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工作计划 > 正文

农村中学贫困生的“心理扶贫”拙论_农村贫困生教育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目前社会各界对农村中学贫困生的关心和扶持更多的是经济支持,较少关注贫困生因贫困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而且对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教育也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农村中学生入学时,年龄集中在14一17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内心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与:心智模式的不成熟之间的矛盾,对理想主义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向往与对,现实社会表面现象排斥的矛盾心理等非常突出,都可能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必须要对贫困生进行心理帮助,探讨其心理矫正的对策。
  
  一、 农村中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因沮丧抑郁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否定自我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农村中学贫困生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及受其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发觉自己在经济、知识技能等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从而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就形成强烈的自卑感。同时,物质生活的窘迫,也影响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两方面的差异使部分贫困生感觉低人一等,逐渐产生自卑心理,进而看轻自己的能力,以致心理承受能力日益脆弱。
  (二)因压力大而产生的焦虑心理
  由于家庭贫困,经济压力大,农村中学贫困生经常精神紧张、情绪烦躁。他们有的为缺少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而焦虑;有的因为当前的就业压力而焦虑。部分贫困生由于长时间的焦虑而形成抑郁性格,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发展成为抑郁症。
  (三)因人际交往困难而产生的敏感、孤僻、自闭心理
  农村中学贫困生的心理极其敏感,容易对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现象产生误解,或者把一些小误会放大。同时由于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以及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一些贫困生变得敏感、多疑。他们感到自己不被他人接纳,因而封闭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也不参加同学们的聚会,长此以往,就会形成敏感孤独,逃避现实,沉默寡言,甚至产生自怜、自残或自毁等心理问题。
  (四)因嫉妒、怨恨而产生敌视、报复等心理部分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把自己的贫困归罪于社会的不公,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的态度,进而发展到对社会充满敌视.对当前的学校和教师产生反感和抵触,通过一些不良方式寻求精神寄托。
  (五)因掩饰家庭背景而产生的虚荣心理
  部分农村中学贫困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而采用种种手段掩饰自己。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在生活、学习中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们的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虽然达到一种暂时的心理平衡状态,实际上内心却在忍受着更大的心理痛苦和压力,对于自身的健康发展十分有害。
  
  二、 农村中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矫正对策
  
  (一)对贫困学生实行经济资助,帮助其解决实际经济困难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包括国家助学金资助、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实行学费缓减免、组织爱心捐助活动、提供勤工助学、实行“半工半读”等措施在内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对贫困农村中学生实施有效资助。减轻其经济负担。
  首先,全面了解和掌握农村中学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这是农村中学学校搞好贫困生资助的客观前提。一是在招生时要做好生源地经济状况调查及所招新生家庭情况了解。二是做好新生入学登记,及时建立健全学生基本情况档案。三是注意做好学生在校期间家庭情况的变动记录。四是定期开展生活消费情况的普查与抽样调查。
  其次,合理制定农村中学贫困生的认定标准。认定在校农村中学生贫困程度的参照因素有: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邸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界限;农村中学生每月最低生活消费水平;每个农村中学生在校每月实际生活消费支出;家庭成员等特殊变故情况等。
  第三,严格遵循贫困生资助程序,规范运作。学校要公开贫困生资助程序,包括:学生自行申报,提供有关贫困证明;班级互评排序;各专业(系)评定排名;由学校学生处对拟定特困学生的家庭进行普查,对一般贫困家庭进行抽查,最后综合全校情况上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确定等环节。
  第四,加强监督,保证资助到位。要加强学生所在班级、各专业、学校各部门的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监督机制,保证资助贫困生工作的公正性、严肃性。对严重违犯校规校纪、学业成绩很差、有吸烟、酗酒、生活铺张浪费等行为的贫困学生,取消其贫困生受助资格。对弄虚作假、骗取贫困资助的学生,要坚决取消其资助。任何单位和个人决不能挤占、挪用资助资金,一定及时足额发放资助款项,使家庭经济贫困的农村中学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资助。
  (二)做好心理“扶助”,帮助其摆脱心理困惑坚持扶贫与扶志并举,帮助贫困生解决心理疾患,并将这种心理扶助纳入到对贫困生的资助体系中。
  1. 坚持开展有针对性的、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
  自信心教育。教育学生勇敢地面对现实,正确地认识自我。教育贫困生既要认识自我的外在因素,也要认识自己的内心,既要看到自己面对的困难,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要对自己充满信心,努力发挥自身潜能,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和人生,使他们自信、自尊、自立、自强,以积极、能动的态度来驾驭自己的生活,控制自己的行为,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把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
  人格教育。在生活上给予贫困生资助和关怀。要关心贫困生的精神世界,尊重他们的隐私。注意采取适当的工作方式,使他们处在一个相对自然、放松的环境中,全面、健康地发展。
  贫困学生由于处在生活的逆境中,容易引起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出现各种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农村中学学校应对贫困学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倾诉烦恼、发泄烦闷情绪,积极促进他们发展健康的心理。同时,还要对农村中学贫困学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教育、创业教育和感恩教育等。
   2.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
   开设心理讲座。教育贫困生正视自己,用乐观向上的情感对待暂时困难,能够科学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有效的自我控制和调节。
   定期进行心理测试。测试的内容包括学生人格发展、情绪问题、行为问题、适应性问题、职业兴趣等。 建立健全贫困生心理档案。从中发现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其规律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为心理;辅导提供依据。
   开展心理咨询。咨询教师应通过分析贫困生无助、困惑、自卑的原因和后果,帮助学生直面困境和压力。进行自我意识、自我接纳和自我欣赏教育,支撑起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强化他们自尊、自立、自信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积极地追求知识,发展自我。
   进行心理训练。心理训练的主要内容是人际交往训练,通过对合作、自主、责任心、承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等进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与他人交往的知识与技巧,改变和增强各种社会交往能力,塑造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建立起合作型人际关系。特别是要加强对贫困生承受困难和挫折能力的训练,培养他们百折不挠、勇敢顽强的刚毅品质,塑造他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坚毅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这是解决农村中学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
   (陈小东 浙江省乐清市黄华镇中学 325605)

标签:扶贫 贫困生 农村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