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寒假作业 > 正文

【第三方支付的金融特性及其与银行竞争合作研究】 第三方支付和银行的竞争合作关系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本文通过对第三方支付业务地位分析,金融属性分析,牌照业务范围现状,与银行间的竞争合作行为原因,可能结果以及未来方向,以及面临转型与否问题进行分析,进行前瞻性预测。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银行 竞争 合作
  第三方支付与银行之间竞争合作关系讨论很多,但关于二者间本质区别与定位却缺乏界定。《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1]界定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为非金融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作为中介机构提供下列部分或全部货币资金转移服务: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中国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根据《办法》知第三方支付,即一些和产品所在国家以及国外各大银行签约、并具备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持平台。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中,买方选购商品后,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账户进行货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卖家货款到达、进行发货;买方检验物品后,就可以通知付款给卖家,第三方再将款项转至卖家账户。
  一、第三方支付机构地位问题
  在美国,第三方支付平台被认为仅充当货币转账企业或货币服务企业,不需取得银行业经营许可证;在欧盟,出于安全等多方面考虑规定第三方支付平台必须取得银行业执照或电子货币公司执照才能开展业务;而亚洲大部分国家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第三方支付平台法律定位问题仍在探索阶段;在中国,第三方支付机构被定位为非金融机构。下面将对中国第三方支付的实际业务进行分析,确定业务本质意义上的金融属性。
  二、第三方支付业务许可现状
  许可企业中,25家可以在全国范围经营,2家限定为北京市内。依此,人行对支付业务的发展是持开放态度的。但禁止外资公司控股中资互联网支付业务的考虑是基于支付业务本身的结算功能,是金融体系中重要部分。虽然第三方支付是以非金融机构身份出现,出于其实质的结算业务,且涉及中国的关键商业信息,金融安全,所以可为外资控制。即名义为非金融机构,实际中比照金融机构进行管制。
  三、第三方支付的业务的银行属性
  全部业务有7类: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预付卡受理、银行卡收单。货币汇兑业务有6家获得许可占22.2%,货币汇兑业务,货币汇兑业务包括转账、汇款、代收、代付业务,此为银行核心业务,银行基本特征即货币汇兑和款项划拨,第三方支付在这个层面对银行有长期竞争压力。担保交易属于金融中的信用服务。互联网支付,替代实体现金支付,有网络化银行特征,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也是如此,同时这些支付具有资金转移上的滞后,资金会暂存于第三方支付机构,形成银行性质的存款行为,而这一问题还没有解决。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则强化了资金滞后性,但使在途资金在途长期化有定期存款的特性。假定用卡习惯趋于稳定,则在途资金符合鲍莫尔的货币需求模型可以计量。从这个角度看,第三方支付银行雏形已然具备。
  四、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业的竞争合作行为分析
  第三方支付与银行间竞争合作关系,核心在于各自定位。如招行电子银行是传统业务优势,强化电子化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是其动机;而中信等银行则期望借助第三方支付普及,扩大客户量,提高银行卡收益。一个偏重强化功能扩大收入,为深度发展;一个扩大客户量扩大收入,广度发展。
  (一)竞争行为分析
  银行竞争优势在于其为资金聚集地,这一点支付机构暂时没有发行银行卡,无法扩大资金持有。银行其一、独立对工商户提供支付服务,发展网银;其二、提高网上交易费率;其三、限制第三方平台支付额度。
  招行、工行等银行调低第三方支付网银支付交易限额,有银行向所有网上第三方支付机构发出“协商函”,要求中止提供银行卡电子支付服务。网银交易限额调低造成第三方支付客户面临“单笔限额低,大宗交易需要几次才能完成,第三方支付体验差,大额交易只能通过银行的U盾、口令卡进行,交易便利性大为下降,使得第三方支付注册用户减少,造成客户流失。
  第三方支付优势在于庞大的客户群,高效的商贸信息平台,创新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支付需求。第三方支付一方面,继续优化现有支付服务,构建完善的资金清算平台,提高资金流转效率;另一方面拓展支付所涉及行业,来扩大收入来源,如基金,保险的网上直销。基金销售在我国向来是银行一家独大,第三方支付在这一个领域向银行挑战。
  第三方支付盈利模式中的竞争分析,现有第三方支付盈利方式为:向接入商家收取手续费,此盈利模式多年未变,这种盈利不具有较好的拓展性,也即第三方支付如果要长久生存必然要面临转型。其一是凭借平台,客户优势转身为银行或其他性质金融机构。其二、银行迅速发展网银支付,取代第三方支付的地位。
  (二)合作行为分析
  首先,商业银行对三方支付业务定位不同,因此不存在合谋博弈解,合作成为常态。比如,第三方支付行业中的领军者支付宝公司与中信银行合作推出信用卡额度内的“无限额”网上支付功能,并扩大国有银行等10家银行的信用卡。基于支付宝不做银行、不发卡,为银行提供网上支付服务平台服务商愿景,、推进网上便捷进行“无卡支付”,这区别于中国银联力主的“卡支付”,支付宝意愿成为网版中国银联。其次,银行在第三方支付业务方面进行比较优势分配,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银行处理更大客户的能力较强,而弱于处理金融产业链低端服务,而第三方支付机构与市场更加紧密,更能服务好客户需求,推动经济效率提升。
  五、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竞争结果的分析
  (一)在于社会化基本信用的培养:第三方支付是基于民众之间的信用。这种信用从数额极小到极大,涉及面极广,从未有机构如此对信用的培养产生过这么大的作用,哪怕是经营资金富可敌国的银行业。此外,传统银行官方性使民众信用观念中认为银行总不会破产。这种观念不利于将对官方为中心的信用依赖转化为市场化庶民之间的信用,而后者才会大大促进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发展。从信用培养来讲,第三方支付存在价值极大。
  (二)在途资金问题:从整个金融体系看来,第三方支付是增加了资金的流动环节,而这些环节的资金转移,交收都需要多次的确认与核实,以及资金暂留,这些导致整个经济体的资金效率下降,在途资金上升,从这个角度来讲,银行为了扩大自己占用资金的时间,必然会推动网银的发展。
  (三)第三方支付成为金融机构可能性:其一、自身条件来讲,支付宝已具备开设银行条件,而且有极大的优势,客户的广泛,商家规模庞大,对众多行业产品销售服务的数据掌握,对客户信用的准确把握,这些都使得其成为银行巨头的不二条件。而这一点是所有现有的银行无法做到的。其二、现有银行必然要冲击第三方支付的业务,支付宝必然面临被挤压退出,或者积极进军银行业服务维持生存,目前来看,银行业对三方支付是积极竞争态度。
  (四)第三方支付服务附属化:竞争加剧使第三方支付服务的技术实现扁平化,变得成本低廉易得,利润微薄,成为银行机构的增值服务,如同查询银行卡余额一样。对于淘宝这样的公司,一样变成一个理所当然的增值服务,并不指望其获得利润,而是要依靠其便利稳住客户资源,成为一条龙服务中的一部分。
  (五)人民币国际化角度:第三方支付在金融体系中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类似于Paypal,直接连接消费者与企业自下向上联系银行,将支付服务做到全球,并且在支付结算方面能够有强大的能力,而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必然是全球各大企业争夺的重要消费市场,用人民币标定商品价格用于贸易,面临未来庞大的人民币与外币汇兑问题,而第三方支付非政府色彩更有利于协助人民币国际化结算,实质上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
  结论:第三方支付面临诸多变数、但发展方向清晰:1.第三方支付业务未来可能不得不转型走向银行业;2.从培养社会信用角度来讲,第三方支付业务存在价值仍然很大,应给予宽松的发展环境;3.从降低金融系统效率来讲,第三方支付有必要被嵌入金融机构,减少资金流转环节,降低在途资金风险;4.第三方支付的附属化;5.第三方支付的动力在于民间性质的,而相对较少面临官方阻挠,有利于拓展中国结算业务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https://www.省略/flfg/2010-06/21/content
  [2]第三方支付许可证资料:https://www.pbc.省略/publish/zhengwugongkai/
  
  作者简介:
  胡研宏,男,(1987-),江苏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分析与金融工程专业 2010级研究生
  王茜,女(1987-)重庆人,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分析与金融工程专业2010级研究生
  (责任编辑:何秀秀)

标签:第三方 特性 支付 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