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作文大全 > 优美的句子 > 正文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可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景,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各种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开发智力潜能;或采用探究发现法,创设一个精彩的"发现情景"营造出一个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教师精心铺设台阶,调控引导,把学生引向设疑――实验探索――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动手、动脑、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充分领略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获取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
   一、教材背景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掌握动手操作试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掌握知识的科学探究学习方法等因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实验探究,且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学生分析数据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而理解并熟练掌握该规律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所以学生接受起来难度比较大,但这一节内容又对后面关于凸透镜的应用起到关键的作用,所以做好这个探究实验非常重要。?
  二、问题的出现?
  在原来学生分组实验中,我认为自己讲解的很详细,包括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实验时,大部分学生也很认真操作和观察并记录,我根本觉得没什么难度,可是,实验后看学生的结论时,我很吃惊,几乎所有的学生包括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实验时大都只限于能在光屏上找到像及写出成像时具体的物距和对应的像距,却没有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毫无疑问是失败的,只有让他们返工,并在第二次实验时渗透一些我的讲解,当然最后是得到结论了,但是,我却要反思,我也是按照新教材的要求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探究、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三、问题的分析?
  今年,在上"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前,我就一直在想,能不能根据新教材注重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结合生活中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等实际例子,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疑惑和兴趣,使这次的实验教学更有效呢?认真反思和分析去年失败的原因, 觉得有三点:?
  1、对于八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差,相对来说,做验证性的实验对他们更容易些,而这种探究其未知结论的并和数学相联系的实验是超出了他们的认知水平的。?
  2、在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初步完成后,不能急着就让学生动手实验,而应降低实验难度,将实验分成三个简单的小探究:?
  探究1:如何让蜡烛的火焰出现在光屏上??
  谈究2:凸透镜在光屏上所成缩小(放大)的像时,物距与焦距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3 :凸透镜作为放大镜用时在光屏上能看到像的显示吗? ?
  3、作为教师,应正确分析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的落差,搭好合适的"台阶",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突破难点,使探究活动得以顺利实施。?
  而我之前的教学活动恰恰是忽略了这些,认为实验就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而事实上,这种没有方法指导的放任式的教法其实对探究式学习的误解。?
  四、 解决问题的措施?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对"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重新做了认真的设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得以落实。?
  上课时,我的教学分几步,始终把握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第一步: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他们几乎觉得太简单了)并通过对太阳光的会聚找到凸透镜的焦点(有的学生小时侯玩过),轻轻点拨后,都懂得了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并比较不同的凸透镜焦距不一样。?
  第二步:让学生把凸透镜靠近课本观察像以及把凸透镜对着远处的景物观察,对两种像进行区别,包括大小正或倒立,让学生找出成不同像的原因(有学生开始猜测可能是物距不同的原因了),这时,让他们把两种不同的凸透镜放到书本前,使物距相同,比较成像的不同,让学生找出成不同像的原因(他们开始猜想像可能与焦距的关系了)这时,综合他们的猜想(有了这一步,为之后探究实验能从整体上把握规律打下基础)?
  第三步:学生开始按要求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计划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我在他们设计实验时,明确每个探究的目的并给了他们一些器材,让他们选择(这样比让他们去想要简单一些,因为我们的学生基础不算好)?
  第四步:让学生在实验时,把点燃的蜡烛从距离凸透镜最远处慢慢移近凸透镜,观察像的变化,并反复这样的操作(这一步是最关键的,也是之前学生出现失败的地方,所以,我特别小心),我让学生顺着我设计的问题进行实验,如果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再继续下一步。?
  1.蜡烛(物)在光屏上的像的大小一直不变吗?如果变,是怎样变化的??
  2.蜡烛(物)移动的方向与光屏上的像在光具座上移动方向的关系?当物距减小时,像距在怎样变化??
  3.蜡烛(物)在什么范围内光屏上的像是缩小的?可以写出物距的数值范围,再和焦距比较。?
  4.在什么范围内光屏上的像是放大的?可以写出物距的数值范围,再和焦距比较。?
  5.蜡烛在什么位置凸透镜成等大的实像??
  6.蜡烛(物)在光具座上任何位置,光屏上都有像吗?在什么时候开始看不到像了?能比较这个范围和焦距的关系吗??
  五、教学效果和反思?
  当下课时,看了学生的结论,我如释重负,除了学习基础较差的两三组学生有困难外,其他的都比较顺利地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学生告诉我感觉这堂课很充实,不象原来探究实验乱糟糟的,另外,他们觉得老师设计的问题象安装软件那样,一步接一步,非常有条理。?
  我也反思了这堂课,觉相比之前的有下面的优点:一是本节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渐入学习探究的"佳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二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在教材和学生之间铺设以问题为基本形式的桥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问题意识倾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思维和空间,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应该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需要教师对教材及学生的驾驭能力更强,要精心设计每节课,更仔细地挖掘教材的细节,挖掘学生的潜能,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法,真正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
  当然,在教学时,学生的反馈也留给我一些要思考的问题:如何使每次的科学探究既气氛活跃又严谨有序?另外,在实验时,还有几个学生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如何对基础差的学生专门设计一些问题或设计教法,让他们动手、动脑、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使他们和别的同学一样,也能充分领略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获取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则是我们应该不断探究和反思的课题。
  
  

标签:创设 情境 激发学生 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