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设问句 > 正文

【浅谈新闻失真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雾霾的成因和防治措施

时间:2019-01-11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经济科学出版社   摘要:新闻是最新发生的或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闻报道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几乎同时在对社会生活发生着作用。尤其是网络信息的传播手段不断翻新,使虚假新闻与真实报道一起,,不仅误导了读者,而且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有些采编人员经不起社会的种种诱惑,背弃了新闻真实性的基本原则,尽管刊播失实报道的仅是个别媒体,其对传媒公信力的伤害却是整体性的。虚假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当前新闻界的一大公害。本文就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危害、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展开讨论。
  关键词:新闻传媒真实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新闻事业得以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而虚假新闻报道无论对社会、经济、公众还是对媒体自身,其造成的危害都更为突出。激烈的媒介市场竞争对新闻传播事业也造成巨大冲击。在这种情形下,新闻从业者面临着严峻考验,使虚假新闻屡屡见诸报端,呈现出传播速度加快、社会影响增大的特征。面对这种形式如何确保新闻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报道是每一个媒体人最应思考的问题。
  ??一、虚假新闻的危害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是整个新闻大厦的基石,是新闻独特力量和高贵品质的主要源泉,是媒体公信力的核心保证,失去公信力的媒体将最终失去立足的根本。
  新闻必须是真正发生的、真实存在的事实或现象。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的新闻。虚假报道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是指有着多方面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对学科的颠覆;对客观事实的践踏;对新闻伦理的背叛;对公众信念的嘲弄。虚假新闻之所以危害甚大,原因就是在公众的信念里,媒体报道的是事实,从而使虚假新闻获得了事实的力量,并以事实的力量为祸社会,其危害不可小视。
  ??二、虚假新闻的表现形式
  新闻要符合不虚构、不夸大、不“移花接木”、不“张冠李戴”、不“合理想象”是维护新闻真实性的最低要求。纵观近年出现的虚假报道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一般来说,在公众心目中都会认为媒体报道的就是事实,因此用不着核实就可以直接相信。因此虚假新闻对新闻界信誉伤害极大,群众反映也最强烈;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捕风捉影,道听途说。这种虚假新闻看似新闻要素具备,但报道的基本事实没有发生;猎奇斗艳,以讹传讹。。这类报道一般也都有消息来源或者可依据的现成材料,但是由于报道者自己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不强,报道出来的内容与事实不相符;假如读者怀疑或者必须怀疑每一篇报道的真实性,以致每一篇报道都需要核实才能相信,整个新闻传播业就彻底土崩瓦解了。
  ??三、虚假新闻产生的原因
  1、市场竞争激烈,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缺失
  近年来,由于媒体数量的急剧增加,导致媒体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在竞争中立足,有些媒体肆意夸大,扭曲事实;不懂装懂,造成谬误;盲目下载,随意转发;一方面各路媒体为了更加及时、快捷、大信息量地获取新闻,招收了大量许多人并非新闻专业毕业的新人扩充到新闻采编队伍中来,而且没有新闻工作经历,使得庞杂而混乱的新闻采编队伍职业道德水准整体下滑。另一方面有些媒体盲目追求轰动效应,移花接木,旧闻翻新;有的炒作歌星、影星、大腕、大款,传播绯闻丑事,以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还有些媒体为了夺取关注度,想像臆造,信口开河;添枝加叶,蓄意炒作,放松了对新闻真实性、客观性的要求。一些媒体迫于市场竞争压力,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一味强调新闻的显著性、反常性和趣味性,对新闻传播的各种基本操作规范并不十分了解,有的甚至缺乏最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储备,有的公然为假冒伪劣产品张目,以欺骗顾客;有的蓄意猎取“独家新闻”、“卖点新闻”, 将一桩小事炒作成热点,或是无中生有,将并未发生过的事描述得活灵活现,以制造轰动效应等。有的媒体甚至鼓励从业人员在报道中追求戏剧性的效果,从而纵容了制假冲动,导致虚假新闻恶性膨胀。
  2、新闻法制建设相对滞后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提高国民道德和整体素质方面所做的努力,我国已经开始注重行业自律。对于新闻行业来说,行业自律不仅仅是一家新闻单位内部的规章制度,因为新闻行业的特点,具有其他行业没有的广泛的受众,并对同行之间有巨大的影响和存在激烈竞争,所以还应包括同行业之间的相互监督。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新闻行业的自律远没有发挥其监督功能,这对造假行为是一种变相的放任。
  3、用稿、评稿标准不当
  可以说,如何通过制度创新来净化行业风气,已经成为当前新闻媒体亟待研究的课题。目前我国媒体对记者的考核制度不够科学,许多媒体对记者的考核采取的都是打分制:即在规定“量”的同时,对稿件的“质”进行定性考核,并把分数与记者奖金挂钩。为了取得更好的待遇,获得更多的奖金,必然存在部分记者为了出独家新闻、轰动新闻,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而“暴猛料”的现象。
  ??四、杜绝虚假新闻,使新闻报道回归真实性的措施
  1、认真调查新闻来源的真实性
  由于媒体受众广泛,而且负有报道真实新闻的责任,因而作为媒体记者,有责任和义务对所报道新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且这也是记者最基本的工作方法。搞好调查研究需要“四到”:一是心到,记者在选取新闻来源时要坚守新闻核实原则,不能为了追求时效性而不顾新闻的真实性,要从源头上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二是脚到。记者采写事件要尽量赶到新闻现场,找到当事人、 目击者, 多方求证核实,做到准确、准确、再准确;三是耳到。多听不同方面的意见,尤其是反对的意见,然后分析、归纳、综合,得出客观的结论;四是眼到。多用眼睛写新闻,挖掘细节。现场可以造假,细节很难克隆。
  2、加强对新闻从业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记者是新闻报道真实与虚假的直接决定者,因此,要想还原新闻该有的真实性,重新获得受众的信任和关注,首先要提高新闻从业者特别是记者的职业道德。新闻职业精神,既包括对新闻媒体的责任心、使命感和奉献精神,也包括对新闻工作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和职业作风。在西方新闻界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如果你妈妈说她爱你,请核实”,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新闻从业者必须要对每一条即将报道的新闻加以核实,哪怕是大家都认可的公理。
  3、加强新闻法规建设,强化行业自律
  存在利益就会存在违法的保险行为,因此,为了规范新闻行业,新闻法规是必不可少的。新闻法规具有法律强制性,加强新闻法规建设,不仅仅可以对新闻从业者的违法和不道德行为起到警示和惩处作用,而且可以保障新闻自由,促进新闻行业的健康发展,确保传播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惩。
  4、严格稿件审核制度
  行业自律则是媒体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是由内而外的一种自觉行为,是我国新闻行业对目前发展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的警醒和自我救赎。因此,要想实现这一目的,由业界专业人士发起组织独立的新闻批评机构要担负起监督媒体的责任。虽然要想完全杜绝假新闻现象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建立起群众监督机制,对群众反映的假新闻和对新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加以及时、合理的处理,发现被指责的媒体确实存在新闻不公正或造假行为,就要把情况公之于众,以激起公众和业界对新闻造假行为进行谴责,就会对新闻报道的不道德和违法行为起到最大的警示作用,并在最大限度上杜绝这种行为。
  5、要建立社会监察制度
  社会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各界人士的专业知识可以有效辨别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社会群体的庞大可以提供最全面的监督。因此,如果每个新闻媒体都能本着为新闻负责的态度, 可以设立举报电话或相关途径,接收社会对虚假新闻的监督和反映。这样可以提供全方位且比较专业的监督力量,提高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五、结束语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一旦虚假新闻在急功近利的土壤中“疯长”,其断送的绝不仅仅是虚假播种者自己的前程,更会将整个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彻底摧毁,甚而危及国家利益。虚假新闻既践踏了事实,又嘲弄了公众的信念,即使能一时蒙蔽公众,最终也逃不脱公众的惩罚。因此,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在何时、何种情况下,新闻工作者都必须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以高度的责任心,着力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吴谷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专题讲座之三警惕,虚假新闻愈演愈烈――析虚假新闻在当前的主要特点及成因[J].新闻记者,2005,(10)
  [2]唐建英.关于虚假新闻与传媒自律的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7(1)
  [3]张勇.虚假新闻的真实图景与成因初探[D].2007
  [4]何村.虚假新闻泛滥中的新闻教育责任――兼谈“通才”“全才”新闻教育观的误区[J].新闻记者,2006,(2)
  [5]周灿华.论虚假新闻传播与受众的负性情绪[J].当代传播,2010,(3)(责任编辑:罗亦成)
  

标签:成因 失真 浅谈 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