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说大全 > 正文

【如何把握和落实高中生物新课标基本理念】 高中生物如何短期提高

时间:2019-01-13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包括4个方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教学中把握新课标、贯穿新课标。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生物学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在教学中应该是平等的交流”等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程改革不仅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模式。那么,怎样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行为的创新呢?
  一、强化学习,提高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和把握
  (一)更新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单一接受式教育,难以让学生获得体验、研究和发现的机会,因此,新课改提倡由单一化的个体学习向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探究活动中实现的。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要创造出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达到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使之具体化,结合学生的实际来科学地确立教学目标和操作实施过程,使课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主体参与与多层次进行探究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整体发展的目标。同时,对于新课改的深入实施,需要教师在教学观念和实践方式上及时进行观念更新,转变思想,以坚实的步伐走进新课改课堂,实施新课程改革,彻底摒弃观望和等待的思想,坚决克服“敷衍、旁观、畏惧”的心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凸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课标中明确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在教学目标设置上体现多元化,就是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机联系,加强学生、社会和学科发展之间的有机联系,重视体验式学习,强调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形成。既需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达成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同时也需要关注教学中情感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生物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要能够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只是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共同对话的文本,教师应该联系学生的实际,调整教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以发展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过于对工具学科的重视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升级,而生物学科课堂则比较适合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到知识传授的过程中。生物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生物学家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他们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物质文明的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开掘,合理利用,将这些典型的科学史实与生物学科知识相融合,让生物课堂演绎人文情怀。时代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途径也在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的信息传播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看似平静,其实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改精神就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对知识的研究与探究,着眼于知识和技能掌握过程的探究,着眼于学习方法的指导,结合具体内容联系实际进行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探究过程中侧重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一般性的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成就感;难点问题合作探究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又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
  人的学习能力有多种,有记忆、阅读、感知、计算、推理、分析、归纳、判断等,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传统学校教育中有相当一些能力不仅难以考查,也难有培养的机会,如设计、组织、个性、合作、表达等。其学科课堂重视的只是记忆、阅读、感知、计算和判断能力,其他的学习经验者十分缺乏,更谈不上对这些能力的培养。新课改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的变化,老师作为这场改革的先锋和具体实施者,应该在新课改中以“学习”的观点来看待和分析当前的教育现象和学习问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改过去的唯“分”论,要科学评价学生,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要体现出“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精神,注重发展性和过程性评价,教师要欣赏、尊重学生,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利用新课标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准确把握了新课标理念,那么怎样将它们贯穿于教学实践呢?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是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因此,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标准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一)用“问题导学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具有问题定向性特征。问题定向的学习能加强记忆的语义表征与动作表征,从而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形成。问题定向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在开发问题解决策略的同时,获得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
  (1)源于教材的问题。
  现行的人教版高中《生物》课程必修本和选修本中有“问题探讨”、“思考题”、“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本节聚焦”、“想象空间”等栏目,可利用这些拓展性内容设计问题情景。如必修2的“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这一节学习时,先让学生完成“问题探讨”后,播放多媒体动画“精子的形成过程”,呈现以下问题:
  ①减数分裂的含义是什么?
  ②配子的形成为什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
  ③减数分裂的染色体复制发生在什么时候?
  ④什么叫同源染色体?什么叫四分体?
  ⑤细胞两极的这2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吗?
  ⑥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出现了哪些特殊的行为?这对于遗传有什么重要意义?
  之后再播放“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动画,创设问题情境:“为什么一个卵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过程有何不同?”
  教师还可挖掘教材,创设更多的问题情境。如:“人体的哪些细胞具有同源染色体?”,之后播放“受精作用”动画。除了教材的“本节聚焦”和“想象空间”外,教师还可挖掘教材提出问题:“同胞姐妹(非双胞胎)的染色体组成完全相同吗?”另外,还可结合其他版本的教材提出问题,如苏教版的“减数分裂”这一节提到了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因此可提出:“高等植物细胞的减数分裂与动物细胞的减数分裂相同吗?”教师要求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找到答案。
  (2)源于现实生活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碰到与生物学知识相关的问题。比如有很多人不了解“过敏反应”的机理,认为皮肤过敏与一般的皮肤感染病类似,能传染,因此在必修3“免疫调节”中可提出“过敏反应会传染吗?为什么有些人出现皮肤过敏后久治不愈?皮肤过敏除了与过敏原有关,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又如在学习“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这一节时,可提出:“婴幼儿、青少年为什么要多吃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空腹喝牛奶好不好?”在学习“酶的特性”一节时,可提出:“人在发高烧时和退烧后的2~3d内为什么觉得累呢?”
  (3)源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类思维的宝贵品质,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是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不管是哪一个学生提出问题,教师都应给予关注和鼓励。如在学到“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一节时,学生提出:“双胞胎是怎样形成的?双胞胎的基因组成一样吗?”如果学生的问题如果凭个人努力可解决,教师就应让学生自行解决,如个人不能解决,就应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如讨论)解决。采用“问题导学法”进行课堂教学,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探究,营造了探究性学习的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都会积极思考问题,教师不但注意到了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还注意到了平时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对每一个同学提出的问题都给予关注,让全体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寻找答案,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二)采用合作式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
  合作学习是指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在互助情境中探究问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组织形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式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形式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合作学习旨在集体探究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在优势互补中促使个体对问题的理解更加丰富、全面,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且在合作过程中,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共事能力、合作精神都应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培养加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讨论,以前后座位的4~6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教师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是否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教师采用合作学习的课堂组织形式,也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

标签:新课标 落实 把握 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