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谈判技巧 > 正文

让数学与生活同行 数学与生活同行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实际上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而生活问题又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但是,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课,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历来是重视结果而轻视过程,重视书本知识而轻视实际应用,重视数学题目的求解,而轻视在教学情境中发现与提出问题,重视模仿与记忆,轻视探索与创造。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推广,更新旧的教学理念,改革旧的教学内容,让初中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向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这是必然趋势。那么,如何让数学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 创设问题情境
  
  课前由教师(或教师与学生共同)精心准备问题、提出问题,课上利用事例、实物、图画、多媒体等,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感动,产生共鸣,激起性,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果。所创设的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并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知识水平。例如:在学习有关圆的知识时,提出这样两个问题。
  例1 怎样在三角形余料上裁出一个面积最大的圆?
  例2 如何找出破损轮胎所在圆的圆心。
  以上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创设,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它涉及到知识背景,生活背景等方面,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又能把学生引到学习的情境中去。思维上得到很好的开发和锻炼。特别是例2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可进行丰富的想象,可以利用过三点的圆来解决,也可以运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来解决。或者运用垂径定理来解决。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双丰收。
  
  二、 建立数学模型
  
  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能“激其情、引其思”,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却在于如何建立数学模型。
  例3 用长为20米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场地,此矩形场地的最大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引导学生分析:由已知可得,矩形的周长为20米,设其中一边长为x米,则另一边为(10-x)米,由此可以表示出矩形面积,进而可以利用二次函数知识解决问题。
  将非数学化问题抽象为纯数学问题(数学建模)让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经历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过程,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认识到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三、 应用、拓展
  
  数学教学是学生创造(再创造)性的活动过程,仅仅靠教师的传授,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名副其实的教学活动,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
  例如学了“相似三角形 ”后,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旗杆的高度.同学们一听,大多数直摇头,少数窃窃私语可以爬上去量,可是旗杆高且光滑怎么爬 这时,我取来了一根二米长的竹竿立在了旗杆旁,在阳光的照耀下,旗杆和竹竿的影子并列排在一起,又量了量竹竿的影子长度,同学们恍然大悟,在同一时间下物体的实际高度与影长是成正比的.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我让几个学生合作制作一个测角器和教师提供皮尺,课堂中带领学生到室外通过小组合作,操作测量,统计,整理,计算等,把物体的高度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出来.(如:测量学校的旗杆,大树,同学身高等). 又如例8:某学生从一座塔形的建筑物边经过,该建筑物北部是一片平坦的空地,建筑物的影子能清楚地映在地上,这位同学想估算一下这座建筑物的高度,但没带任何测量工具,他突然想到自己的身高是168cm ,脚长25cm ,他利用这些数据把问题解决了,请说明这位同学是如何解决的?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同学们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锻炼了能力.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在现实情境中实践操作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好所学的知识。
  让数学课堂与学生生活结伴同行,让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只要我们教师做一个有心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彩;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学生的创造就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标签:同行 数学 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