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决心书 > 正文

以新思维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新思维改革

时间:2019-01-12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及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的颁布与实施,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的孙琳研究员认为,这两个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点,是以公益性、普惠性为导向,形成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惠及全民的公平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是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产业的功能与作用;创新的着力点,是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最终完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孙琳,女,1965年生。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7月起即在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工作至今,长期从事职业教育政策法规及教学领域研究,现任该所教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职业技术教育》学术顾问。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起草工作,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多项国家重点课题的研究及组织管理工作,并多年主持《职业教育年度发展报告》的研究工作。在《教育研究》、《教育与职业》、《职业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新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理论与实践》、《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等著作,个人专著《社会转型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职教科研战线到实践领域均受到广泛的好评。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未来1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方向、新要求;而2010年11月发布实施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则是职业教育对实施《纲要》的具体化和实践化。《纲要》及《行动计划》体现出了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改革的方向和创新的着力点,指明了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这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认真学习领会《纲要》及《行动计划》,它们所明确的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方针,重新诠释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价值
  教育公平是当代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纲要》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通过实现教育的机会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意义深远。教育公平的实施途径主要有保障受教育者权利,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等。将促进公平作为未来我国教育发展的工作方针,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转折,教育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和教育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
  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方针,《纲要》及《行动计划》中提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着力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在政策制定上,要以促进公平为重要指导思想,要体现出职业教育对促进教育公平的独特地位与价值。我国30余年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制定的着眼点主要有,“职业教育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法》1996年),“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就业和再就业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2年),“要把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繁荣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稳定、建设先进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显然,以往的职业教育政策文件,对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功能与作用较少提及。我们认为,在当代,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就是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职业教育实现了面向社会各个方面、面向各个阶层、面向人人的目标,就是最大的教育公平。
  第二,明确了职业教育促进公平的重点内容。主要有:一是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及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制度的建立健全。免费意味着提供了最大的职业教育公平,贫困生资助制度使所有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只要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就能得到资助,并能保证顺利完成学业。从政策制度设计层面尽可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公平的职业教育机会,受教育者权益得到保障,这是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二是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确立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公平的资源配置思路,职业教育资源要向农村倾斜,向少数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倾斜,通过资源配置和统筹使用促进职业教育公平的发展。进行实现公平的改革实验,推进城乡统筹职业教育改革,逐步缩小城乡职业教育发展差距。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统筹,促进农科教结合,健全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核心,乡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依托乡镇中小学及其他培训机构,覆盖农村基层的职业教育网络,建立起职业教育实现公平的教育条件。
  二、以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确立起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整体思路
  提高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永恒追求。所谓教育质量,《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显然,质量有等级与效果的要求,它与评价密切相连,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要求和社会评价标准,但合格及适用性是质量的基本标准。《纲要》在工作方针中将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从科学质量观、全面质量标准、管理与机制、师资与标准结合的多重质量保障体系方面提出了目标任务,对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已由规模快速发展转变到内涵建设阶段,提高质量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对职业教育而言,必须树立起正确的规模与质量的统一发展观。从教育学出发,规模和质量是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只有规模和质量的共同发展才可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规模发展对应于数量增长,而质量则表现为效益水平提高和内涵的建设。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是未来10年职业教育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为重点,进行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纲要》及《行动计划》提出了职业教育思路调整的两个方面。
  第一,明确了质量标准的导向与建设。《纲要》提出要以科学的质量观为指导,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对职业教育而言,就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建立起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发展观。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等制度建设来加强质量管理。以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形式,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质量评价标准和体系。
  第二,注重内涵建设,树立全面的质量发展观。质量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教学质量是质量提高的核心,师资和条件是开展教学、保证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师资队伍是否合格与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是否匹配与齐全,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起着决定作用。对此,《行动计划》明确为两个任务,一是要通过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技能型人才到职业学校从教的制度。二是通过实施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建立起装备先进、设备对接产业、技术对接企业、管理水平较高,具备教学、培训、鉴定和生产等多种功能的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水平,从而实现质量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将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作为发展方向
  《纲要》提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纲要》确定体制机制改革是重点,以大篇幅从人才培养体制、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了部署,这些都对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分析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目标。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建立起适应关系;从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上,《纲要》提出要与各级各类教育形成协调发展的格局;从服务功能上,《纲要》提出职业教育的发展既要满足个体的教育需求,也要满足国家经济建设人才需求的双重目标。这是一个整体的、全面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目标,明确的是未来10年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与方向。
  第二,确定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内容。
  ――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因此,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一体办学的机制,促进中等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对此,《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内容。一要建立起教育与产业经常性的对话协作机制,以举办职业教育与各行业对话论坛等形式,促进信息交流,拓展合作渠道,开展相关合作研究。二是强化行业企业的专业指导,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领导小组为纽带,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三要尽快出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促进办法》,从政策、制度和机制建设方面加以保障。四是进行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集团化办学推动办学模式创新,以校企一体办学改革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与创新。首先是更新人才观念。《纲要》提出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就是新型人才观的体现。第二要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质规律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就是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与技能的并重、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养成的统一。三要建立起有利于人才培养的体系和制度。建立起灵活、开放、多样的教育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起初、中、高等职业教育学历学位体系,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间的衔接与等值。进行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试点与实验,完善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制度和在职继续学习制度。
  ――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与创新。其目标是实现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增强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此,《行动计划》明确了发展任务,即以服务产业为引领进行专业设置与建设改革,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以贴近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更新课程内容,调整课程结构,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利于和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宗旨改革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多主体参与为原则创新评价考核制度。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建立起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用人单位各方面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
  第三,确定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的各类人才。《纲要》提出,职业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这是基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变化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今世界经济结构进入结构性调整的历史阶段,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加大教育科技投入,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党的十七大提出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优先发展教育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出重要部署。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特别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样,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就要以国家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为指导,服务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各类人才。
  对此,职业教育发展要根据产业振兴要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确立起人才培养数量及类型。具体而言,《行动计划》明确了五类人才的培养。一是要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汽车、物流等国家产业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二是要适应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医药和生物育种等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再制造业发展需要,培养一批基础性技能型人才。三是以服务现代农业为宗旨,培养扎根农村、服务农业的技能型人才,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四是服务先进制造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五是服务现代服务业调整、升级与发展趋势变化,以职业岗位特别是新职业岗位变化为指导,培养具有现代服务理念和综合素养的人才。
  四、以公益性为基点,建立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公益是公共利益的简称,教育公益性就是指个人或组织所提供的教育及教育收益能使国内大多数甚至全体公民无偿享有(无排他性地享有)。对教育公益性问题产生怀疑的根源在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营利教育的出现,及世界教育改革的市场化倾向的影响,使教育的公益性受到了严重挑战。毋庸置疑,教育作为公益事业是我国教育一贯坚持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早已规定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纲要》要求“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公民依法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纲要》从受教育者教育的机会均等、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要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无疑也具有公益性质。
  对职业教育公益性而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明确其公益范畴及理顺其实现途径及方式。研究表明,当代我国职业教育主要可分为,面向人人、提高技能的基础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的职业专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终身教育等多元化特征;教育对象不仅限于适龄学生,还有应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青年农民、退役士兵、生产服务一线职工、下岗失业人员等城乡劳动者;服务区域覆盖广泛,涉及东中西部、城市农村等,这些都应纳入公益性范畴,以此为据,可以确定职业教育的主体属于公益性。从实现途径与方式来看,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原因,我国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形式呈现为途径不明与形式单一。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经验,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实现形式应是多样的、丰富的,有强化法制建设的实现形式、创新办学机制的实现形式、完善筹资机制的实现形式、实施政策引导的实现形式、创新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等。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中,实现公益性的关键在于明确并制定出以政府为主导的各项经费投入渠道及真正用于职业教育的落实。
  以公益性为基点,职业教育发展模式重点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公益性出发,确立起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面向人人的基础性、公共性教育,建立职业教育公共服务机构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是首要任务。《纲要》及《行动计划》提出,一是要通过两类学校建设(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和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及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初步建立起满足公共服务需求的、优质的职业教育机构。二是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构建国家、省、地市、县区、学校五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通过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公告制度,为企业及学生提供及时的人才供需信息资源。
  第二,以公益性为基点,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首先,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要以优先发展教育方针为指导,认真落实“三个优先”,提供职业教育公益性实现的良好政策环境。二是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从单纯行政管理向公共服务转变,在政策制定、规划统筹、条件保障方面建立起满足社会需求、实现公益性目标的公共教育服务制度。三是逐步调整教育经费分配结构及比例,从职业教育发展的国家战略思路出发,加大政府投入,同时探索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探索公共教育服务的多样化提供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点是以公益性、普惠性为导向,形成面向人人、面向社会、惠及全民的公平职业教育,对此,政府主导、公共服务型是其发展模式,政府统筹、加大经费投入是保障公益性实现的基本条件。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应该遵循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建设发展思路,改革的方向是以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为指导,强化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国家、服务产业的功能与作用,重点就是服务国家产业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服务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民族特色产业的发展要求。创新的着力点是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最终完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

标签:职业教育 改革发展 以新 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