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黑板报 > 正文

【凸现学生主体培养数学能力】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众多老师或多或少的抢占了学生现象的天地,垄断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阻碍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展,使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因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应该大力弘扬人文精神,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给“青”一个胜于“蓝”的机会。
  
  一、指导观察。给予“看”的机会
  
  中学生的思维尚未发展到一定的高度,这一认知规律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时,总是由初步的感知形成表象,进而再逐步抽象成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注重创设动手操作、用眼观察的情境,使学生能通过眼、手等多种器官去感知事物,获得表象。这种借助直观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走完从具体到抽象的全过程,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内化。
    1 激发看的兴趣。  “人的思维活动是由客观存在所引起的,是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开始。”因而以真实有趣并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眼球,将他们发散的思维聚拢过来,唤醒他们舳参与意识。如教学“七巧板”时,老师在课刚开始时就出示许多由七巧板拼成的优美图案,让学生自由地观察:这些图形都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的?你也能拼出类似的图案吗?进而让学生自由组合,拼出美丽动人的图案。这样把知识设置在一种有趣的情景下,唤醒了孩子看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提高看的能力。  在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看事物的表面现象,更要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引导他们用比较、推理等方法进行分析。例如教学《生活中的轴对称》时,我首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熟悉的图案,再引导学生观察一些较为复杂的图案,此时学生看到的仅是这些图案的表象。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竞赛的形式进行问答,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这些图形美在哪里?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通过这些问题的问答,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已能在变化中观察出本质特征。接着笔者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看的能力,又自作几个图形让学生观察是否符合刚才图形的特性。至此,学生已从观察事物表象发展到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同时比较牢固的形成了关于轴对称的概念。这种先用生活实例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表象,再通过问题的归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建立形轴对称的概念,学生易于接受,又发展了观察能力,教学效果较好。
  
  二、指导操作。给予“做”的机会
  
  常言道,“听过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就忘不了”。建构主义学习观也认为,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及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学、操作、探究等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智能结构,就一定要让学生在自主有趣的活动中“做”数学:概念、公式让学生抽象概括;定律、法则让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策略让学生提出解决。
  例如笔者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就抛开了以往直接给出定理的做法,而是首先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不同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让后让学生相加,此时,学生已经能够基本看到三角形内角和趋近于180度,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定理形成之后,我继续让学生“做”,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中,利用剪纸的方法把其中的两个内角剪下,随后拼接到另一个内角上去,此时,学生惊奇地发现,当把三个内角拼到一起时,奇迹发生了――三个内角恰好构成一个平角,……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真正体验数学的乐趣,这种测量、拼接数学的形式,让学生真正经历了定理形成的全过程,在“做”中实现知识的形成。
  
  三、指导表述。给予“说”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包办代替、一人说了算的填鸭式,而要根据知识的要点,联系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同时要突出重点,指导学生表述,甚至复述,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维也得到锻炼,能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垂径定理”这一定理的揭示,可以在学生先观察猜想出定理中的一部分内容,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折叠后继续说出另一部分内容,最后通过学生说明把定理完善,这样有的放矢的引导学生表述,有利于学生理解定理的本质意义,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提高语言表述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四、激发思维。给予“疑”的机会
  
  数学是从问题开始的,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往往就是学生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跳不出老师事先设计好的“圈子”,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地、无条件地接受知识,即使老师或者课本上所讲的是错误的,也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求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和质疑。因而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给学生“疑”的前提是要有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只有学生心情舒畅了,他们才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才会乐于思考,敢于质疑。
  
  五、满足欲望,给予“成功”的机会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因而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创设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并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同时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探索,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寻别人没找到的窍门,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在课堂里,教师要让积极的教学评价伴随教学活动的始终,当学生获得成功时,教师给予表扬,赞赏每一位学生见解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及取得的进步。使评价过程成为一个情感知识化和知识情感化的过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标签:凸现 主体 培养 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