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高考英语 > 正文

挖掘教材内容,合理预设 合理预设,问出精彩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提问是所有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堂上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引导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手段,是沟通师生思想感情、活跃课堂气氛的纽带,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的方法,更是诊断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反馈途径。
  一、 问题预设要循序渐进,注重层次性
  数学课堂提问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按照教学程序精心的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遵循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考虑学生的“元认知”结构,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出教学结构的层次型、科学性、条理性。
  我们一般把问题分为四个层次。
  1. 了解层次:能知道对象的特征和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辨认某一对象。
  2. 理解层次:能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理解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 掌握层次: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景中。
  4. 综合分析层次:能综合运用知识,运用数学方法解析问题。
  有层次性的预设问题更有利于分层教学。面对学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搞“一刀切”,显然是不可取的,而且会加快两极分化。问题的直面性对班上的各个层次都有所关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而且真正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 问题预设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具有导向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且提问是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必要手段。课堂提问应有明确的目的,课堂问题的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来进行设计,利于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
  如,教“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可设计下列问题:
  1.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2. 如果两个三角形能拼成四边形,你能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吗?
  3. 是否所有的四边形的内角和都可以转化为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来求呢?
  4. N边形的内角和是否可以用上面的方法?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较好地抓住知识的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问题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新课导入时能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在新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体会探索的乐趣;巩固运用时能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一节课中的所有提问都应围绕着教学目标,这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导向性,围绕哪些相关的知识;要做到难易适度。否则将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 问题预设要避免低级庸俗,具有启发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启发性的提问能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慧,培养能力,因此教师预设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显得十分重要。什么样的问题才有启发性呢?
  1. 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形式多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自主探索。
  如学习正多边形和圆一节,课本上出现了一个例题,作已知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给出的方法是作过A,B,C三点的圆,在这里我及时地设置了两个问题.
  (1) 如何作正n边形的外接圆?
  (2) 作正六边形的外接圆,还有其他方法吗?注意正六边形的性质.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几分钟后,就出现了两种不同方法.(1) 分别以相邻两顶点为圆心,以边长为半径作弧,圆内的交点就是外接圆圆心,理论依据是正六边形中心角是60°.(2) 作过角的顶点的两条对称轴(直接连接即可),交点就是圆心!理论依据是正多边形的对称轴经过中心.
  2. 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能启发学生的思路的问题必须是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只有具体、明确的问题才能引发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思考。
  例如:在讲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让学生带好长度分别为3cm、4cm、7cm、10cm的小木条,预设以下个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后思考讨论:
  (1) 能拼成几个三角形,三角形的边长分别是什么?
  (2) 哪三根不能拼成三角形?这三根的长度都有什么关系?
  (3) 三根木条符合什么要求才能拼成三角形?
  教师层层设问、逐步推进,充分突出学生“做数学”的同时,启发引导了学生主动发现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记忆定理。
  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逐步深入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给予明确的启示,这样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 要注重学生发展,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精神。问题的预设与提出要促进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研究表明,知识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不考虑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预设的问题坡度太大,超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过于复杂,从头到尾受益的学生寥寥无几,提问也只能流于形式、走过场,结果多数情况下教师自问自答。多有几节这样的课,学生就对这门学科失去了信心和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有经验的教师在预设问题时,能把预设问题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王 年 江苏省武进区南夏墅初级中学 213166)

标签:预设 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