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

时间:2017-04-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反思2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反思2

《一个人的遭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索科洛夫的遭遇,以及索科洛夫这样的遭遇并不是一个人的遭遇,而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这两点学生都能很好地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衔接仍然是个问题。比如说第二课时中让学生复述完索科洛夫的遭遇后,直接让学生找出索科洛夫流泪的场景并分析。这显得很突兀,很不自然,可以试试用几句话把这两个教学环节连接起来。如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索科洛夫有如此悲惨的遭遇,他有没有哭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索科洛夫眼泪的三处情景(最后一处眼泪是描写文中的“我”的),并加以分析。如果这样做的话,两个教学环节就很自然地衔接起来了。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在第一课时中把它分解了,让学生分段,但其实对于这篇散文来讲,分法是比较多的,所以我觉得不分会更好,还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体会课文。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让学生通过一些语句去掌握鉴赏意境的方法。我先解释“意境”的含义,再罗列分析意境美的方法,最后再进行操练。应该说,这样的模式是很不错的,只是在进行操练的时候,选取的范围太广了。应该把范围缩小到几段,而不是整篇课文。如果是选取几段,学生应该能比较细致具体地感悟意境美,也能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鉴赏这几段中的这几句语句,体悟到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美,同时也能更加明确鉴赏意境美的方法。

篇二:《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第一课时

肖洛霍夫

一、导入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有资格叫做一名男子汉?

和平的白鸽要穿越多少沧海桑田,才能从此安睡沙滩?

炮弹要横飞直落多少回,才能永远被禁止?

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

一个人要仰望多少次才能看见蓝天?

要有多少双耳朵才能听到黎民苍生的哭声?

要死多少人,才会感觉到死去的人已经太多太多?

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

一座山峰被冲入大海前得坚持多少年?

一些人获得自由前要苦熬过多少岁月?

一个人假装没有看见罪恶要扭转多少次头?

我的朋友,这答案飘在风中,答案飘在风中……

美国乡村歌手鲍勃·迪伦在1963年和别人共同合作,写下了这首反战歌曲《答案飘在空中》,表达了反对战争、期待和平的愿望。

在2600多年前,我们的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也曾说“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德者不处。”这句话是说战争是不吉利的,有德之人是不会去接近它的。

但是,在我们的蔚蓝星球上,总是时断时续地笼罩着战争的硝烟。无论是局部的还是世界范围的战争,带给广大人民的往往是伤残甚至死亡、废墟和绝望。一些有良知的作家,拿起了手中的笔,从各个角度记录了战争中发生的一幕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就是这些作品中优秀的一部。

二、作者简介

从19世纪末期的俄国到20世纪初的苏联,位于欧亚大陆西北部的这个古老的国家经历了国内的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以及一战、二战??,频繁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尽的伤痛。

肖洛霍夫,这位1905年出生的作家几乎经历了所有20世纪初的大战争。他于1926年开始构思巨著《静静的顿河》,1940年,巨著4卷陆续完全发表,作家因此而获得了1941年的斯大林奖金。

1941年6月22日,前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投入了战斗。战争结束后,作家用来十年的时间酝酿,完成了《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文本研读

(一)熟悉课文前情梗概:

小说分三个部分,开头和结尾分别是“我”和索科洛夫的结识和分手,主体部分是索科洛夫的自述。在课文开始前,我们从前情梗概中可以了解到: 索科洛夫的前半生:

十月革命爆发(1917年)17岁,参加红军

国内大饥荒 (1922年)父母去世

复员——务农——当工人——结婚生子

卫国战争爆发(1941年)41岁,应征入伍

(1942年)受伤被俘,智擒德军上校,回到队伍

(二)复述小说情节,体会情感变化转折

从节选部分的正文看,主人公索科洛夫又经历了什么,他的情感是怎样随着他的不同遭遇而起起伏伏的?

1、复述小说情节

先找出重要的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串联(同学可以互相交流,注意:不要落下故事情节)

2、体会索科洛夫的情感变化

带人逃回(惊喜)----- 家毁妻亡(痛苦)

儿子幸免(惊喜)----- 妻死家亡(痛苦)

儿有出息(惊喜)----- 儿死沙场(痛苦)

又得新儿(惊喜)----- 日念亡人(痛苦)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第二课时

肖洛霍夫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一个人的遭遇》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简单回顾一下: 兴奋激动 重燃希望 心轻松变软

妻女炸死 儿子牺牲 出车祸穿心的悲痛埋葬欢乐 悲愁的心

二、过渡

这篇小说曾经倾倒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前苏联在电台播放这篇小说时,莫斯科大街上行人驻足聆听,泪眼模糊;传到我们国家后,使许多读者泪飞如雨。听众、读者的眼泪是感动的泪,是激起了共鸣的泪。而在我们的小说节选部分,也多次描写了主人公的眼泪。

三、文本研习(关于主人公眼泪描写)

1、先请大家在课文中找一找,文中有几次关于索科洛夫眼泪的描述?

【讨论明确】

第一次:“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P36

第二次:“这时候,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我的眼睛里蒙上了雾” P37 第三次:“可是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P40

2、为什么在战争胜利那一天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

【讨论明确】

丧子之痛:“我的心痛得那么厉害”“我的心仿佛有东西断裂了”

心理的落差:听闻儿子活着,还获得了大尉的称号,在一座45公厘

炮的炮位上指挥作战,得过六次勋章和奖章,是个炮兵

连长;想着战争结束后可以给儿子娶个媳妇儿,过平静

的生活。 但是,就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儿子牺牲

了。(朗读第六、第七段,从对比反衬中突出儿子的死

给父亲带来的切肤之痛)

失去儿子前所遭遇的痛苦的事件:比如被饥荒夺去了生命的父母亲,比如被炸弹夺去生命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比如那曾经的家园只留下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野草遍生??

儿子是索科洛夫最后的希望,然而就在战争胜利的那一天,敌人的枪弹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打碎了索科洛夫最后的期待。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一个又一个苦难,一个人的眼泪究竟有多少可以流呢!

3、最后的亲人的失去,使主人公心痛不已,泪已干枯,而遇见凡尼亚为什么竟使索科洛夫又热泪盈眶?

①【讨论明确】

先看一看凡尼亚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外貌穿着:脏——眼睛如雨后黑夜的星星

动作神态:活泼——已经学会叹气

语言内容:年幼丧失亲人——包含孩子的纯真

总结:凡尼亚是一个天真纯洁、历经战乱、饱尝人世沧桑的惹人怜爱的战争孤儿。 ②遇见这样一个孩子,“我”为什么会流泪?

孩子的弱小——我的保护欲望

孩子的纯真——我的怜爱之心

孩子的遭遇——近似于“我”的遭遇(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

遇见凡尼亚,让我重新找到了做父亲的幸福感,凡尼亚使“我”的心灵得到慰藉,“我”的精神有了寄托。(朗读相关段落,体会索科洛夫的心情)

着重把握39页“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要被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曾

《一个人的遭遇》说课稿

经的打击使“我”心如坚石,再也没有眼泪,而这个小精灵终于让那颗如死灰一般的心重新燃起了希望,“我的心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4、凡尼亚遇见了索科洛夫之后,生活中重新充满了阳光,而主人公是否从此告别了眼泪,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思考为什么,“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讨论明确】

忧虑:“心震荡得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为凡尼亚的将来忧虑 痛苦:“差不多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丧失亲人之痛是难以抚平的。 因而“我”虽然白天很坚强,但是晚上还是会泪湿枕巾!

四、文本研习(关于“遭遇”)

1、从解题入手,文章题目为“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他经历了怎样的遭遇?

【讨论明确】

索科洛夫的遭遇并不是平直的,而是那么的曲折,从课文的节选内容看: 兴奋激动 重燃希望 心轻松变软

妻女炸死 儿子牺牲 出车祸

穿心的悲痛埋葬欢乐 悲愁的心

在生命中索科洛夫也有过欢乐和期待,但是每次的欢乐总是被战争夺走,留给他的是无尽的伤悲,两个小时的对话,让我们看见了一个普通人在战争中的一生,那是怎样的坎坷的一生啊!

3、在战争中,这仅仅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展示投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14年8月——1918年11月):

军人857万人;平民830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1939年9月——1945年8月):

军人1704万人;平民2453万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前[苏联]:

动用军事力量2200万人;伤亡约3000万人(一半以上为平民)。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30万人。

(展示战争中的一些照片,利用课文中的组图60页——61页)

“一些人、一些集团的侵占欲望、掠夺欲望引发了罪恶的战争”——查·埃利奥特

曾有外国学者统计,在1964年以前的5000多年里,世界上共发生14513次战争,使得36.4亿人丧失,损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0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腰带。战争让无辜的人民丧失生命或痛失亲人和家园,使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民不聊生。在卫国战争中,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沉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肖洛霍夫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普通士兵,一个普通人在战争后的伤痛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也看到了一个民族的遭遇,乃至全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

五、文本研习(关于其他人的眼泪)

所幸,在战争中并非所有的人都扭曲了人性,泯灭了良知,当邪恶盛行时,良心也在蓬勃生长。在作品中我们还看到谁的眼泪,让我们心底感到震撼?

【讨论明确】

女主人的眼泪:疼爱的眼泪、怜惜的眼泪

我慌忙转过脸去:不要伤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

重点理解小说结尾的语言:

“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战争可以夺走一个人的肢体乃至生命,可以摧毁一个人的房子乃至家园。但是战争无法泯灭善良,无法摧毁贱人,无法颠覆正义。“我”快流泪时及时地转过脸去,不让孩子看见成人所受的战争之苦,这个细节让我们看到成人对孩子的关爱和责任,呵护孩子就是呵护未来!

六、文本升华(作者的创作亮点)

没有庞大的数字记录,没有血腥的战场,作者用第一人称,为我们娓娓道来,讲述了战争中的普通人的遭遇。

研读:作者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什么特点?

【讨论明确】

作者塑造的人物——索科洛夫没有光彩夺目的外表、没有气壮山河的言论、甚至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他只是一个在战争中挺过来的普通人而已。战争带给他的是创伤。他的痛苦,他会直言相陈;情到深处,他会流泪。通读全文,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朴素而逼真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一个距离我们很遥远的,高不可攀的英雄。

篇三:《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教学重、难点:了解并尽量掌握揣摩人物形象、归纳文章中心的技巧与方法。

一、导入:

同学们所了解或知道的战争有哪些?这些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回首上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故事主人公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

二、作者介绍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学生阅读文章,整体把握本文的线索。(5――8分钟)

1、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那么这个人是谁?(学生基本上会回答索科洛夫)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在面对这些遭遇的时候他的情绪都有的表现和变化呢?

(遭遇从引文开始:苏德战争被俘――冒险逃跑被抓回――俘虏少校,逃回队伍〈心情是兴奋的,急切的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家破人亡〈眼前一片黑,心缩成一团。回家后的感觉,感到穿心的痛。从索科洛夫由激动、兴奋到极度悲痛这样的心理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战争对于人的精神伤害,说明战争的罪恶和残酷。 〉――找到大尉连长儿子〈激动,并想像战后的幸福的平民生活,体现了对和平的向往〉――儿子牺牲〈生前死后的对比描写,既体现了父亲的无限的伤痛,更用一种以美衬丑的手法表现了对战争的憎恶〉――找到小儿子〈重点描写,让学生重点读〉――因车祸外出谋生〈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让读者对主人公的命运展开联想〉

正因为情节的曲折,才突出了主人公的不幸。

2、从上面的主人公的遭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子的人?

(忠厚朴实,勇敢坚强,坚忍不拔,心地善良等。教师补充前面的情节,让学生在事例中总结)

3、 他这样子的人(好人)怎样把凡尼亚带回家的?(骗)为什么骗?这对他的好人形象是不是个破坏?

(a,主人公本身的善良,同情和爱。〈学生会说善意的谎言〉b,主人公对家庭和爱的期望)

4、 收养儿子这段为什么写的这么详细?

(他们都找到了爱的所在,家的所在。在生活中找到了寄托和希望。是凡尼亚让主人公能够坚强的生活下去)

如何描写这个小孩 ?

凡尼亚【明确】分别从外貌、语言和动作等方面来描写:

外貌——“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语言——“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爸爸“在前线牺牲了”,“妈妈当我们来的时候给炸死在火车里了”

(凡尼亚成了流浪儿!)

动作——“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他用两只小手勾住我的脖子。一直没有松开。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象粘住了一样。”

(凡尼亚的动作近似疯狂,可以看出他对于亲情和父爱的渴望,反衬出战争的罪恶)

5、在最后一段中,凡尼亚的挥手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到“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种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a, 是种心痛的感觉,大家对战争都是难过的,孩子忘却了,他是快乐的,他的健康的小手和其父亲的粗糙的大手对比,勾起了作者对战争的回忆,孩子的可爱反衬出战争的残酷。B,孩子的健康礼貌可爱让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对孩子的保护,让他们永远快乐健康,痛苦让自己去承受,呵护那无知可爱的儿童)

6、由上我们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受害的仅仅是所科洛夫一个人么?(不是),那么题目中的“一个人”应该怎么解释?(象所科洛夫这样的无数受难的普通人,他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以个性反映了共性)

四、主题升华 从《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其实作者想通过这个人的遭遇在向世人诉说什么?(或者:这篇小说在完成的时候,在1956.12.31――1957.1.1,《真理报》曾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结果市民们驻足街头,不顾寒风扑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泪。小说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

(A,用平实的语言勾起人们的回忆,让人更关注战争剩余下来的人,更关注普通人,更关注失去生活能力的人;

B,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坚强,弘扬了爱的主题;

C,在平实的语言背后有着深刻的内涵,在美与丑,爱与恨的边缘展现出了对战争的憎恶)

五、小结

看看当今的世界,仍然有地方战火纷飞,仍然有人包括孩子在流着鲜血,仍然有人还在参拜二次大战中的战犯。为了索科洛夫们的遭遇不再重演,为了凡尼亚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爱好和平的人不再为战争而流泪,让我们为和平而祈祷吧!

启示 :珍爱和平,珍爱生命(明天会更好音乐)

推荐影片:《辛德勒名单》、《钢琴师》

标签:遭遇 说课稿 我敬佩的一个人说课稿 穿井得一人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