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草原》说课稿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尚来洪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课文是聋实验教材第十七册的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五十年代访问内蒙古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一碧千里、明朗、柔美、云际、回味”等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了解有关的民族风情。

2、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时间安排: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今天我重点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课件,创设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2、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议”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上课之前,我们首先来观看一段视频。播放课件《草原》。相机问学生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喜爱草原吗?今天这节课和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草原。板书课题。

(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在于:以优美的视频《草原》开课,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初读,揭示探究主题

1.请同学们一起来听课文录音。播放课件:课文录音。听完之后,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颇多。课文用哪句话概括出来了?——引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引导说说什么是“何忍别”?

2、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学生的回答大多在蒙古人热情、

草原风景美这些方面,于是我相机提出2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初读课文,抓住中心句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结合。指明探究方向。

(三)、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

1、播放课件出示这个问题:这是()的草原。

2、我们先来欣赏草原风光图。播放课件:草原风景图。之后请同学看过的感受:你觉得这是怎样的草原?

3、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老舍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仔细读读第一段,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然后把画下来的句子美美地读出来。

4、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我就相机追问:如果再让填空,你会填什么?可以是词,也可以是句子。

学生的交流是随意,但我会做到心中有数,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体悟草原的美。比如说到“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时,我会引导再欣赏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小丘的形状,理解柔美的意思。引导学生发现到处都是绿色,小丘与草原没有明显的界限,正如作者所说:像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而且草原绿得很浓,浓得仿佛要滴下来,流到天边去了。通过个人读、有感情的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真正能通过品味文字感受到草原的特点,体会其中的美。

5、引导想象:此刻我们就站在这种可爱、美丽、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你最想干什么?

6、教师引读:在这样的境界里,学生接着读出来: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不仅我们如此,就连,学生接读:连骏

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无穷的乐趣。师相机说:瞧,草原多美啊,连牛和马也被草原的美景陶醉了。

7、你们喜欢草原吗?带着我们的心情,来齐声有感情的朗读第一段。

(这样的设计在于:学生根据子问题,利用课件,进行探究学习,让学生既领略到草原美景,又品味文字,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受到美的熏陶。)

(四)、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

导语:草原是这么的美丽,那草原上的人民又是怎样的?播放课件:这是()草原人?

1、学生用心地读二到四段,这个句子里最想填的一个词是什么?我估计学生会说:热情好客。

2、我接着问: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呢?把它画下来,再多读几遍。

3、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我考虑到学生的交流可能是没有条理的,我会相机引导:草原人先怎么样?生回答迎接客人。我就相机板书:迎客。接着我又追问:他们是怎样迎接客人的?从中看出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4、客人接到了,在蒙古包外,他们在一起干什么呢?我重点抓住:“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通过带上动作和表情反复读这句话,使学生从这两个“再”,感受到草原人的热情。

5、紧接着我们到了哪里,他们又是怎样招待客人的呢?请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我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干部们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引导说哪些向我们敬酒,怎么敬的?然后通过反复的读这些喝酒的句子,体会出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6、当学生们交流喝奶茶、聚餐、摔跤时,我会相机播放课件上的活动图片。通过这些活动同样能反应出草原人的热情好客。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利用农远资料库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增强视觉效果。自读体悟,汇报交流,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行为上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

(五)、体会情感,总结全文。

1.是啊,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己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蒙古包外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你们心中所有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出示农远课件:——“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前面的探究,学生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地表达出来,既是对课文的深层理解,也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客人们“何忍别”真实情感的流露,同时学生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

(六)、拓展创新,内化感悟

1.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课上网阅读草原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

2.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

五、说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意在突出: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聋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基于这样的定位,我力求通过每一节语文课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篇二:草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我是小学语文组第 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人教版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草原》,作者是老舍,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展示。

一、 说教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草原》是一篇散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草原》位于本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单元学习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为本单元的学习起铺垫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我设计如下目标:

A知识与能力目标

1、 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

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 了解冯骥才及其创作。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以朗读方式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优美语句,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从而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C、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3、 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重在读,重在“读中悟情”,所以我把朗读课文和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由于五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文章的表达方式没有过深入的理解,所以我把理解重点句子,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 说学情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范围,所以我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提前掌握:

1.力求自己解决生字词,读通读懂课文,能根据自然美和人情美划分段落。

2.能通过搜集资料了解草原,了解草原人民的风俗习惯。

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后,已经基本掌握了生字词,对课文理解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初步领略到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

三、 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 朗读型美读鉴赏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 . 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让学生在动听音乐中想象体会美的情境,受到美的熏陶。多媒体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

难点。

3. 对话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对话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二)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 .评点阅读法 :在学生朗读之后根据学生实际,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读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2 .合作讨论探究法 :课堂运用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合作讨论的形式,探讨课文的难点,同学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以情入文 一上课我将以一组图片导入并配(转自:wWw.DXf5.Com 东星 资源网:《草原》说课稿)以纯音乐 贺西格 - 《The Horses Returned 归

来的马》,之后教师深情讲述“同学们,大自然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为我们描

绘出一幅幅神奇无比的画。今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去感受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

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这样用美的画面,美的音乐,美的语言,

带给学生的一定是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在这样美的氛围中,学生对草原早已

心驰神往。顺利进入第二环节。

二、检查预习,顺利入文

正式进入课文之前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为接下来顺利的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1.检查字词的预习情况。教师出示需要掌握的字词,学生先同桌互读,然后开

火车读课间中的字词。

2.检查课外资料查找的预习情况。请同学概括介绍作者老舍的资料,介绍同学

课前收集的关于草原的资料。可以是关于草原的诗歌,食物,民俗风情等。

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综合性学习中指出“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设计本

环节既能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又能学习如何更好的利用课外资源,达到课内与

课外相联系的效果。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扫除了字词上的阅读障碍之后,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 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3. 再次快速浏览全文,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此处为景美和人美,学生回答教

师相机板书。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然后小组派代表回答。可能学生不能完整的回答,但是只要达到“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的效果就行。

四、品读体验,走进美

(一) 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得如此美丽

呢?

1.围绕这一问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一段,边读边画出写得美的句子,

并让同学在旁边写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汇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

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课间出示相关句子的图片,让学生图

文结合地品味词句。通过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学生将进入到那辽阔、

美丽的草原美景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

“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如在教学(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句话是,我们可以通过“高歌”一

词引导学生朗读。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

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是一个比喻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寻找把什么比喻成

什么来体会比喻句的妙处,并让学生在课堂上造句,加深体会。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

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句话比较难理解,解决本

句的难点“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的意思,我通过先让学生四人小组讨

论,发表自己对这些词语的观点,然后老师通过一副绿色渲染的草原风景图,

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绿色渲染的小丘的柔美,还感受到那饱满的绿色正向四周

渗透、扩散。“翠色欲流”则通过“欲”快要流出来突破,并提问是否与“轻轻流入云际”相矛盾。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这并不矛盾的美的意境。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

乐趣。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2.分散教学了课文第一段之后,我们要进行整体的第一段的学习,对第一段

有整体的概念。教师引导理清课文顺序。

3.教师小结:天空为草原涂抹了明朗的色彩,小丘渲染了草原柔美的线条,牛羊更赋予草原以生命的活力。草原实在是太美了,让我们齐读这段感受草原

的美吧!通过老师总结让学生知道本段主要讲了草原的天空,小丘和牛羊并回归课文,再次朗读,感受文章的景美。

(二)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第二部分“人美”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教学,让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同桌讨论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主要从“热情的远迎”“激情的相见”“盛情的款待”和“深情的话别”这四个方面入手,体会“蒙汉情深”,并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最后教师小结:是啊!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是互利互助、团结友爱的民族。

五、拓展延伸,书写美

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50年代随同作家协会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

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根据收集的资料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这样设计是为了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微型的教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板书将如此设计:

1、草原天空 空气 蒙 热情的远迎

地,小丘 景美 汉 人美 激情的相见

羊群 情 盛情的款待

深 深情的话别

板书设计力求简明完整直观形象,梗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课文的结构,表现的中心一目了然,不仅体现了教材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学生揣摩写法。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 谢谢!

篇三:《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从文章的思想内容出发考虑,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作者笔下的草原风情图如诗如画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读的极好素材。通过感情朗读的训练可以深化对文章表达情感的体会。因此,第二个教学目标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反复地、有感情的朗读,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突出重点借以突破教学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师生一起解决了为数不少的生字,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是着力表现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说过: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我通过抓住明线、紧扣暗线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这个关键,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升华民族精神的教育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美景,动听音乐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场景等多种形式,唤起了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拓展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美的意境,最终“水到渠成”,轻松地突破了难点,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深刻含义,并大胆鼓励学生质疑,巧妙引导,资料铺垫,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进行民族大团结的教育,实现整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程序

1、激趣揭题,牵出明线

上课伊始,我以充满激情的开场白带领学生回顾本学期所学课文带给我们的快乐,“登上长城、走进北国、浏览桂林漓江、飞到鸟的天堂??”薄薄的语文书,使我们大家人在课堂,心在飞翔??这一行行动人的文字使学生对即将要

学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为心的继续飞翔鼓足了劲、加足了油。学生在第一课时理清文章线索和快速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很快牵出文章表现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这条明线,并迅速开始了认识草原景色的学习。

2、“读占鳌头”、突出重点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语文,首先要把握好语言的工具性。多读、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认的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引导学生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上升到饱含深情、充满激情的诵,也是衡量学生是否突破难点理解“蒙汉情深”的关键。因此,接下来的课文教学,我采取的“读占鳌头”的学习方法。

首先是精读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线”,品味“动情”。

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发达的想象、联想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发展学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写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向老舍先生学习,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这样的美景,使学生不仅理解了原

文描写的羊群的静态和动态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维,更深层次地体味了美的意境。 巧设活动,增强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课堂教学转变成具有美学趣味的活动。《草原》中在写小丘的绿色和线条的柔美时有这样一句话:“??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术上专用名词,讲起来抽象难懂,我让两名学生用美术描绘的方法分别为同学们解释这两个词语,学生寥寥几笔,大家便轻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多媒体展现草原风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再现草原美景,牵起了作者初步动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诗这条暗线,并引导学生拓宽视野,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课内外结合在“敕勒歌”、“赋得古原草送别”深情吟颂中结束了此段的教学。

接下来,我设计了一段融合“赛马、迎宾、热情会面、盛情款待”内容的音乐,组织学生在音乐声中放飞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双方的动作,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萌发出学习草原人情美的浓厚兴趣,再因势利导,组织学生细读品味作者又动情到更动情的感情变化。具体作法是:

默读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体现“蒙汉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体会。这一设计便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

着力于语言文字训练。抓关键词“襟飘带舞”,比较“飞”与前文中“走”的异同,在作者感悟“又动情”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充满激情的煽情读。反复吟颂结尾诗句,体会作者愈加强烈的感情,用饱含深情的颂读,体现学生对“蒙汉情深”的深刻理解。

3、总结迁移、形成积淀

在夕阳的余晖洒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课件展示中,在悲凉、沧桑的音乐声中,在学生深情的吟颂中,我本想结束课程的学习,但王主任的话给了我启示:为何不把平时鼓励孩子大胆质疑的作法大胆展示一下呢?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反复考虑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议,大胆放手让学生质疑,并很快理清学生提出的主要问题。“蒙汉为何情深?仅仅是蒙汉才情深吗?”并顺势引导学生将“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在“56个兄弟姐妹一家”的动人旋律下,课件展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动人画面,继而鼓励学生心儿继续飞翔;“提供旅游网址、推荐老舍名著”,在学生专注的沙沙记录声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识之门在他们面前打开,孩子们从这扇门出发,带着更多的思考走向未来的人生。

四、教后反思:

标签:草原 说课稿 静默草原说课稿 草原优秀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