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中考资料 > 中考英语 > 正文

【浅谈如何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教学】 如何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时间:2019-01-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 要】数学,在很多学生的眼里是循规蹈矩的,没有什么意思的!它是那么的遥远而陌生,这时候往往想着敬而远之甚至内心里畏惧数学,但今天我们通过几个方面去探讨数学在情境中的教学,将“数”与“形”“数”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在身边发现数学,将数学变得亲近,似曾相识,可以理解,喜欢学数学,学得会数学!
  【关键词】乐学 猜想 质疑 思辨 动手
  
  数学课,一直被认为是循规蹈矩的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是数学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教与学是师生心灵的交往,成功的教学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传授。教材毕竟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所以,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实情况设计教学,以保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认知层面和心理需要,学生喜欢在一个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里学习,在这样的环境里,与同学、老师甚至教材进行对话,讲错了没有关系,提出问题有人关注;不认同老师的不会受人批评,对教材有异议也没有人指责;当标新立异时会得到大家的喝彩。在这样的环境里,与大家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是一种迫切的愿望,于是课堂成了学生放飞心灵的天空。然而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怎样启发学生,怎样提问学生,创设一个学生喜欢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理想课堂教学环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使学生“乐”起来
  在课堂上,先要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的需要就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认识需要常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去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圆的定义》时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能作成三角形、方形、椭圆形吗?使学生感到自然、必要和富有情趣;讲《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时,先给学生讲故事: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在游览埃及金字塔时,发现塔高竟无人知晓,他惊讶地说:“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啊!”随后,他根据影长,很快测算出塔高为131米。他是怎样测算出塔高的呢?学生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学习情绪很高。
  二、使学生“猜”起来
  波利亚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让学生在做题之前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某种猜想,他就把自己与该题连在了一起,他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他便会主动地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睡觉了。”教学《梯形的认识》时,我出示了一个被遮盖的并露出一个锐角的梯形问学生:“你觉得这里画了一个什么图?”学生顿时兴致勃勃。有的说画了一个三角形,有的说画了一个锐角三角形,有的说画了一个梯形,有的说画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此时一学生按捺不住地喊出来:“不一定”。我顺势一接:“你的意思是?”学生说:“我认为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有可能。”“为什么这么想呢?”我问。学生说:“这里只露出了一个锐角,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都是有锐角的,所以是不能确定。”此时其他学生都心悦诚服。更重要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了,他们都以积极的求知状态进入新课学习,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三、 使学生“问”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自己提出新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探究知识。如我在教“圆的认识”一课时,大胆地尝试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一些有疑惑的问题。当学生看完后纷纷提出以下问题:1. 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2. 所有的直径和半径为什么都相等?3. 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所有的直径和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内)4 . 直径和半径为什么是2倍关系?5. 画圆的方法有哪几种?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思索提出的,也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接着我让学生拿出圆片折叠着、测量着,答案一一出来了。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了,课堂教学呈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交流互动的学习氛围。
  四、 使学生“争”起来
  争论能体现学生当前学习的状态,使思维高度运转,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投入。如:我在上完“分数的认识”后,为了强调分数概念中的“平均分”。我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结果学生回答截然不同,我没有简单做出判断,而是组织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赛,按认为对或错把他们分为正方和反方,让他们进行辩论,并请各方选两名代表出来向对方说明自己的理由。再如:教“百分数的认识”时,为了弄清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我有意设计了这样一道判断题“分母是一百的分数都叫百分数”学生听后也争论不休,于是我顺水推舟,也组织了一场辩论赛。这无疑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这过程本身也增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信息传递,实现了师生的共享。学生对数学的概念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更深层的理解。
  五、 使学生“动”起来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通过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儿童伴随快乐的情绪,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把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启迪儿童的智慧,并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在教“圆的面积公式”,我启发引导时,说:“人类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经历了一万年,而后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仅用了五六十年。显然,人类是从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得到了很好的启发。”这简单的几句话,学生听后有些醒悟了。接着我让学生担当角色:“现在就请你们做个古代小小数学家。”随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幅画,画上是一位老爷爷的屋前有一个圆形的鱼塘。我指着图说:“老爷爷很想知道这个鱼塘有多大,问了很多人都不会算,你们这些小小的数学家有办法计算出它的面积吗?”于是学生们个个拿出手中的圆摆弄着、切割着、拼接着。不多一会儿,他们一个个要发表各自的意见:“我把圆剪成6等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可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这是不是也叫‘底×高÷2’呢?”有的说:“我把圆剪成16等份,拼成一个梯形”。“我把圆剪成12等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室里沸腾了。“公式”不再是老师告诉的,而是通过学生在探索中自己发现的,运用起来就倍感亲切而难以淡忘。
  情境教学将“数”与“形”“数”与“生活”结合,让学生在身边发现数学,使原来颇为遥远而陌生、敬而远之以至畏惧的数学变得亲近,似曾相识,可以理解和捉摸。由此培养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这样才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学生愿意学数学,学会学数学,而且是学得会数学!

标签:创设 情境 浅谈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