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体检 > 正文

【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2001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新课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规定了新的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框架。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而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行之际,研究和实践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一、 创设课堂情景策略
  创设情景策略,就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性的策略,它广泛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主要包括物化情境和人化情境创设两个方面。
  策略之一:创设物化情境。即教师运用较为直观的教学手段,(如音像、实物、图片)等,将部分抽象的教学内容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拓展教学内容的空间,活跃课堂氛围。物化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广泛的学习兴趣,形成寻找问题答案的心理,从而促进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要有以下情境:生活展现情境,图画再现情境,器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体验学习情景等。物化情境策略应根据学科特点和不同学生的年年龄特征灵活运用。
  策略之二:创设人化情境。人化情境是指教师、学生双边教学活动中人的相互作用的情境。人化情境的创设,首先依赖于教师饱满的工作激情,激发学生昂扬的学习热情,以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激励学生孜孜以求,以科学的教学手段激起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营造一种认知情感上的冲突,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采用一些情感接近或较宽容的态度和方法,给予感情投入,形成师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再通过教师的情感、精神、语言、想象、能力、技巧等的感染。达到心灵沟通,获得情感体验。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应增加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学生思维的相互启发,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实现主体作用的最优化。
  二、 激发学习动机策略
  动机激发策略,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人物故事,趣味性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需求和欲望,激活内驱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
  策略之一:在导入中创设动机激发策略。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优美的课前导语有很强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兴趣的培养,动机的激发是展开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常用的导入方式有:引趣式、诱导式、提问式、情境式等。在课堂教学中,无论运用哪种方式,都必须注意范围的选择性,做到适时、适量、适度,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概念化。要根据不同的学科、不同年级,不同课堂氛围,因势利导,灵活运用。
  策略之二:在课堂提问中激发学生求知欲。
  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其关键的一点在于设问要精当,提问要巧妙。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的机会和方法很多,立足点应放在“巧”字上。(1)要把握提问的“精度”。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准确性、启迪性、发散性和代表性等点。(2)要注意提问的“梯度”,对不同对象提出的问题难易度要有所区别,让基础好的学生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让学困生“踮起脚跟也能摘上桃子”,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愉悦感,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会大大提高。(3)要注重提问的“效度”。设问要做到心中有学生,要考虑到提问后所产生的“回报效应”。提问时不能随心所欲,信口开河,不着边际、大而空的提问,往往会使学生“如坠云里雾中”,思维受到阻滞,这样不仅起不到提问的作用,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 指导学生探究策略
  指导探究策略,是指教师帮助指导学生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究新知,使学生在自探互研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学习。
  策略之一:交给学生明确的探究目的。
  出示问题必须符合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首先必须缩小探究范围,使学生明确探究的主攻方向,便于学生动手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其次,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是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教师在准备问题时,必须降低难度,应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再次,教师可以适当地组织具有挑战性、激励性的问题和结论不一致性的问题供学生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策略之二: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
  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自由探究的时间,使学生在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寻求乐趣,主动学习,不要怕正常的“乱”,更不应在学生探究意犹未尽时草草收场;在学生忙于探究活动时,老师不必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开心地“玩”,教师要多听、多看、多感受,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学生的探究行为,并适时向全体学生暗示,在必要时给予支持和鼓励;在探究活动中,当学生陷入混乱或无谓的争论时,教师不能粗暴地加以干涉,也不能任其自由发展,而应当机立断,将探究引入正题,避免探究活动误码入歧途。
  四、 掌握学习方法策略
  掌握学习方法策略也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策略,是教师通过一定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和评价,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过程之中,逐步形成较强自学能力的过程。
  策略之一:熟练掌握常用的指导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和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学习内容的指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具体来说⑴发展智力的方法:
  ① 观察法(仔细观察、顺序观察、变换角度观察等);
  ② 记忆方法(形象记忆法、尝试回忆法、比较记忆法等);
  ③ 想象方法(图片展开想象、词句展开想象、实物展开想象等);
  ④ 思维方法(比较法、分类法、概括法等);
  (1) 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方法,如阅读方法、听课方法、预习方法、复习方法等。
  (2) 学科学习的特殊方法。
  策略之二:灵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教师在实施学法指导时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1)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多举形象生动的典型事例,让学生乐于接受。指导学法切忌多而杂,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2)要针对学生的类型差异,对不同知识基础、不同个性的学生,分别施以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使他们易于掌握,学以致用。(3)要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必须进行方法训练,使其达到自动化、技能化的程度。进行方法训练时,要与多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具体实用中掌握方法。(4)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点面结合,有效地进行学法指导。
  五、 运用评价激励策略
  评价激励策略,是指教师运用新的教育评价理念,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行为品质、个性情感等方面进行客观的综合性评定,并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定的结果进行分析,写出操行评语,形成资料档案。
  策略之一:评价激励要量性和质性相结合。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打破以往“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格局,淡化甄别与选拔,重视发展。实现“两个转移”,即评价功能和评价重心转移,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增强参与互动,实现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策略之二:评价激励要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展和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如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往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要及时关注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现个性价值。评价要采取多种方法,如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建立成长资料袋等。对部分量性评价的项目可采用模糊数值,如“甲、乙、丙”、“A、B、C”或“优、良、合格”来表示,等次的跨度不宜过大。综合评价结果期末要做出分析,填入《素质教育报告书》,并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形成家庭、学校、学生相互联通的信息网络,有利于老师的适时调控和学生的主动发展。
  策略之三:评价语言应具有激励性。对学生学习成绩、行为能力、个体素质进行评定时,语言表述必须客观、公正、中肯。对所取得的成绩要加以赞扬,给予肯定,说明存在的问题时,语气要平缓,把握好措词的分寸,提希望或建议时,应多用富有激励性、鼓动性的语言,忌用尖刻、挖苦、讽刺的语言和大话、空话、套话。通过评价的激励策略,使学生逐步提高“自省意识”,逐渐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总之,教学策略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相应的教学策略,难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同时能否创造性地发现和运用教学策略,是衡量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将在课改实践中积累的经验进行现性的概括和运用,才能更好地承担起课堂教学策略的掌握者,实施者和创造者的角色,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

标签:初探 新课程 课堂 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