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七年级地理上册说课稿

时间:2017-05-09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印度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节印度。我认为说课应该以新课程 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以下的分析

一、 说教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 表性的国家。教材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围绕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阐明了人地关系为进一步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教材的重点。

二、 说学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以下 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印度的人口数量及人口问题2.掌握印度地形和气候

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了解印度的工业概况。

二是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印度的地理位置、地形和气候的学习初步学会对一个国家 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综合评价。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从印度人口问题的严重性进一步懂得人类必须自觉控制

人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一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二是印度的农作物分布及其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本节教材的难点是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分析我确定这个难点的依据一是造成水旱灾害

的原因涉及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多方面的因素本身就是很复杂的问题。二是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较差难以将诸多的地理因素综合在一起得出结论。 重点和难点已经确定怎样处理教材就水到渠成了。本节课我将用两个课时讲解详讲的内容是印度的人口问题、印度水旱灾害的原因。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法的选择要根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以学为法的原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采用讲练结合的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和利用图形展示直观教学法。我采用这种教法的依据有三一是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点内容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解决问题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二是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三是把抽象的地理事物通过直观的图形图表表现出来变难为易学生更容易理解。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教学课堂效率。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教是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实现新课程理念终生学习的目标。基于以上考虑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

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总的思路是以知识结构为线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师生问答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整个教学过程我将围绕“印度的人口概况印度自然环境农业和工业的状况”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通过构建四大问题情景、两次合作讨论来完成。 激趣设悬导入新课采用多种直观手段有利于使学生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本节课在导入过程中首先放映幻灯片泰姬陵、印度舞蹈、街上踱步的牛、恒河中沐浴的教徒、新德里城市风光等配以解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是佛教的发源地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泰姬陵、歌舞享誉世界。这是一个视牛为神明的国家大街上牛可以自由漫步这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已超过10亿仅次于中国??猜一猜“这是哪一国家”使用直观的手段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揭晓答案─-印度转入新课。教材第一部分内容是印度的位置范围及地形。我将结合 多媒体课件围绕印度地图进行讲解通过读图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1.印度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2.印度的临国主要有哪些它们在什么位置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孟加拉国、缅甸、以及隔(ge)海相望的国家斯里兰卡3.找出喜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的特点。这样处理可使学生对印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即从地图中获取知识在地图中消化理解知识。

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用视频引入课题(印度宝莱坞电影片段导入新课).

2、 展示教学目标

3、 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提纲(5分)

4、 展示答案(每组5号回答)

5、 能力提升

小组讨论:

(1) 说出印度的范围

(2) 说出印度的旱季、雨季的时间、风向、降水。

6、 小结

四、 总结反思

不足之处:

1、 视频时间长

2、 各环节之间过渡语不完善,衔接不自然

3、 指令不明确

4、 语言繁琐,不够简洁

篇二: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说课稿

《亚洲的自然环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的自然环境》,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一章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居民、经济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归纳一个大洲的区域特征。本节是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注意学法的指导。让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为继续学习其他区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节,使学生了解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2、课程标准分析

本节内容运用地图说明亚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通过读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亚洲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读亚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亚洲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图表说出亚洲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

②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的特点;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③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4、重点和难点

重点:亚洲的位置特点,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难点:亚洲地势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七年级地理上册说课稿)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

论探究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小组合作竞赛学习。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

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竞争意识,

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将文字、图形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

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说学法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

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课前准备一些有关亚洲的图片制成幻灯片在课堂上播放,如长城、泰国景观、

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请学生说出图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学生:中国、亚洲、日本??这些景观都位于亚洲,我们中国也是亚洲大家庭中的一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识亚洲。

讲授新课: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理清亚洲周围相邻的大洲和大洋,熟悉亚洲的地理位置,

为了掌握亚洲位置,课堂上我把学生每6人分成一组,分成若干组,并推选1人为组长,组

长扮演亚洲,其它小组分别扮演欧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各自做介绍,说出自己的位置与亚洲的关系,同时读图,让学生形象地把握亚洲在大洲、大洋中所处的位置。

教师归纳: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

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与欧洲相邻,西南隔苏伊士运河与非洲相邻,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邻,南面隔海与大洋洲相邻。

让学生结合活动3讨论为什么亚洲有世界第一大洲之称?

教师归纳: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强调亚洲不是

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亚洲还有许多世界之最,指导学生阅读亚洲地理集锦。

因为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通常将亚洲分为6个地理区位。

学生活动:阅读亚洲地理分区图,认识亚洲6个地理分区,并从它们的名称上判断其划

分的标准是什么?

教师归纳:人们根据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北亚、中亚、西亚、南亚、东南亚6个

区位。

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后,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特征。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读亚洲地形图,首先指导学生基本的阅读方法,强调分层设色地形

图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和地形。指导学生找出图中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河流、半岛等地理事物的名称及位置。

教师引导,找学生归纳亚洲地形地势的特点:亚洲地面起伏大,多高原和山地,地势中

间高,四周低。

俗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亚洲的地势特点对亚洲的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

呢?

找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归纳:亚洲河流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全课总结:找学生谈谈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要求长话短说,用几句话加以概括。

课堂训练:指导学生做地理填充图册第1、2页。

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引为主轴”的思路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发

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探究的方法理解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的特点,体验学习的过程和乐趣。

1、教学设计:本节课中主要采用提问的方法为主,辅以读图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

2、学法设计: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多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地探究问

题,进行师生互动,多一些讨论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地理:6.2《人文环境》说课稿(人教版七年级下)(人教版七年级下)

适用年级:七年级(下)

使用教材:地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学生情况分析: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3.课程资源分析: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区,也是人类文明发祥地,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已体现出本区的文化内涵,学生对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另外班级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背景,媒体上精彩纷呈的地域文化报道等都是我们可直接利用的教学资源。

【教学构思】

1.从改变教学目标的表述形式入手,渗透素质教育新理念长期以来,传统的地理教学目标是以基于认知的“双基”为主宰,学生的情意发展、学习过程的体验及方法的学习被严重忽略。地理新课标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整合的目标全面刷新了传统的以“双基”为主的教学目的,为地理学科的全面育人指明了正确方向。

2.从“体验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出发,组织编制教学内容

传统的地理教学将地理课程视为学校的一门课,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被强化,使地理课堂变得封闭、孤立,使之与活生生的大自然和丰富多彩的人文世界日益疏远,使学习者难以感知地理的魅力,难以体悟地理的价值。而地理新课标明确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地理课”,为此我设计了二个课前准备活动:一是将P11活动2设计成游戏方案;二是由同学自由组合,以艺术家、人类学家、文化学者、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身份组建考察团,在网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这条线路去考察,感受不同

的地域文化特色并选取最感兴趣的内容,以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目的是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强烈内需和创造力。

3.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设计教学活动地理新课标大力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创造及协作精神,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师生和谐互动的引导者,即学习共同体中“平等的首席”,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反思。为此我安排了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①课前准备 ②游戏、质疑、问题整合 ③表演 ④反思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3.通过游戏和网上考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将座位安排成马蹄形,以便开展学习活动。

2.自由组建学习共同体,进行游戏和考察活动。

3.游戏、质疑、整合问题。

4.表演、反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考察、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及处理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重难点突破:通过课前考察、游戏、合作、直观的资料感悟体验。

三、教学方法体验、反思教学方法。

四、课前准备

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准备:

1.依据P11活动2内容,准备游戏方案。

2.以艺术家、文化学者、人类学家、建筑学家、服装设计师等不同的身分组建考察团,在网络上模拟“南中国海──地中海”进行地域文化考察。

五、教学过程

篇三: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大 洲 和 大 洋

说课人:CEC中学

胡萍

初中地理《大洲和大洋》说课稿

CEC中学 胡 萍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舨)《地理》七年级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内容联系紧密,脉络清晰,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一定的弹性,课本中出现的地理概念和地名比较多,大多数是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的,或在日常生括中已经了解的,加上在此之前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从读图的意义上,培养学生从图中能直接读取地理信息,概括描述,分析比较,进而独立说明,这是本节重要的教学任务。这样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的比较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

②能力目标:

本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学生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到了解海陆的分布,到探索和发现大陆、半岛、岛屿和海洋、海峡的区别,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的过程。主要采用组织学生活动的方法,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过师

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通过组织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精神,并加强了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创建一种民主、平等交往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及大洲轮廓——要求落实在地球仪和地

图上

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二、说教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所以必须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讨论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电脑直观演示法和气氛高涨的知识竞赛法,先学后教,启发式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资料,包括图片、文字等,让他们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分析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样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节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的学习方式。因此要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地理课文和地理插图的习惯和能力,正确掌握阅读插图的步骤和方法。对于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要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乐于探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把本课教学过程设计了六个环节:

标签:上册 七年级 地理 七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七年级上册英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