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

时间:2017-05-1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现代诗歌说课模板

初中课文现代诗说课集子

初中语文的现代诗歌篇目:

七上:《在山的那边》 《理想》 《郭沫若诗两首》

七下:《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木兰诗》

九上:《沁园春 雪》 《雨说》 《星星变奏曲》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夜)

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外国诗两首(《祖国》 《黑人谈河流》)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试讲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

一、教学程序

1、开场白: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是初中生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思

想也更成熟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会给你们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舞台来

展示你们自己,慢慢让你们学会自己学习,老师就在旁边欣赏鼓励你们。

2、提问导入,调动积累:

提问:大家在小学阶段一定学过不少诗歌,能说说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来

学一首诗呢?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一首诗来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学诗要以朗读为本,然后可从语言、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去分析。

(设计依据: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以探讨学法的形式导入课文,一开始

就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进入学习状态。)

3、朗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

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

要内容。并以“为什么这么读”的反问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中“痴想”、“隐秘”“铁

青着脸”“诱惑”、“枯干”等词的品味都可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势解决,采

用边读边议边品味的方法,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课堂形式是灵活多变,教师应该根据学

生情况加以调整,力求一气呵成)

4、意象品味,主旨把握

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意象: “意”是指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指具体可感的事物,合起来意象就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可

以举例:月亮、柳枝、梅花等学生比较熟悉的意象加深理解,再引出文

中的两个意象“山”和“海”,探究它们什么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从

而明确文章主旨。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立足文本,从语言本身出发探究作者

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5、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依据: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

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

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6、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随王家新走到了山的那边,山的那边就是海,是我

们的希望,是我们的理想,然而群山的阻扰让人气馁沮丧,奔向理想的

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同学们啊,请相信,只要百折不饶地坚持奋

斗,理想境界总会实现。

(教师及时的总结,使课堂有头有尾会加深学生的课文的印象)

作业:将课堂板书扩展成三百字的诗歌鉴赏稿。

(学生在课堂上的感悟是零碎的,通过手写的形式能对思维进行梳理,

对课文内容再有一个总结性的把握,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二、 板书设计

在 山 的 那 边

王家新

朗读(首要)

语言:痴想 隐秘 铁青着脸 诱惑 枯干??

情感:理想 挫折(阻碍)

意象:山(困难) 海(理想)

《天上的街市》

2、教学目标

1.一咏三叹,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诗人运用联想、想象创造诗歌意境的写法。

3.品味诗歌的语言,借助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绘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根据这一提示,教学目标(1)(2)应确定为本课重点。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2.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精彩部分,先声夺人导入新课。

二、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一)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力争做到字正腔圆,通顺流畅

缥缈 不甚 珍奇 闲游 灯笼

(二)掌握重音,读对节奏,把握韵脚,读出语调以及语气的轻重抑扬,同时语速不宜过快,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听者感受诗歌的意境,每读完一层,要作稍长停顿,使景物有画面感。

1.这是一首清朗隽美的夜歌,共四节,每节句数相同,句式比较整齐,节拍也相近。每节偶句押韵,每节换韵,使得音韵和谐悠扬,朗读的节奏是轻松、柔和、舒缓的。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朗读之有语气、语调,犹如青山之有起伏,碧水之有波澜。没有语气、语调的朗读,肯定让人恹恹欲睡。

“好像”“我想”“你看”??要如同对最亲近的朋友娓娓而谈,应该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听者的视线和思绪,使大家和诗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观赏奇景,驰骋想象。

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

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

结尾一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走”应该一字一顿轻轻地读,努力给听者营造一幅牛郎织女游乐图,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诗虽收尾了,但天街人物出游的景象还在继续,显得余韵悠然。

3.变换角色,想象画面,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读出感情。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他常常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逐始终令自己醉心的理想。在他的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爱,那样荡人心肺。“天上的街市”就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朗读时要细细体会,力争读出作者的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从而受到情感的启迪,获得审美享受。

三、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分组探究,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结果作出摘记,同时教师相机点拨。

过渡语: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这样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同样,这首诗的作者为我们创造出令人心醉的图画:画面优美,意韵深长。尤其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尤其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都让人浮想联翩。下面,我们大家就张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放飞心灵,驰骋在这首诗歌

的意境中。

1.师生共同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2.天上的街市有一条联想和想象链,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3.用精美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向大家描绘“骑牛图”或者“闲游图”。

方法:

★以文辞为本。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借积累延展。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象。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只有学会借积累延展你的想象,才能使诗歌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生生的画面。★与诗情共鸣。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领

会诗人的情感,并设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提示:你看见天河溅起的朵朵水花了吗?

你听到牛郎织女的甜蜜的悄悄话了吗?

你感觉到他们的心花在悄悄绽放吗?

4.按下面的提示展开联想。

从松树的颜色联想到;

从松树的生命力联想到:

四、咬文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美

分组探究,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结果作出摘记,同时教师相机点拨。学生可能谈到的问题:

1.远远的:这个词不仅能准确、精练地表明诗人和街灯的距离,使诗人的联

想顺理成章,而且它还是个叠词,读起来上口,富有音韵美。

2.四个“定然”和一个“定能”:诗中所描绘的景物、场面很多都是出于联想、想象的,诗人却把神异的幻景当作活生生的实景来描绘,。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斩钉截铁加以肯定,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显得真实自然。同时这也表明了作者坚持这样的理想生活世界上是存在的,从而也表明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一切,洋

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郭沫若独特的艺术个性。

3.“浅浅的”和“不甚宽广”:本来,传说故事中的牛郎织女到天上以后是不幸福的,他们被阻隔在天河两岸,一年只得一度相会,但在《天上的街市》一诗中,诗人按照理想的逻辑,把不可逾越的天河变为“浅浅的”“不甚宽广”,把造成不幸的障碍化作美好生活的陪衬,为古老神话赋予新意,给诗中幻境着上

一层更加迷人的色彩。这虚幻的景象在作

者笔下竟显示出生动的真实感,作者所描绘的美丽幸福的天街向读者提供着

人间情趣。

4.“好像”“我想”“你看”??如同对最亲近的朋友娓娓而谈,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读者的视线和思绪,使之和诗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观赏奇景,驰骋想

象。语言平易、亲切。

5.那朵流星中的“朵”:这是一个量词,常用于修饰花,众所周知,花给人的感觉总是甜蜜、美好的,诗人把流星比作花,目的是为了表现牛郎织女花一样

的生活。

六、通过板书回课总结学习诗歌的一般学习方法。

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咬文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美

知人论世体察诗歌的情感美

七、同学们用同样的步骤学习《静夜》这首诗。

附:板书设计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咬文嚼字品析诗歌的语言美

知人论世体察诗歌的情感美

《乡愁》教学实录

师:我们今天学习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请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最好的男同学把这首诗读一读。(学生推荐,一男生起立朗读)

师:读得不错,还没有学习,就读得这样,确实读得好。女同学读得好的是哪一位?站起来,给大家读一读。(一女生读)

师:读得不错,清楚。也有一定感情。当然,要读得很好。还要深入读。(教师范读。掌声)

刚才听了同学读了两遍,我读了一遍,你们感觉。在读这首诗的时候,语调应该是明快的还是深沉的?(生齐答:深沉的。)节奏应该是急促的还是舒缓的?(生齐答:舒缓的。)语调应该是深沉的。节奏应该是舒缓的l(板书。语调:

深沉节奏:舒缓”)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这首诗,我想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

【问题一】

这首诗一共有四个小节,大家觉得它们之间的顺序能够改变吗甲

生:不可以!

师:请说说理由。

生1:这首诗好像是按照从小到大,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按时间来写的?

生:每一小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时间的标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一而现在’等标志明显。

师:还有没有理由?

篇二:现代诗歌说课模板

初中课文现代诗说课集子

《在山的那边》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在山的那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 教材分析(首先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材的理解)

《在山的那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这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作用,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在山的那边》是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作品,作者借童年的想望和困惑,用“山”和“海”这两个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告诉人们自己成长中的人生感悟,并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饶,坚持奋斗,要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要一次次战胜失败和苦难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文章语言生动,意蕴丰富,抒情、叙事、议论有机结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最佳范本。

二、 学生分析(接着我来谈谈学生的情况)

此时的学生刚刚接触初中语文,满腔热情,这首诗对他们是很有吸引力的,首先在于此诗的语言较为浅显流畅,而且文章第一节是一个孩子的口吻来写的,能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本文有一定的挑战性,文章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需要同学间的讨论启发和教师的适时点拨。

三、 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的感人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根据此要求并联系学生与文本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与能力:通过朗读鉴赏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通过联系生活经验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文的学习初步领会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

并将“诵读课文,品味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探究主旨”作为教学的难点。

四、 教学学法

本课是学生接触初中语文的第一课,对贯彻课程标准和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一定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所谓万事开头难,新课标精神的落实当成学生第一堂课开始。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朗读指导法。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并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特别是诗歌的语言精练含蓄赋予音乐美,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更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读出作者的感情,从而为字词的分析,主题的探究打下基础。

2、点拨法。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在课堂上要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对文章的重点难点要适时点拨,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归纳反馈引申,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3、 理论指导法。本文是学生初中接触的第一篇诗歌,当以朗读感悟为教学重点。同时不忘适时加以诗歌鉴赏方法

的指导,努力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相对应的学法有:

1、 朗读法。朗读诵读是赏析诗歌的重要依托,是诗歌意境解读的前提条件,争取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

悟情明理,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2、 讨论法。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讨

论法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3、 探究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过往教师的经验发现初中生的课堂积极性不如小学生,所以在初中入学伊始强化这种探究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4、 联想想象法。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

再体验。

五、教学程序

1、 开场白: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是初中生了,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思想也更成熟了,所以在课堂上老师

会给你们更多的时间,更多的舞台来展示你们自己,慢慢让你们学会自己学习,老师就在旁边欣赏鼓励你们。

2、 提问导入,调动积累:

提问:大家在小学阶段一定学过不少诗歌,能说说你们觉得应该怎么来学一首诗呢?引导学生根据学过的一首诗来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学诗要以朗读为本,然后可从语言、意象、情感、手法等方面去分析。 (设计依据: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以探讨学法的形式导入课文,一开始就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进入

学习状态。)

3、 朗读课文,品味重点词语

通过教师范读、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门。在诵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以“为什么这么读”的反问引导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中“痴想”、“隐秘”“铁青着脸”“诱惑”、“枯干”等词的品味都可在朗读的过程中顺势解决,采用边读边议边品味的方法,教师和学生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结合,课堂形式是灵活多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加以调整,力求一气呵成)

4、 意象品味,主旨把握

教师可先向学生解释意象: “意”是指作者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指具体可感的事物,合起来意象就是寄托着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可以举例:月亮、柳枝、梅花等学生比较熟悉的意象加深理解,再引出文中的两个意象“山”和“海”,探究它们什么寄托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从而明确文章主旨。

(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立足文本,从语言本身出发探究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5、 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依据:引导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能走过文字的桥梁,用自己的心灵与诗人沟通达到共鸣,从而获得美的启示,丰富自己的个性,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随王家新走到了山的那边,山的那边就是海,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的理想,然而群山的阻扰让人气馁沮丧,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同学们啊,请相信,只要百折不饶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总会实现。

(教师及时的总结,使课堂有头有尾会加深学生的课文的印象)

作业:将课堂板书扩展成三百字的诗歌鉴赏稿。

(学生在课堂上的感悟是零碎的,通过手写的形式能对思维进行梳理,对课文内容再有一个总结性的把握,切实落实教学目标)

六、板书设计

在 山 的 那 边

王家新

朗读(首要)

语言:痴想 隐秘 铁青着脸 诱惑 枯干??

情感:理想 挫折(阻碍)

意象:山(困难) 海(理想)

初中语文的现在诗歌篇目:

七上:《在山的那边》 《理想》 《郭沫若诗两首》

七下:《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木兰诗》

九上:《沁园春 雪》 《雨说》 《星星变奏曲》 《外国诗两首》(蝈蝈与蛐蛐 夜)

九下:诗两首(《我爱这土地》 《乡愁》)

《我用残损的手掌》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外国诗两首(《祖国》 《黑人谈河流》)

《天上的街市》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单元共五课九篇文章:有童话《皇帝的新装》《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神话《女娲造人》;诗歌《天上的街市》《静夜》;《寓言四则》。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想像丰富奇特,引人遐思。目的是通过这些富于想像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联想、想像的能力,引导学生憎恶假丑恶,向往真善美。

《天上的街市》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我试图加强朗读指导,提高学生朗读能力;通过探究调动学生想像思维。

2、教学目标

1.一咏三叹,反复朗读,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诗人运用联想、想象创造诗歌意境的写法。

3.品味诗歌的语言,借助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形象鲜明,意境深邃。由于文字上没有障碍因而往往深入不下去,对诗歌的理解浮在表面上,反过来要埋怨新诗“没劲”。这首诗节奏和谐,音韵优美,读来琅琅上口,语言清新朴素,描绘出一幅浪漫温馨的天国乐图。根据这一提示,教学目标(1)

(2)应确定为本课重点。在朗读中感受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为教学难点。

二、 说教法

教学诗歌,要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诗读歌的丰富内涵来。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诵读品味法 常言说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歌的教学尤其注重朗读。朗读可由教师表情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小组朗读、分男女朗读等,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诗中巧妙的艺术构思,

强烈的感情色彩,优美的意境,凝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韵律,从而理解诗的内在思想意义。本文为现代诗,语言朴素易懂,更适合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掌握。

2、启发式教学法 由于本诗为新诗,语言通俗易懂,初中生在已有的语文知识基础上要读懂本诗并不难,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突破本课教学重点——联想和想象、创新思维能力的指导与培养。为此,教师可采取“设计问题——启发想象与联想——讨论、回答”的教学环节,以启发法、引导法贯穿全课。特别是在启发、联想的方法指导上,在学生学法指导上更应以启发为主。教师应真正落实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三、 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理解。诵读时注意节奏和重音。

(2)想象法。在诵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脑海中构建出天上的街市的具体形象在意念中创造出一个与诗歌内容相一致的生动而丰富的境界。

(3)比较法。比较诗歌与民间传说的异同,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设置情境,渲染气氛,导入新课。

2.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精彩部分,先声夺人导入新课。

二、一咏三叹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一)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力争做到字正腔圆,通顺流畅

缥缈 不甚 珍奇 闲游 灯笼

(二)掌握重音,读对节奏,把握韵脚,读出语调以及语气的轻重抑扬,同时语速不宜过快,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听者感受诗歌的意境,每读完一层,要作稍长停顿,使景物有画面感。

1.这是一首清朗隽美的夜歌,共四节,每节句数相同,句式比较整齐,节拍也相近。每节偶句押韵,每节换韵,使得音韵和谐悠扬,朗读的节奏是轻松、柔和、舒缓的。整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

2.读出相应的语气、语调。

朗读之有语气、语调,犹如青山之有起伏,碧水之有波澜。没有语气、语调的朗读,肯定让人恹恹欲睡。

“好像”“我想”“你看”??要如同对最亲近的朋友娓娓而谈,应该在不知不觉中牵动着听者的视线和思绪,使大家和诗人一起去仰首星空,观赏奇景,驰骋想象。

在这十二行诗句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和一个“定”字,其肯定的语气会使读者追随着诗人的想象,模糊着现实世界与幻想世界的界限。

结尾一句“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在走”应该一字一顿轻轻地读,努力给听者营造一幅牛郎织女游乐图,传出

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诗虽收尾了,但天街人物出游的景象还在继续,显得余韵悠然。

3.变换角色,想象画面,进入诗歌的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读出感情。

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他常常独自仰望常动不息的星空,从那闪闪的幽光中寻觅、追逐始终令自己醉心的理想。在他的笔下,夜空是那样奇丽可爱,那样荡人心肺。“天上的街市”就是诗人在以心灵的眼睛眺望夜空时所看到的。朗读时要细细体会,力争读出作者的情味,读出意境,读出神韵,从而受到情感的启迪,获得审美享受。

三、联想想象进入诗歌的画面美

分组探究,在组长的主持下,分工合作,各司其职,集中所有成员的智慧,对探究结果作出摘记,同时教师相机点拨。

过渡语:德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莱辛这样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为美的。“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同样,这首诗的作者为我们创造出令人心醉的图画:画面优美,意韵深长。尤其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趟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尤其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都让人浮想联翩。下面,我们大家就张开联想、想象的翅膀,放飞

心灵,驰骋在这首诗歌的意境中。

1.师生共同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2.天上的街市有一条联想和想象链,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3.用精美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向大家描绘“骑牛图”或者“闲游图”。

方法:

★以文辞为本。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能准确体现诗歌文辞本身的描述。

★借积累延展。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会调动自己的经验积累去拓展想象。这种经验积累,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以电视、书籍、网络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只有学会借积累延展你的想象,才能使诗歌的画面成为立体感强、色彩鲜明、动静结合的活生生的画面。★与诗情共鸣。我们想象诗歌的意境,要领会诗人的情感,并设

身处地,与之产生共鸣,才能正确体会意境。

提示:你看见天河溅起的朵朵水花了吗?

你听到牛郎织女的甜蜜的悄悄话了吗?

你感觉到他们的心花在悄悄绽放吗?

篇三:九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1 诗两首 我爱这土地(艾青) 乡愁(余光中) 2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

4 *外国诗两首祖国(莱蒙托夫) 黑人谈河流(休斯)

1 诗两首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1、《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全诗共六节。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了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

(二)学法引导

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把握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并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学习时要着重理解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2、《乡愁》这首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出诗中提到的人生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等,体会这些诗歌中的思乡情绪。

(三)审美鉴赏

1、情浓意深的形象美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难的岁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于祖国最为深沉的爱,但他没有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由鸟儿生前的歌唱,写到它死后的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此外,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具体说来,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这样,通过具体、真切的形象,抒发了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

2、鲜明强烈的音韵美。

《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各节的第二句,

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四)重点难点突破

1、 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析]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一般地说,标点是停顿的书面标志,但有时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作适当的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将完整的语义分开。朗读时的重音,多指逻辑重音,即根据表达感情的实际需要,重读部分关键词语。

[参考答案]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 “意象”,意为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阅读《我爱这土地》,概括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具体的形象。所以阅读诗歌时要特别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

[参考答案]诗中出现的形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在它身上寄予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个形象,联系它们前面长长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汹涌着”的“悲愤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以及“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等,可以想见,它们象征了祖国、人民、民族的苦难与灾害,他们不屈的斗争和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与坚定的信心。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3、《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如果删去,对诗歌主题的表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析]此题意在引导读者理解这首诗歌上结构上的独具匠心,进而加深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我爱这土地》的两节诗,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这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它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4、“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余光中在他的《乡愁》里,是怎样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

[析]这道题的训练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总是借助形象抒情言志这一特点的认识;二是,帮助读者学会怎样将诗歌要表达的抽象情理具象化。

[参考答案]作者巧妙的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

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 填空

(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

(2)《乡愁》的作者是 (姓名),他是我国 (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4、《乡愁》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

能力提高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完成习题: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大陆的绵绵思念。

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明朗、集中而又强烈,表达的情感丰富、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的前三节侧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结尾则把个人的悲观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所代表的万千海外游子的绵绵乡关之思。

D.诗共有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基本均衡而对称,句与句之间则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中运用了比喻、想像、夸张、反复、叠词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韵律。

2、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抒发爱国之情的?

3、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4、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开放探究:阅读《萤火虫》,回答问题。

萤火虫

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

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

1.找出与“小小流萤”相呼应的语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为什么反复说萤火虫是快乐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怎样理解“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没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展开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夏夜的

1、《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

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

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王继波)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

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很多读者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便是因为这首著名的《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作“乡愁诗人”。其实,余光中除了创作《乡愁》之作外,其他主题的创作也相当可观,而且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是“左手为诗,右手为文”。 教学后记:

2 我用残损的手掌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1942年,诗人戴望舒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写出了《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当时祖国半壁江山沦于敌手,中华民族处于危亡关头。在诗中,诗人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向往。

这首诗以“我”用“无形的手掌”抚摸祖国地图时的联想为抒情线索。“无形的手掌”指的是诗人的思绪、联想、心理和情感,而“抚摸”则是思绪和联想的展开,心理和情感的流动。

(二)学法引导

这首抒情诗,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象,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随着“手掌”的移动,作者的情绪也发生了变化。诗作通过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解放区的申请向往和,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朗读本诗,应努力把握它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仔细品味诗中描写的具体形象所寄寓的诗人的主观情感。

(三)审美鉴赏

坚贞不屈的意志美

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中“广大的土地”,实际象征的是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写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所产生的种种感觉,其实是发自诗人内心的爱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残损的手掌”是诗人一颗“赤诚的忠心”的物化。

(四)重点难点突破

1、这首诗描写了哪些具体形象?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析]这道题旨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的形象入手,整体把握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诗中描写的形象有“残损的手掌”“广大的土地”“长白山的雪峰”“黄河的水”“江南的水田”“岭南的荔枝花”等。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天气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2、《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前后通过对比的手法,使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请从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角度,结合原诗作具体分析。

[析]诗歌表达感情的手段灵活多样,可以将多种表达方式结合使用,可以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本题意在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欣赏这首诗。

[参考答案] 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对比鲜明,从词语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多用消极的、冷色调的词,如:残损、彻骨、寂寞、憔悴、阴暗等,极恰当地表达了诗人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表的感情。后半部分多用积极的、暖色调的词,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等,有力地表达了诗人坚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必胜,解放区是民

标签:两首 外国 说课稿 儿童诗两首说课稿 郭沫若诗两首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