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写物的作文 > 正文

昆曲:遗产价值的认识深化与传承实践:昆曲列入什么遗产

时间:2019-01-28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作为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的遗产价值几乎全部沉淀在数百个传统折子戏中。昆曲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剧团和演员,对老一代昆剧演员所传承的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通过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教学,学者、艺术家与高校学生的对话推广,以及青年演员的个人专场演出,这样三位一体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模式,致力于为昆曲遗产续写传承谱系,为昆曲遗产的保护传承积累经验,发挥推动促进作用。
  关键词: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作者简介:周秦(1949―),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项目研究员,主要从事昆曲及中国古典戏剧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昆曲音乐研究”(项目编号:JJD760002)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I20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2)01-0141-10 收稿日期:2011-1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规定:“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第四条规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注重其真实性、完整性和传承性。”第五条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尊重其形式与内涵。”
  2001年首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昆曲再好不过地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和审美原则。作为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性艺术,昆曲具有诸多构成因素,主要包括文学、音乐、舞蹈、表演、妆容、砌末等,它的遗产价值也就体现在极其广泛的文化领域中。
  昆曲的文学遗产积累为世界上任何一种戏剧形式所无法比拟。明清两代戏曲家创作的传奇、杂剧有名目可考者不下4400余种,传世者在2700种以上,这些剧本绝大多数是按昆山腔格律谱写和演唱的。加上当时人用昆山腔改编移植的部分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后起的花部诸腔“时剧”,昆曲创作曾经呈现出一派缤纷绚丽的景象。昆曲剧本的思想内容覆盖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每一个时段,尤其是深刻反映了16世纪前后席卷中国社会的反理学、重真情的人文主义思潮,这是以当时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快速生长尤其是苏州城市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为政治背景的,具有高度的历史真实性和认识价值。名作如《西厢记》、《琵琶记》、《浣纱记》、《玉簪记》、《牡丹亭》、《占花魁》、《清忠谱》、《千忠戮》、《长生殿》、《桃花扇》等至今盛演昆曲舞台,成为代表时代文化先进水平的传世经典。
  就本质而言,昆曲是一种戏曲声腔,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昆曲声腔号称“水磨调”,其表现形式为取材于唐宋诗词、金元诸宫调、宋元南戏、元杂剧、元明散曲、明清时调以及宗教音乐、民间俗曲、少数民族歌曲乃至市井叫卖声等丰富源头的2000多个曲牌,将曲牌按管色、调性分门别类的宫调,以及将曲牌组合成套的套式。而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规范融合为一体的内在依据则是汉语的音韵系统。魏良辅及其后继者们不仅将本属南音的旧昆山腔按中古切韵系统的四声阴阳规范合律,而且将经元人按近古中原音韵系统雅化的北曲吸收融合到新声昆山腔的规范之中。这不仅极大地拓展了昆曲的表现力,而且使之具备了中国曲乐艺术之集大成者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曲调得到充分的润饰,“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变得“流丽悠远”了,变得“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长,延至数息”,甚至足以使“飞鸟为之徘徊,壮士闻之悲泣”了;演唱技巧也得到极大的丰富,所谓“功深熔琢,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所谓“转音若丝”,所谓“取字齿唇间,跌换巧掇,恒以深邈助其凄唳”,呈现出雅乐“正声”的艺术品位。
  构成昆曲遗产的主要成分还有“歌舞合一,唱做并重”的表演体系。以昆曲为典型的中国戏曲既不像西方戏剧那样演话剧就光说不唱,演歌剧就光唱不做,演舞剧则光打转不开口,也不具备西方戏剧那种精确摹仿现实的写实性。它是以写意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的。在昆曲舞台上,生活语言的自然形态被突破了,化为写意的诗歌艺术;生活行为与表情的自然形态被突破了,化为写意的舞蹈与表演艺术;生活环境的自然形态被突破了,化为写意的布景与砌末艺术;甚至生活中人体的自然形态也被突破了,化为写意的妆容、脸谱和服饰艺术。昆曲艺术的写意手法集中体现在表演的程式化、时空的自由化、砌末的虚拟化以及人物的行当化等方面,并经拓展上升为南北菊坛所共同尊奉的一般规范。
  而上述构成因素或遗产价值的真正实现,则有待于舞台搬演。数百年间,昆腔戏曲从厅堂氍毹、会馆集市演到草台戏船,直至现代剧院,而基本形式却无非两类:全本戏或是折子戏。考之戏场实际,所谓全本戏其实只是情节连贯、头尾稍具而已,绝非文学剧本意义上的完整搬演,因而更贴切的名称应为“本戏”或“叠头戏”。与之相对应,从本戏中抽选出来独立搬演的“出头戏”或“折子戏”,至晚于明清易代之际就已经蔚为风气。
  清代乾嘉年间,随着昆腔戏曲走向鼎盛,折子戏占断舞场,成为戏曲搬演的主流形式。这应被视作昆戏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和社会产业达至成熟的重要标志。汇录当时昆戏剧目的主要文献是《缀白裘新集》、《纳书楹曲谱》二书。其中《缀白裘新集》全称《时兴雅调缀白裘新集》,自乾隆二十八年(1763)至乾隆三十九年(1774)先后刊行十二编,是苏州书商钱德苍据前人旧编增补改订而成的折子戏选集。所收以昆戏为主,兼及花部诸腔。剔除总称“梆子腔”的梆子、乱弹、秦腔、京腔等非昆腔戏后,计收宋元南戏65出,元杂剧13折,明清传奇339出,时剧10出,合计427出(折),一律采用戏班场上演唱脚本。《纳书楹曲谱》分《正集》4卷、《续集》4卷、《外集》2卷、《补遗》4卷,以及《西厢记全谱》2卷、《玉茗堂四梦全谱》8卷,共24卷,自乾隆四十九年(1784)至乾隆六十年(1795)间陆续刊行,是苏州曲家叶堂选辑校订的清工曲谱。除《西厢记》、《四梦》两个专集外,计收宋元南戏58出、元杂剧34折、明清传奇233出、明清杂剧4折、时剧23出,合计352出(折)。另收散曲11套、词曲1套、诸宫调1套。由于二书选编宗旨有别,两相比对,所选重叠者仅180出(折),尚未及总数之半。藉此正可观照乾嘉全盛时期的昆戏概况,戏场搬演之曲与曲坛歌唱之曲尽收珊瑚网底。
  昆曲场上的百年好梦伴随“乾嘉盛世”的没落而走向凋残。道咸间,昆曲大本营苏州只剩下“鸿福、大雅、大章、全福四老班”,生计萧条,观众流失。光绪三十四年(1908),清德宗与慈禧后相继去世。“国丧”停演之后,重新组合的苏州昆班便只剩下一副全福班,惨淡经营于苏南、浙 北和上海一带,十余年间,时散时聚,直至1923年秋最终报散。
  1921年秋,苏州曲家张紫东、徐镜清、贝晋眉等发起创办苏州昆剧传习所,延请当时潦倒沦落的全福班老艺人为教师,招收贫家子弟入所习艺。五年出科,先后组班新乐府、仙霓社,辗转觅食于剧场、堂会、戏船、草台之间,艰辛守护着昆曲的一线生机。这就是著名的传字辈昆剧艺人。
  从清末到民初,以1923年全福班报散和1926年传字辈出科为标志,自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鸿福、大雅、大章、全福四老班活动时期,后一阶段是传字辈组班活动时期。有赖于两代艺人的坚守,昆曲的命运虽危如累卵而终得以延续不坠。他们所传承的昆戏剧目,研究者认为在700出以上。剔除其中不具备昆腔戏声腔、文本特征的吹腔戏、开场吉祥戏、新编自串戏以及移植自京剧的武戏后,实际情形如下表:
  
  
  
  
  
  
  表中四老班戏目主要依据中国昆曲博物馆所藏清末民初上海曲家李翥冈依据咸同间内廷供奉陈金雀《昆剧全目》和李氏钞藏的“各种传奇之昆剧本”所标记“凡今尚演唱者”,补充以上海《申报》光绪元年(1875)至1921年间刊登的全福班戏单所录;传字辈戏目主要依据桑毓喜编著《昆剧传字辈》,补充以《上海昆剧志》以及周传瑛、郑传鉴等人回忆录所记。以此对照《缀白裘新集》所列乾嘉间昆戏目录,既有失传,亦有新串,总数则不仅未减,反而略增,在严酷的市场压迫面前呈现出一种动态平衡。尤其是从全福班到传字辈,能演的出目相对稳定,变化很小,凸显了昆剧艺人逆势进取的顽强精神和存活能力。
  1955年8月,当最后一名全福班老师尤彩云走完69岁的人生旅程,在苏州病逝时,当年的传字辈学员早已担当起昆曲传承的重任。他们以新编昆剧《十五贯》唱红大江南北,缔造了“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神话,带领昆曲艺术摆脱绝境,别开生面。2010年9月,当最后一名传字辈老师倪传钺以103岁高龄在上海逝世时,他们的传人――新中国培养的以江苏继字辈、承字辈,浙江世字辈、盛字辈,上海昆大班、昆二班为代表的第一代昆曲演员已经成长起来。他们人数众多,行当齐全,文化水平较高,得到的社会关注和支持也更多。自20世纪50年代陆续入行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舞台磨砺,较好地接续了昆腔戏曲的场上命脉。
  以上戏目系依据各昆剧院团的艺术档案、音像资料和相关省市的戏曲史志,参考改革开放以来历届昆剧会演、比赛、节庆、培训活动戏目,传字辈老师和其他当事人的回忆资料,以及1992年以来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新象文教基金会、雅韵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以及台湾中央大学戏曲研究室摄录的昆戏录像等文献综合整理而成的。与传字辈戏目相比,失传190出(折),增加(大多为北昆、湘昆、川昆、永嘉昆等昆剧支派传承剧目,少数系由传字辈老师重捏恢复)38出(折),近50年来有过演出或教学记录的昆腔戏曲共计414出(折)。历经明清两代传承至今的昆曲遗产,大抵尽在于此了。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所论,“实物性的文化遗产,诸如古迹或其他形式的实物,既易于辨识清点,也较少遭到更改。对于古迹保护,不外就是保存及提升其价值。至于文物保护,则在于将其保存于博物馆或类似场所中,令其免于被盗或毁损。”因此,“实物性文化遗产的寿命,比其制造者或委托者来得长久。而非实物遗产的命运却与其创造者密切相关,因为这类遗产往往靠口传心授。例如一个陶匠可以把众多工艺细节教给徒弟,却无法把个人才华及其艺术实践传递下去。他的徒弟在师父传授的知识装备下,也会拥有自己的一套技艺。这套技艺既来自传统,同时也具有他自己和他所处时期的特征。”就昆曲而言,其遗产价值或社会功利价值归根结底是由参与其事的人所创造、传播并最终得以实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那些“掌握传统文化技艺的人们”称为“活的人类瑰宝”。
  中国政府将这一精神具体化为“代表性传承人”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条分别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遴选条件、认定程序、支持措施以及应当履行的义务。在此之前,国家文化部先后于2007年6月、2008年2月和2009年5月认定公布了三批共计154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其中涉及昆曲项目的有29人,主要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昆剧优秀表演艺术家,具有50年左右的从业经历,目前大多年过花甲,已经陆续告别戏场。
  毫无疑问,昆曲遗产保护传承的主要载体是剧团和演员。但是由于文化氛围和演出市场的转型,对传统戏曲的社会需求和生存压力同步消解,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昆剧演员所传承的昆曲遗产较之前辈已有明显衰减。在他们身后,“文革”以后人行的中青年演员演出机会不多,身上能戏更少。俞振飞先生生前曾把这种情况形容为“‘日取其半’,即每一代人都在以一半的速度丢失着昆剧的传统剧目”。照此以往,过不了多久,昆曲遗产就将流失殆尽。因此,打破行政区隔,抓紧时间对以张继青、侯少奎、刘异龙、汪世瑜、蔡正仁、岳美缇、梁谷音、计镇华等为代表的老一代优秀昆剧演员所传承的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保护整理,已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
  有鉴于此,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确定了以高校和剧团互动合作为形式、以传统折子戏教学传承为主题的工作方针。主要内容包括:一、延请京、沪、宁、杭各昆剧院团的表演艺术家,按行当对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进行传统应工剧目的教学传承;二、在充分准备、周密组织的前提下,举办苏昆青年演员的折子戏专场,首先在苏州大学进行展演,进而推向海内外;三、配合专场演出,推出戏曲学者和昆曲表演艺术家的对话,以学术讲座与剧场搬演相结合的形式,建立昆剧表演艺术家、戏曲学者、青年演员和高校学生的亲密联系,从而推动昆曲艺术深入高校,进一步扩大大学生观众群。
  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和传承性三大原则,依托高等院校的平台与人气,通过师徒口传心授的传承教学,学者、艺术家与高校学生的对话推广,以及青年演员的个人专场演出,这样三位一体的内容设计和实施模式,传承计划致力于为昆曲遗产续写传承谱系。
  
  百年传承之迹清晰可循。以此确保传统折子戏得到有师承、按行当的保护传承。
  出于昆曲传承计划学术性得到保证的考虑,各个专题的宣传画册不仅印有关于该行当艺术特征、应工戏目、传承人情况的介绍以及彩排剧照,而且附上了本场演出剧目的传统台本。这些台本采自《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昆曲大全》、《春雪阁曲谱》、《补园曲谱》、《昆曲集净》、《摹烟曲谱》、《蓉镜盒曲谱》等传世戏宫曲集,曲词、工尺、念白、科介俱全,有异于一般的案头文学本。一册在手,按本听曲,台上的演出是否恪守传统,可以了然在胸。观众发现唱词或工尺被篡改,或 是套曲顺序被颠倒,或是某一段念白系增添,往往会在座谈点评时向专家提出质询,要求说明原因。例如《长生殿?迎像哭像》两支【上小楼】顺序颠倒,先唱同场曲【幺篇】;《牡丹亭?闺塾》删去定场诗,削减台词,催赶节奏等等,都会引起观众深切关注。至于《风云会?送京》、《烂柯山?逼休》二戏,前者与传统台本仅开端四字相同,其余全系今人新编;后者则是整合改编传统戏文,删改曲词、拼凑调侃性念白而成。观众评论它们并不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传承性的基本特征,因而不能与传统折子戏等量齐观。这引起专程从美国前来的海外昆曲联谊会会长陈安娜女士的极大兴趣和高度评价,认为苏州大学白先勇传承计划的做法是实实在在地保护昆曲遗产,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推广价值。
  传承计划为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提供了传承艺术、施展才华的平台,帮助他们找到了知音,提升了信心,明确了责任,学戏演戏的积极性高涨。他们主动联系老师,商议落实下一轮传承戏目和教学时间,制订规划,纳入总体传承计划。与此相配合,苏州昆剧院要求青年演员不仅要排好演好个人专场,还要甘当配角,努力协助他人演好专场。尤其要认真参与演出前的行当艺术讲座和演出后的座谈点评,虚心学习,做好笔记和个人小结。他们参与苏州大学白先勇传承计划的综合表现将会纳入年终考核评比体系。有关方面希望,经过五年左右持之以恒的培养传承,苏州昆剧院青年演员应该能拿得出一份总量120出至150出的传统折子戏戏单。这些戏都曾得到老一辈艺术家传承打磨因而具备“姑苏风范”形式规范与精神特征,大致涵盖了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应工剧目,并且多次在苏州大学和兄弟高校搬演过。日后再到海内外巡演,到时他们可以向邀请方代表递上一份中英文对照的烫金彩印戏单,从容不迫地说:“请您点戏。”
  苏州大学白先勇昆曲传承计划也为大学生观众提供了接近民族传统艺术,了解其存活现状,参与其保护传承,从而提升自身传统文化修养的难得的课堂。一个高校与剧团合作互动的工作平台已经奠基,这必将为昆曲遗产的保护传承积累经验,并产生实在的推动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明?沈宠绥,度曲须知[G]//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2]明?徐渭,南词叙录[G]//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明?顾起元,客座赘语[G]//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二集。合肥:黄山书社,2009.
  [4]明?钮格,南曲九宫正始?自序[G]//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一),济南:齐鲁书社,1989.
  [5]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清?余怀,寄畅园闻歌记[G]//历代曲话汇编,清代编第一集,合肥:黄山书社,2009.
  [7]明?魏良辅,南词引正[G]//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一集,合肥:黄山书社,2009.
  [8]周恩来,关于昆曲(十五贯)的两次讲话[J].文艺研究,1980,(1).
  [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公告[G]//中国昆曲论坛2006,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叶素]

标签:昆曲 传承 深化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