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时间 > 正文

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育的时机_语文学科德育渗透教案

时间:2019-01-15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语文学科教学与思想品德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语文学科的德育并不是教师空洞的口头说教,而应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溶化在学生的血液里。浙江特级教师蒋传一说:“语文课中最成功的思想教育,是学生觉察不到老师是在进行思想教育。”那么,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渗透德育的时机,以下便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感受。
  
  一、 抓住课前三分钟演讲的时机。
  
  我在每节语文课上正课之前,都会让学生进行三分钟演讲的说话训练。第一轮是讲述成语故事。成语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了丰富的哲理,是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的极佳的教材。学生讲完故事后,我并没有简单的一带而过,走过场了事,而是让其他学生评论该成语讲述的道理或对自己的启发。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孟母三迁”、“水滴石穿”、“自食其言”等成语教会了学生不要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做事要持之以恒、做人要重诚信等做人的道理。第二轮是学生评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件。我抓住这个时机,启发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看待这个世界。如一位学生在评述美国“9•11事件”时,认为美国罪有应得,有幸灾乐祸的心理。我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恐怖主义对全人类带来的危害,引导他们要热爱和平,珍惜生命。
  
  二、 研究教材,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
  
  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相当丰富,可以说每一篇课文都有思想教育的因素。但它丰富的内容并非系统的,而是分散在各册及各篇具体课文之中的,上下课文之间,上下单元之间在德育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也没有系统的安排。因为每篇课文的作者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环境,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各异,作者的情感的倾向、所要表达的主题亦有所不同。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宏观把握全套教材,有意识地去发现各册各篇课文的德育内容。我在备课的同时备德育工作,着手于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把它写进每一课的教案,引导学生真正做到缘文悟道,因道解文。
  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晓之以理”,还得“动之以情”,即教师的思想感情进入课文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中的情境,发挥文学形象的感染作用,陶冶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感情深处,使他们在道德感上受到深切的影响。一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要有道德情感的参与。“在语文教学中,不是我们讲授了思想内容,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学生就能把这种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而是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情感后,才能产生内心的需要,去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①这就需要老师有意识地激发情感,创造学生情感投入的时机。我在教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海伦写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唤起了对海伦无比崇敬的情感,为整堂课创造了很好的感情氛围。下面通过课文的深入学习,他们对于海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莎利文老师爱的奉献的感悟便水到渠成地深入了他们的内心。
  
  三、 巧用教学生活中的偶发事件。
  
  教学和生活中经常会发生一些偶然的事情,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把其用活用好,那么也不失为渗透德育的好时机。
  在上都德的《最后一课》时,当我和学生讲到“忽然教堂的钟声敲响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这一自然段时,恰巧窗外传来了园区海关大楼准点报时的钟声。我马上捕捉到了这一瞬间,充满感情地提问:“我们刚才听到了园区海关大楼的钟声,大家想一下,我们现在上课时听到的这个钟声和课文中韩麦尔先生与小弗郎士听到的教堂钟声有什么区别?”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一位学生说:“课文中的钟声代表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韩麦尔和小弗郎士再也不能上法语课了,他们不得不学德语。他们十分的悲痛。这是一种亡国的悲痛。而我们今天听到钟声的时候,是坐在窗明几净的现代化的学校里,心情是十分高兴的。”有的同学说:“海关的钟声代表了园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也象征了我国国力的提高。”我充满感情的补充道:“不错,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样一个漂亮的现代化的城市里,是赶上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好时代。可你们是否知道抗战时期,东北沦陷区的小孩子同样不能学汉语,只能学日语。”有位学生站起来激动地说:“这两种钟声的对比充分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汉语,振兴中华。”我欣慰的笑了,学生的回答超出了我的想象。在讲到课文最后时,我问学生:“有人说今年是‘中国年’,北京申奥成功,我国又马上要加入WTO,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大家想象一下,当你看到奥运火炬在中华大地上传递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道“中国万岁!”学生的爱国热情着实令在场的每一个人激动不已。我想此时爱国主义的情感已融入到他们的血液里了。
  
  四、 捕捉学生大胆质疑的时机。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生学生大胆质疑的情况。如果能抓住这种时机,因势利导,引发辩论,那么将是渗透德育的大好时机。因为真理越辩越明,通过激烈的辩论,学生自己找到了真理,而非老师空洞的说教。如我在上《狼》时,有学生提出课文中的屠夫杀死了两头狼,那他和打虎的武松相比,算不算英雄。有的同学认为屠夫是英雄,有的认为不是。我并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好象和课文关系不大,而简单评论。我把学生分为了正反双方,让学生自由辩论,并总结成词。反方认为屠夫不是英雄,因为他刚开始对狼妥协退让,后来没办法,才把狼杀死的,而且狼是国家保护动物。正方认为,狼在当时很多,危害乡里,屠夫杀狼是为民除害。既然武松打虎是在喝醉的情况下,一开始并没有真的打算打虎,那么屠夫即使是被迫自卫的,也应该是英雄。在双方一番激烈的唇枪舌箭后,我点评到:“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可以有心中的英雄标准。但武松和屠夫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为民除害,为他人做了一件大好事,不管他们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我们也看到,对于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一味的妥协退让是不会有结果的,真正的英雄都是敢于和恶势力斗争的。武松和屠夫都是这样的人。”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了是非标准判断和英雄主义观念的教育。
  (龚学红 江苏省丹阳市职教中心 212300)

标签:德育 语文教学 中应 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