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情感效应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丁达尔效应是物理还是化学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传递过程,而且也是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过程。情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在其中起着桥梁作用。积极的情感能提高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的能量,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那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发挥情感的作用呢?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浅谈一些笔者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寓情于理,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一场成功的演讲辩论离不开人的激情,更需要科学理论作基础,否则会缺乏说服力。同样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也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让学生心悦诚服。我们所学的物理知识如引用恰当,再辅之以情,也可起到对学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某调皮学生一直窃窃私语,对其点名警示时,他却拉出一副吵架顶牛的态式,强硬地否认说:“我没讲话!”该怎样处理这种状况?对学生以怒压制只会暴露教师的无能,也易激起该生更强烈的抵触对抗情绪;与学生理论定会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程;如果听之认之更是对违纪学生的纵容和对课堂纪律的亵渎。教师不妨用物理知识将他一军:“大家学过音品知识后已了解闻其声而知其人的道理,现在教师和众多学生的听觉在作证,你还有必要狡辩吗?”一句反问有理有据,有情有义,既揭穿了学生谎言,又隐含对该生的批评,还显露了教师宽容博大的胸怀。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震动,知识上得到加强巩固。此时再顽劣的学生也无言以对,只有低头认错的份了。
   二、移情于景,创设良好的物理情境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总可以唤起人们相应的情感。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我们应紧密联系学生周围感受深刻的物理实例,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集体情境、德育情境和有利于师生情感交流的教学情境。教师再赋予真挚的情感,即可为学生创设物理佳境。例如课堂上教师可通过提醒满头大汗的学生注意穿衣保暖这一事件让学生联想蒸发吸热的道理及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通过讲解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方法强调学生在教室及公共场所遵守纪律的重要性;通过讲解分子运动理论让学生了解吸烟有害的道理;还可通过介绍人眼成像的原理和近视、远视眼的成因让学生懂得做眼保健操的好处。情感就象一个磁场,身在其中就会不知不觉被“磁化”。这些充满友善与关爱情感的物理情境必对学生情感发生作用,从而产生情与情共鸣、情与景交融的效果。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情绪饱满、思维活跃,学习起来自然就轻松愉快。不仅对物理教师产生好感,而且渐渐对学物理产生兴趣。
   三、寄情于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是科学的本性之一,而科学之美来源于自然之美。我们周围的许多自然现象、物体应用都包含有物理规律和物理原理,因此各种物体及现象也就蕴含了物理学的科学美。只要我们潜心挖掘、细细体会,肯定会有所发现。既然文人能托物言志,抒情感慨,教师在教学中也可倾注情感,对学生积极引导,就能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例如一个小小杆秤,它的制作依据――杠杆原理正体现了物理学惊人的“简单美”;秤杆上均匀分布的刻度、秤砣离零刻度线的距离长短与所称物体质量大小的关系表达了物理学的“对称美”;秤砣的大小与秤杆的长短、最大测量值间有着巧妙的对应关系,这正展露了物理学的“和谐美”。它是人类利用物理原理制作的美的结晶体,它是物理学美的化身。通过教师这样充满感情的渲染,学生定能得到哲理的启迪,并进而陶冶心灵、升华情操,唤起对美的追求欲和鉴赏力。
   四、情感投资,贵在持久
   有的教师认为物理教学中仅能在某些章节、某段教材中体现出情感的作用,而不可时时处处滥用之。持这种观点的人一方面教学观念过于保守,对《物理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之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没引起重视,另外更主要的是缺乏对学生足够的爱心。学生也是人,他们期待着温暖与关爱,渴望被理解和尊重。师生间只有情通才能理达,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学中的情感注入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这就要求物理教师须长久地具备“两心”。即:对学生要充满持久地“爱心”;对物理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要“精心”。如果做到了这两点,教师在关注学生的衣食住行、冷暖疾患中都可应用相关物理知识;学生在与教师随意地交谈活动中也能体会到物理学的价值。长此以往,何愁教学质量不提高?
   总之,情感在物理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只有用教师的真挚去获得学生的真情,用教师的情爱去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发挥物理教学的艺术魅力,展现其灵性和神韵。
  
  参考文献:
  [1]张民生.中学物理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62-67,446-450
  [2]丁锦宏.教育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82-286
  [3]徐振国.浅谈物理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开发[J],2005(3):28-30
  [4]陶汉斌.物理教学中师生的“情感共鸣”[J], 2005(3):18-20

标签:效应 物理 作用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