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慰问信 > 正文

怎样才能做到说话精炼_简单精炼教语文,学生才能学有成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一、 教学环节简单而精炼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样阐述:“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
  比如以第八册语文的第一单元为例,这单元分别介绍了祖国的名胜古迹,展现出劳动者的聪明与创造智慧。《桂林山水》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篇。这篇文章除了内容上属于相同主题,结构上是总分式结构。总分式结构是状物类文章的共性。因此了解课文结构是本单元课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
  笔者有幸听了两位教师执教《桂林山水》。就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结构的环节,对两种不同教学设计做一个比较。
  第一种设计:
  在初读环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逐段指名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讨论:课文介绍了有关桂林山水的哪些方面内容?最后请学生说说课文的结构。
  第二种设计:
  1. 回忆刚学过的状物类文章《秦兵马俑》,先概括写秦兵马俑举世无双,再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最后概括秦兵马俑模拟排列的军阵的宏伟气势。作者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在结构上与《秦兵马俑》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在浏览课文的基础上发现,原来这篇课文同《秦兵马俑》一样,也是“总――分――总”的结构。
  2. 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总写和分写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通过逐段的朗读、归纳,教师的板书,学生明白了课文行文的脉络:先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写桂林山水的“山”和“水”的特点,最后总结游览桂林山水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以词证实,课文确实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
  3. 从《秦兵马俑》到《桂林山水》,你是否可以总结出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结构?由此,学生很容易发现“总分总结构”是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结构。有了这样的发现,学生在学习第三篇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以及以后接触状物类文章时,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自己写作时也能自觉地运用这样的方式来结构文章。
  比较两种教学设计,第一种设计,教学目标是单一的,直奔知识目标。教学对象面向的是一部分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大约占三分之一,而班级中三分之二的学生有的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则糊里糊涂。因此,从教学效率来看是低效的。
  第二种设计,分三步设施。第一步,知识迁移,知其然。第二步,逐段概括,知其所以然。第三步,发现规律,举一反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教者是从整组课文出发,着眼于一类文章的特点,来开展阅读训练的。因此,教一篇贯前后,教一篇通一类。教学中,教者不仅重视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即通过阅读发现课文“总分总”的结构特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发现这个结论的过程:通过上一课的知识技能的迁移,发现了课文的结构;通过逐段概括,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通过归纳推理,得出一般规律,指导学生以后的阅读和习作。由此,实现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维目标的统一。这样的教学是高效的。
  
  二、 教学方法简单精炼
  
  1. 因“材”施教
  对各种课文都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势必会事倍功半。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课文的类型不同,设计出相应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绝不能千篇一律。比如:精读课文可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略读课文可以三读法:一读,读对读通;二读,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
  2. 处理好教材中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
  在教学中处理好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既包括各年段重点训练内容的纵向联系,又包含同一册教材中单元训练重点的横向联系。比如,“识字教学“在低年段是重点,而到高年段就成了非重点项目。又如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阅读训练重点是:要注意作者是怎样观察大自然的,并想想文章采用了哪些方法;第三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我认为教学中,只有灵活地处理好句与段,段与段,段与篇以及各项实践活动之间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才能做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学。
  再如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为例,教师列出了三种不同的揭题方法:
  A. 谈话导入:同学们,当你完成了一件自己很满意的手工艺术品时你希望得到别人怎样的评价?
  B. 观赏实物揭题:(教师出示两幅画,一幅很精彩,另一幅画得很糟糕。)同学们看,这两幅画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评价?
  C. 直接揭示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板书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认识或者有什么要问的呢?
  设计A虽然从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但因为问题比较“阔”,事实证明学生根本不会进入教师设计好的埋伏圈内,最终“得不偿失”。设计B教师用了实物,意图使学生说出“精彩极了”和“糟糕极了”,但是学生最终也没有按照教师的设想来回答。不但花费了许多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容易跑题。这两种方法使原本简单的课堂导入“糟糕极了”。而第三种方法简单明了,导入课文直截了当,非常顺畅,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只有40分钟,必须考虑教学效益。要提高课堂效率,就必须考虑哪种教学方法是最合适、最有效的。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王崧舟老师从语文本体的角度,提醒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应当采用最“语文”的方法来学习语文,千万不要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时候忘了“回家的路”。
  
  三、 课堂练习简单精炼
  
  1. 目标明确,力求抓住重点
  课堂练习设计前,应对本课知识的重难点、练习的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设计练习时才能突出本课重点内容,达到训练的目的。否则,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达不到巩固新知识要求。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桂林山水》一课,它的重点是课文顺序和课文是写了哪几个地方。因此,课堂练习设计不能离开这个重点。
  2. 题目新颖,力求形式多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练习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题目要新颖,形式要活泼,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效果。具体设计怎样的题型练习,应根据课文的重点来确定,力求做到题目新颖,具有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练习效果。切忌千篇一律,枯燥无味。教师要勇于打破传统作业单一、机械枯燥乏味的练习形式,使作业形式不拘于写,而是听、说、读、写有机融合,将演、评、画、游戏、参观。访问等形式与听、说、读、写巧妙结合,从而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使其主动练习。
  3. 难度适当,力求练习适量
  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既要传授新知识,又要进行巩固练习。为此,对课堂练习的难易程度和练习的份量都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是题目过难过多,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了练习,势必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如果题目较浅,份量又少,学生三五分钟,三言两语就完成的练习,又起不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与此同时,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认知水平也是不相同的。因此,课堂练习的设计难度要适当,练习要适量,特别是能分不同层次,真正落实新课标“为了一切孩子”的教育目标,做到“简单而有内涵”。
  (洪 光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224500)

标签:精炼 有成 语文 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