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高考资料 > 准考证 > 正文

高校民族预科生教育思考 少数民族预科班大学

时间:2019-01-16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摘要] 高等学校民族预科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淮海工学院为例,介绍了目前高校民族预科生教育的现状,对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民族预科生障碍建议措施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从全国范围看,高等教育入学率存在着明显的民族差别,除朝鲜族等几个少数民族外,多数少数民族适龄人口大学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民族团结、社会公平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必须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获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使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更多的享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各类高素质人才,近年来我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预科是高等教育的特殊层次,举行预科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预科阶段的强化教育,使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顺利的进入到高等学校的本科学习阶段。我国目前有20多万民族预科学生,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大学生,目前几个比较集中的预科培养学校有宁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
   淮海工学院是江苏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从2008年起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录取时不分专业,第一年预科阶段在宁夏大学就读,一年后合格者转入我淮海工学院学习,专业在转入前确定,目前有维吾尔族、朝鲜族等17个民族在校预科生237人。本文是在对淮海工学院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研究预科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
   根据调查分析,总结一下,目前困挠少数民族预科生的主要问题是“三个障碍”,分别是心理障碍、语言障碍和学业障碍。一是心理障碍,角色转变和环境变化而引起的矛盾冲突,这是所有大学生尤其是新生均不同程度遇到的问题,我们尤其应着重关注少数民族预科生的心理调适;二是语言障碍,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表达符号,是理解一个民族文化和民族间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汉语是非常复杂的文字符号系统,这就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汉语理解掌握的熟练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三是学业障碍,预科生普遍在学业上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我们给予特别的关注。
   一、克服民族预科生心理障碍的建议措施。
   对于少数民族预科生来说,大学生活无论在生活环境、学习要求、人际关系、管理制度等方面都与中学生活有极大差异。经过短暂的生活体验,新鲜感逐渐消褪后,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凸现出来。在调查统计近年来新生常见的消极心理问题后,总结出排名靠前的四大类。这四种心理分别为:孤独、茫然、失落、自卑。基于生活习惯的差异及语言障碍等困难,很多预科生入学后都会产生孤独感,交友圈限于原预科阶段的同学,少部分学生表现为自闭、社交恐惧、沉迷网络等。
   要利用新生入学心理普查这一契机,重点关注预科生的心理健康。班主任辅导员要多做工作,确保预科生心理普查参与率达100%;对预科生的普查数据要重点关注,单独分析;认真做好预科生的心理回访工作;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及时了解预科生的心理状况,将异常情况及时上报主管教师;当学生出现心理黄色预警及以上状态、新生心理普查指标超标、情绪低落、思想波动大等情况时,班主任、辅导员应当及时与学生谈话,谈话要尊重学生的民族习惯,注意方式方法,按心理预警工作要求开展工作,必要时及时求助心理中心专职老师或医院心理医生;辅导员特别是班主任应全面关心预科生的成长,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给予指导与帮助。
   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以更多的情感支持,不仅要体现经济上的帮助和生活上的照顾,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关心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逐步消解由于经济压力带来的心理问题,教育和帮助他们能够自尊、自立、自信、自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构建少数民族心理咨询队伍。由于民族教师没有言语沟通障碍,能较好地了解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心理特点,因此,引进、培养一批专业知识扎实、认真负责的民族教师组建心理健康咨询队伍显得大有裨益。
   二、克服民族预科生语言障碍的建议措施。
  汉语学习是民族教育的瓶颈,提高少数民族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语言问题,确切的说是民族学生的汉语学习问题。很多少数民族学生过去在小学阶段、初中、高中阶段使用的是民族语言学习的过程,据2004年新疆编制的教育统计资料数据表明,实施双语教学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人数不到全疆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5%,这一比重很低,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整体汉语水平低。加之,很多民族地区的汉语言环境相对比较差,整个汉语教学水平也存在一些问题,很多学生到内地的高等学校来读书,首先可能存在的就是语言障碍,所以预科首先要强化这些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先过语言关,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
   一是要加强少数民族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努力构建一支地方化、民族化、专业化、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民族教师队伍力量薄弱,整体师资水平低,汉语依然是少数民族教师的一块短板,因为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水平差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其知识面的拓宽、知识更新以及理论研究难以深入。要努力构建“多元一体”的教师体系,“引进、培养、留住”人才,加强“双语教学”和师资培养。
   民族地区中学应继续推动双语教学。“民汉兼通,汉语教学”是提高少数民族教学质量的关键,要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学校双语教学。双语教学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特色,也是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对于保障少数民族教育公平、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开展,根据不同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探索多种双语教学的模式。
   二是接收预科生的高校要加强研究,善于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要通过对民族预科生汉语言语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使其产生交流障碍的言语因素,并对这些因素加以分析,找出预科生使用汉语言语的难点、排斥情况和言语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式,从而更好地培养预科生进入更大、更先进的言语环境的适应性,使其健康成长。
   三、克服民族预科生学业障碍的建议措施。
   一是要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合作,合理设置课程。以宁夏大学民族预科学院为例,该校设必修课5门: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民族理论,其中语文、数学、英语为主干课程,必修课程占总学时的70%左右。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入学时确定的专业大类确定相应的基础性、介绍性以及素质教育类课程,选修课占总学时的20%左右。自主课程:主要包括:讲座、读书、体育活动、文艺活动、观看视频、网上学习、参观考查,各科提高课程等一系列有利于预科学生培养的教学活动及非教学活动,约占总学时的10%左右。这种课程设置较合理,虽然重点补习高中文化课程,但教学目的与一般高考补习班不同,教学内容与将来的专业学习有联系也有区别。
   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与本科教育无缝对接,要做好这个对接需要预科学校和高校精诚合作,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做好。预科课程应该是由大学的专业教师精心设计的,用以满足该大学以后教学的实际需要。但其课程内容往往还与教授该项目的预科教师共同审定和修改。着眼于为学生将来进入大学后能顺利完成其大学学业提供必备的知识。
   二是降低标准,因材施教。预科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后,不再单独编班,与普通本科生混班学习,从教育公平角度讲,如果不降低标准,鉴于少数民族学生本身基础薄弱等方面的原因,和普通学生在同一个“起跑线”比赛,显然对他们的发展是不公平的。要分析成绩落后的“病根”,对症下药,条件成熟的可考虑集中补课;任课教师要切实关心、关爱预科生,多与他们交流,解决他们的学业困难,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教育教学方法要灵活得当,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树立积极向上的信心。
   三是各方配合,全员参与,形成合力。预科生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预科高校、本科高校、全体教师、家庭及社会要全员参与,针对预科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业帮扶体系,帮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综合素质,顺利完成学业。
  预科生预科阶段的管理与教育模式与本科的课程学习息息相关,如何让预科教学与本科教学很好地过渡是预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更好地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有机的合作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现实课题。
  [参考文献]
  [1] 李少平. 关于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学科的思考[J].
  [2] 林玉英. 高校民族预科生健康人格养成教育[J].
  [3] 王利民 国策 王云珏. 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大连民族学院预科教育为例[J].

标签:思考 民族 高校 预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