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高一作文 > 正文

涵养 思考――涵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底气

时间:2019-01-17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苏霍姆林斯基在《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讲到:“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无所事事。这样会使一个人走入歧途,在道德上败坏下去。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仔细考察现在的精读课堂,突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还没有引导儿童读好文本,就急急忙忙引入过多的课程资源,去拓展,去发散。岂不知教师越“深度语文”,学生就越难“深入简出”。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读者,学生阅读的成长不全在看得多、说得多,还在于伴随着思考。在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根植语文素养的土壤,涵养阅读“内功”的底气,才能叩开自主阅读的大门。
  一、思考让阅读更“有的”
  古人主张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但漫无目的的读和有意识的读,阅读效果是大不一样的。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不乏有这样的学生,当读完课文你问他们有什么感受,他们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怯生生地告诉我:“不知道。”这是阅读低效性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拿起文本除了读些语言文字的外壳,不知如何解读文字背后深藏的东西。
  学贵为疑,读贵为思。文本不能在一些学生头脑中构建意象、触动情感,快速地作出信息的判断处理,这是困扰学生最突出的矛盾。作为老师,要做的就是把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放在学生面前,为他们“吞食”提供条件,“反刍”是他们的本能行为。四年级开学初,我和学生一起讨论:“平时阅读课文,你们都注意些什么?”沉思片刻,话题打开了,有的说:“把好词好句划下来。”有的说:“想想课文内容与插图的联系?”有的说:“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的说:“课文哪里写得美?”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在达成共识后,我编写了顺口溜打印成小纸条发给全班同学:
   读准音、认清形、字字落实
   解词义、品句子、句句有形
   思文脉、谈感受、篇篇在理
  基于这种有的放矢,守住了每一个孩子的阅读底线,至少学生读课文有事可做。拿到任何一篇课文,就会自觉地去条分缕析,浸入其中品读。一边读一边自然地拿起笔作圈划批注,有时查,有时翻翻前面看看后面,前后文联系起来思考,慢慢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这才是真正的阅读,身心自由的阅读,离开了老师也能学习的阅读。
  二、思考让阅读更“有形”
  阅读课能否生动有致,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体会文本的美妙是关键。要把儿童带入文本,须在课堂上设置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学生。这个磁场要求有一个个兴奋点勾起读者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欲望,那就是思考擦燃的火花。当然千万不要把每一句话都挖地三尺,把每一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的精雕细刻式的思考,这多少都让人感觉在肢解课文。其实阅读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真正被学生感受、体验到的才是有效的文本内容。下面我以人教版第八册叶圣陶写的《记金华双龙洞》一课为例谈谈有形思考的四步曲:
  第一步:读题思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文章的核心。让学生读题目《记金华的双龙洞》后,思考: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问题难易度适中,很快能反馈两个信息:这是一篇游记。文章第六段直接点题描写金华双龙洞的景象。这是质疑性阅读思考。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有责任引领开启学生自己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第二步:读词思考
  一转 似的
  油桐 浓度 观赏
  拥挤 蜿蜒 稍微 管理
  突兀森郁 盘曲而上 颜色各异
  思考:孩子们,你们从这些词语中发现了什么秘密吗?
  第一排的带点字都是多音字。那你用他们的另一组发音组词吗?
  第二排的带点字都读后鼻音。你愿意带着大家读一读吗?
  第三排的构词规律都是近义字。你能照样子写几个吗?
  第四排的词语都是四字词语,说明都是描写景物的。
  这是比较性阅读思考。从字词教学方面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实现学习过程的正迁移,相互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
  第三步:读文思考
  初读课文后学生独立思考: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②移步换景观察双龙洞,每个地方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你觉得各有什么特点?为实现思考有效性,我铺设了下面两个填空,辅助学生阅读后能“殊途同归”。
  1.作者按( )的顺序,先写( ),接着写( ),再写( ),最后写( )。
  2.在洞口抬头望,发现洞口像( );走进去,外洞显得( );孔隙( ),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内洞( ),不但有( ),还有( )。
  这是求解性阅读思考。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向学生明确提出若干个带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划出要点,以便在课堂中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四步:读句思考
  只要善于发现,每一课课文都有值得学生去积累模仿的句子。如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照样子写一写排比式)又如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指导写设问句)。这是感悟性阅读思考。一切景语皆情语,适时地理解与运用好词好句,既是对文本价值的升华,也是语言积淀的内化。思想与语言交融在一起。
  三、思考让阅读更“有味”
  有一位老师这样引领学生理解“语文”的含义。“语”中的言字旁,表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五”表示学语文的内容为字、词、句、段、篇,要培养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口”表示要多读多背。“文”表示有字语言(撇)和无字语言(捺)每一天积累一点。这绝妙的解释道出了语文的真谛,尤其是培养思考能力是当下阅读中较欠缺的。“教什么”和“怎么教”是萦绕语文教师考虑的问题,它潜移默化主导了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有的课文把教材当例子教,而不是教教材;有的经典课文则必须带领学生沉入文本,浸润在文字的芬芳中。初读的感受是原生态的,应该马上引导学生明白哪些内容是应该积累的,哪些内容没有必要记忆。有的课文很长,可以长文短教,把课文读薄。例如填一段概括主要内容的完形填空、给课文段落列小标题等,学生迅速了解课文内容,增强语言的敏锐性和信息筛选的能力。
  常态课堂思路是清晰的,不蔓不枝,往往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同时也围绕文本的主旋律或主题来展开教学。即使是同一主题,也会因思考角度的不同而选择独特的切入口。例如《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我听过许多老师上过,真可以“百花齐放”形容,有的抓住了“静”字,有的抓住了青年“忘我”的境界;有的从“举止特别”出发;有的以“赏心悦目”一词串起了“景、画、人”三者的共性;有的按“鱼在缸里――鱼在心里――鱼在纸上”线索顺藤摸瓜。但文本的核心价值是为学生的,任何一种教法的选择第一应考虑的是效益最大化。在一番取舍后,我最终选择了抓青年“忘我”的特点入手,因为教学目标定位为感受“聋哑青年”的特点,懂得干一件事要执著追求才能成功。抓住人物特点展开教学与该单元写人的阅读、作文教学是一脉相承的,更利于学生深读课文,体会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另外这单元都是学写人的文章,教学中实行课内阅读正迁移,与另一篇写人的文章《父亲的菜园》同时上,边读边思,知道写人离不开写事,读写人的文章要注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与语言等,更要注意人物的特点。两篇课文异曲同工,花开两枝,各表一朵,大大节省了教学时间,无痕中拓展了阅读的宽度与长度,把对写人文章的阅读演绎得淋漓尽致。
  教师简简单单教语文,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学语文。看来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学生一定能出类拔萃。多一份思考,多一些自主阅读,提升常态课质量,让学生走出对文本理解缺少把握度的困境。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培养真正优秀的读者。

标签:涵养 底气 学生自主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