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黑板报 > 正文

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创造潜能,素质教育就是要把这种潜能变成实际创造能力,其关键在于启迪、发掘和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在习题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本文通过几例习题的解析,探索在习题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方法。
  一、 题型发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日常化学教学中,老师常感到许多题目和自己在课堂上讲的例题相似或相近,只要思维稍微发散一下,就可轻易做出来。但是学生往往一做就错,学生也感到老师讲的题目,当时也都听懂了,但是一做题目,仍感到茫然失措,无从下笔。这是因为学生的思维缺少灵活性,一遇到不同的题型就无法变通,在平时的习题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题型发散练习。所谓题型发散,即是将典型例题,变换一种题型的发散思维。
  例1 两种金属粉末的混合物13 g,溶于足量的稀硫酸中,生成1?0 g H??2?,则这种混合物可能是( )
  A. Na和Mg B. Mg和Al
  C. Na和FeD. K和Al
  分析 这种问题,我们常采用中间量值法。先假设每一组中的一个金属为13 g时产生的H??2?的质量是多少,再假设另一种金属为13 g时产生的H??2?质量是多少,若两种金属与酸反应产生的H??2?质量都大于或小于1.0 g,则其混合物产生H??2?的质量也必将大于或小于1.0 g;只有当其中一种金属产生H??2?的质量大于1.0 g,而另一种小于1.0 g时,它们的混合物才有可能产生1.0g H??2?。A项中的Na 13 g,产生H??2?0.565 g,小于1.0 g,而13gMg产生1.083 g H??2?大于1.0 g,所以A正确,同样可知D也为选项。
  二、 解法发散,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我们通常所讲例题是多题一法,在此不在赘述,在这里我们着重讲一下一题多法。在化学习题教学中要重视一题多解,更要重视其中的好解,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知一点而会一片。看到一个题目,我们通常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常规思路,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这种方法应用广泛,但计算复杂、费时大,稍不注意就可能跌入出题者安排好的陷阱;另一种是另辟蹊径,寻求更佳、更简洁的解法,这种解法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到答案。经过解法发散的训练,学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较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例2 同温、同压下,某容器充满O??2?质量为116 g,若充满CO??2?质量为122 g。现充满某气体质量为114 g,则某气体的相对分子量为( )
  A. 28
  B. 60
  C. 32
  D. 44
  解法1:设容器质量为?m,某气体摩尔质量为M?。依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其物质的量相等:
  116 g-?m?32 g/mol=122 g-?m?44 g/mol
  ?m?=100 g
  在建立方程:116 g-100 g32 g/mol=114 g-100 g?M?
  ?M?=28 g/mol
  故选A。
  解法2:差量法。由阿伏加德罗定律推论可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质量之差和相对分子量之差存在正比关系,所以可以不计算容器的质量,有:
  122 g-116 g44-32=122 g-114 g44-?M?
  ?M?=28 g/mol
  解法3:推理法。由阿伏加德罗定律推论可知,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若气体的相对分子量越大,则其质量就越大。已知充满O??2?时为1 165 g,充满CO??2?时为122 g,而充满某气体质量为114 g,所以某气体的相对分子量必定小于O??2?、CO??2?,而小于32的只有选项A。
  从以上三种解法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思维的敏捷性对解题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提醒我们要在平时训练中,注重解法发散,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以求在解题时快速、简洁。
  三、 迁移发散,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数学中的类比思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形式,它是由相似的、相关的事物而连成的一种更为广阔的联想。而在例题教学中进行迁移发散,是培养学生类比推
  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可以教会学生能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由此及彼,融会贯通,避免孤立地看问题,从而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迁移发散包括信息迁移和方法迁移。
  例3 NaH是一种由阴阳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其中Na??+?为+1价,NaH与水反应放出H??2?,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NaH的水溶液呈酸性
  B. NaH中氢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与氢原子相同
  C. NaH中氢离子半径比锂离子半径大
  D. NaH中氢离子可被还原成氢原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与H??+?不同的H??-?,是我们未曾学过的阴离子,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利用已经学过的有关离子的知识来判断、推论有关H??-?的各种性质。根据已知信息,可知:NaH+H??2?O=NaOH+H??2?↑,有NaOH生成,溶液呈碱性,A错误。H??-?是H原子得到一个电子,所以H??-?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与He、Li??+?相同。但H的核电荷数比He、Li小,可知H??-?的半径比Li??+?半径大,因而B、C正确。-1是氢元素的最低负价,不可能再降,只能被氧化,可排除D。此题选项为AD。
  四、 创造发散,培养学生思维的跳跃性,克服思维定势
  创造发散,是克服思维定势,不按常规思维解决问题的一种发散思维。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同学,在平时的习题训练中,他们做得很好,但到测验时却考得不理想,问其原因,并不是他们不会做,而是时间不够。我找来他们的试卷,仔细分析了一下,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思维定势、循规蹈矩,走常规思维的老路,没有创新性,或者说在解题过程中没有灵光闪现,思维缺乏一种顿悟性,在解题时感到时间不够或出现失误,也就不足为奇。这启发我们在平时习题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常规思路的教学,也要有目的进行一些创造发散,培养学生思维的跳跃性,打破思维定势,以求在最短时间内迅速求解。
  例4 有溶于酸后形成+2价离子的某金属,现将金属3?27 g,溶于盐酸时产生1.12 L氢气(标准状况)。该金属的相对原子量是( )
  A. 6.9
  B. 27.0
  C. 39.1
  D. 65.4
  分析:看到这一题的四个选项,我们应当迅速想到相对应的四种金属分别为:Li、Al、K、Zn,而溶于酸后能形成+2价的只有Zn,答案为D。
  这种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已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石之上,夯实双基、寻求突破是我们习题教学应遵循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仔细审题,选择最佳解法,积极寻求创新,使学生在突破后体验到创新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许克敏 安徽省肥东县第一中学 231600)

标签:发散 培养学生 习题 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