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优美的句子 > 正文

[浅谈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的设计] 数学有效问题的设计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数学真正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应围绕问题来设计,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精巧之问是智者之为!精巧之问则应有精心设计!
  1. 清晰之问引其疑
  提问对学生来说是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因此提问应是在学生对某些数学现象、某些数学研究有了一定的感知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提问学生必须有明确的提问目的和清晰的表达,方能促使学生对新知产生疑惑,激发兴趣,形成体验。
  教学片段A:(七下《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
  (上课铃声响后,师生行礼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下以前所学过的几何图形有哪些?
  生1:学过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生2:还有圆、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五边形……
  师: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学过的三角形如何能构成?
  (沉默稍许,一生举手)
  生: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表情不自信,低头小声!)
  师(一怔):噢!这说明了这位同学预习了新课内容,但我问的不是这个意思,我问的是如何构成三角形?(生有议论,但无人举手)
  师(略急):大家请看黑板上的图形(指着三角形三边)这是什么?
  生(齐声):边!!!
  ……
  师:那么三个内角如何表示呢?
  生:∠A,∠B,∠C
  师:回答正确!有没有同学会用符号记作三角形呢?
  一生举手上黑板书写 △ABC
  师:字母有没有顺序要求呢?生(齐声):没有!
  师:请同学们打开补充练习完成第7页第4题。
  生做题,师巡视指导……
  此片段是苏科版七(下)第七章《认识三角形》第一课时新课引入部分。以提问形式进行,该师主要提问了13余次,不能说教师没有组织教学的提问意识,但却有不少设计可以再推敲!概括起来,其提问主要存在的缺憾有两点:“问无据,问不明”!
  有效的提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其设计的目的立足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通过努力思考建构地认识新知!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设计的依据,随心所欲,信口开河,那么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只是为了问而问,意义甚小!片段中教师开始提问学生回顾小学的旧知意图似乎是在通过回顾图形引入到三角形知识的认识,但由于学生的理解角度和学过的图形较多,回答不免散而耗时,不能及时切入新课,其问题与本节内容相去较远,有“敲边鼓”之嫌!这样的问题设计过多便会冲淡了学生的学习之趣!同样,问题中教师提问学生“三角形边还可以怎么表示?能不能用小写字母表示?”的设计笔者认为学生无人敢答不是无人不知,而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带来的对新知的不自信!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三角形的边是线段,线段除了用大写字母可以表示,还可以怎么表示?那么是不是随意的用小写字母表示呢?大家通过预习能不能找到用小写字母表示的特征?”这样的设计虽不能说视为最佳,但其一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边是线段,线段可以用小写的字母表示,另则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去找到用小写字母表示边的特征!符合新课程中要求学生形成学习数学体验的要求!所以精巧之问须有精心准备!明确而有依有据的问题设计要求教师课前必须把握教材,摸清学生知识的基础,把问题设计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这样才能不做无凭无据之问!
  2. 多变之问激其趣
  新的知识点形成之后,它还可以发散、深化,使知识得以迁移、发展,从而对学生问题的设计不单一,不固定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多变之问在于(1) 变形式;(2) 多迁移;(3) 悬而不释
  片段B:(《三角形内角和》)
  师:同学们!我们小学学过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所学完成下面的练习!
  (师生共同完成练习)
  师:同学们完成的很好!那么有没有同学能告诉大家你计算角度的依据是什么?
  生:我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360度进行计算的!
  师;回答的很好,这个知识我们小学就知道了,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为360度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分组热烈讨论,师参与并指导!)
  师:同学们讨论的非常积极!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发表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我们小组是通过动手操作说明三角形内角和为360度的。
  (生上讲台示范)
  师:他们小组将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撕下拼成平角说明内角和为360度,是否正确?
  生:正确!
  师:通过撕纸说明是一种直观的感受,大家再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说明呢?
  生: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说明!
  师(没有评价):请同学们再思考看看!除了这样的想法有么有其他想法。
  生:我还有一个想法!也是利用平行线性质来说明!
  师: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大家讨论很积极,思路也很多,刚才两位同学展示的完全正确,他们都是借助了平行线的性质进行了说明!当然,有些其他做法的同学,我们课后再继续讨论!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的问题设计并不是很多,但总体来看还是有可取之处的!这样的设计紧紧围绕了问题设置的目的而展开,才开始的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再认识的问题设计不单一和老套,没有“三角形内角和为多少的”开门见山式!而是以习题形式取代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再体验中去感受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点,既复习了旧知,也将知识进行了初步应用。后面几个问题的设计则是将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迁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其中有些地方教师并不给予当即的评价,悬而不释!目的在于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促使更多的学生有信心进行思考回答!当然,寻找知识的迁移、发展点,让我们的问题问中有变应注意其实效性和可行性,应从知识的本身出发做适当扩展,切不可以因变而随意迁移知识点,加深知识难度!
  3. 有别之问树其志
  所谓“有别之问”即是我们的问题设计应该考虑学生的不同层次,应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问题的设计应有铺垫,由浅入深,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要求过低或过高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性。因而我们设计问题时要注意合理行,层次性,注重面向全体学生,按班级中上等学生的水平来设计,同时也要顾及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体差异,以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片段C:(平行线判断的说明)
  如图,AD//BC,∠A=∠CAB与DC平行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原题目对于多数同学而言有些难度!因而就需要教师在课前作好问题的设计!比如可将此题的问题设计成如下的问题串:
  (1) 根据AD//BC,同学们能判断哪些角相等?
  (2) 结合∠A=∠C,大家还能得到什么结论?
  (3) 如果∠B=∠C,你能到哪两条线段平行?
  通过这样的问题串的设计并针对问题的层次有区别的进行提问,步步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分析!这样,多数学生能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出发,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去思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问题意识,提升有效提问,对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需要教师有深入的对教材研究的耐心,需要教师有关注全体学生的爱心,需要教师有对问题表述清晰的细心!有价值的提问可以“引其疑,启其思,增其识”,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张义兵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横梁初级中学 211500)

标签:浅谈 数学 设计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