枯燥的乐理教学由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多样感官参与和体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机、兴趣。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充分满足和愉悦,这些对学生的身心、心理健康和谐发展产生了极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过程体验能力
  
  体验,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界定:是少年儿童在实际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更多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和感受。它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即行为体验和内心体验。行为体验是一种实践行为,是亲身经历的动态过程,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表现为唱歌、器乐演奏、游戏、律动等。例如:新课程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计了“好朋友”的单元主题,即体现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也符合学生身心体验的需要。在“游戏”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单元活动以游戏为载体,创设多样的“玩法”,挖掘“一起玩”的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他人共处。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
  心理体验的另一层面即内心体验则是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发生内化、升华的心理过程,这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在音乐教学中是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层次的理解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一点,在新课程音乐欣赏教学中尤为突出。在欣赏二胡名曲“赛马”时,让学生边听音乐边模仿二胡演奏,按乐曲高低起伏节奏变化做指挥动作,还可以尽情的表演蒙古族的舞蹈、摔跤的,还可以就此音乐发挥想象,编成故事、绘成图画等等。这时的学生是十分兴奋的,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升华为内心里对草原的想往,每一个学生都用自己的方式走进音乐,并通过参与而真正认真地聆听,体会了乐曲的意境与情感,领悟、享受音乐。
  其实,这一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实质是主体心灵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的一个张力场。在实际情境中,学生通过悟解、想象、神思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反复交融、碰撞、互汇实现对凝固和静态知识的体验,在个体心灵之中激活、催化起来,赋予新的意义,产生出更强烈,更深刻的生命活力。是外部世界和自我生命的存在状态向心灵内部展开和演化的过程,就是对音乐活动中内心体验的理解、领悟、欣赏,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超越具体的对象与事实,生成和个体生命融为一体的精神力量。
  
  三、 有利于激励学习的自信心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营造学生成功的信心呢?新课程实践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共鸣表现为师生共同参与音乐活动,获得相同或相似的心理体验,并相互给予对方尊重和欣赏。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的能力持信任态度。对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教师不要在学生面前以艺术权威自居,即便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表现有些幼稚可笑,教师也不能表露出一丝轻藐之意,而应该在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巧妙地给学生以指导,即不要让学生认为你在挑剔或讥笑他,相反应该让他们感到教师与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是多么相似,对自己的艺术创造性和想象力是多么地欣赏和感到惊讶。总之,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艺术活动的时候,不要让他们感到有一双冰冷的眼睛在顶盯着他们,而应该让他们欣喜地发现老师也正在和自己分享艺术的愉悦。此时教师所持必须是一种寻求优点并加以赞美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新课程所要求的“一种没有猜疑、小心翼翼,没有敌意和担心的,自主的课堂围氛。”也只有这样师生情感融合的课堂气氛里,学生才能真正地拥有和保持艺术所给予他们的愉悦。
  给与学生充分的心理暗示,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地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例如,教师要仔细观察,一些歌唱的好或竖笛吹得好但又从不敢主动举手的学生,对于这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发现他的优点长处,并且及时地、不断地支持、鼓励,以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在课堂实践中,教师要以自然、亲切的微笑面对学生,要经常地使用“你能行”、“你真棒”等鼓励性的语言,创设出一种温馨、和谐、愉快的音乐课堂氛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求知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一些集体性的音乐活动,尤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因此应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这些音乐中来,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不仅为集体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且还能体会到友谊和合作的美妙,摆脱曾经的自卑,从而成为一个自信的人。
  
  四、 有利于最大程度发掘学生的审美内涵
  
  音乐教育的过程就是一种自觉的审美潜能发掘地过程,这个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学生只有在长期的、反复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对所感知的美有深刻的心理体验时,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从而使音乐教育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使人格得以完善。在具体的音乐教育中,以审美为核心的理念贯穿在音乐教学内容、方法、以及音乐教学环境之中。例如,在音乐心理的横行思维结构中,歌唱不仅要通过注意、记忆、表象、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过程,而且有理解创造等情感介入。同样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聆听和欣赏音乐不仅要依靠听觉、视觉等知觉心理,而且还要有注意、联想、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动的参与。让学生感受体验到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发掘自身审美潜能,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从中获取精神力量,使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到净化。
  在教学中,学生情感反应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心理唤醒过程,他们面对的是由各种各样情感因素构成的刺激场,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求知心理。音乐心理的教育设置是造就人才的必要措施,教师应追寻学生心理发展的轨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心理因素对音乐教育巨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的音乐才能得以迅速地、积极地、充分地全面发挥,为终生热爱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
  (陈 卉 江苏省南京市下关教师进修学校 210000)

标签:心理因素 培养 教学中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