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东星资源网 > 文档大全 > 说课稿 > 正文

体积说课稿

时间:2017-05-10 来源:东星资源网 本文已影响 手机版

篇一:《圆柱体的体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第三个信息窗的内容。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圆柱的体积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的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形体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学生后面学习”圆锥的体积“做好充分准备的一节课。 通过学习圆柱体积的计算,使学生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抽象和概括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课的性质特点和六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还比较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通过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和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并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圆柱体积计算是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圆柱体积和应用是本节课教学重点。其中,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推导,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和学具:

(1)多媒体电脑课件。

(2)削成圆柱体的白萝卜、小刀。

(3)圆柱体容器、长方体容器。

二、 把握学情,选择教法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感性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正是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经验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一过程中,能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和归纳事物特征的方法,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中获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通过教学实践,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小组合作及应用数学意识。因此,在本节课中的教学方法如下:

1、有目的地运用启发引导、设疑的方法组织教学。

2、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规律,找出体积公式。

3、适当采用“尝试——失败——总结——再尝试——再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到推导公式的

合理方法,同时借助电脑课件直观、生动形象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学习的情境,寓数学教学于数学活动之中。

4、利用多变的练习,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找到公式的根本内涵。但是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三、 教学策略的选择。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因此,按小学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打算主要采用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形式,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教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等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四、基于以上构想,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三)巩固提高,拓展新知

(四)知识回顾、总结升华

(五)作业练习,学以致用

1、大家还记得 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吗?学生可能有所遗忘,教师引导后得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求吗?让学生说出公式。学生都可能都能回答出,而后教师引导总结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表示。 而后老师展示课件:在一个圆柱体的杯子里面装满水,倒入长方体杯子中提问:为什么圆柱体容器里的水刚好倒满长方体容器?

学生可能会回答圆柱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的体积。

教师接着质疑圆柱体的体积怎样计算,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设疑揭题: 1、圆柱体上下两个面是什么形?学生都能回答出圆形。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当初是如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出圆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教师课件演示推导圆的面积的转化过程并回顾。 师: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切割的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转化成我们学过去的长方形推导出了圆

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转化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 2、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既而动手操作切割萝卜。沿着圆柱底面把圆柱切开,可以得到大小相等的16块或更多块,启发学生拼接转化成我们熟悉的长方体。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转化前后两种几何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

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圆柱的底面与长方体的底面有什么关系?

圆柱的高与长方体的高又有什么关系?

小组交流后进行汇报: 学生通过切割能够得出圆柱的底面等于长方形的底面,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然后学生交流、进行验证、自己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的公式就是底面积乘高。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验证整个的具体操作过程。 最后让学生自己同桌之间说一说圆柱体计算公式的整个推导过程,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教师进行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 高

V = s h

然后紧跟已知底面积和高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基础。

这里可以采用教师听算的方式进行。如:圆柱的底面积是20平方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亲自完成从演示——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推理的认识过程,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难点,化解难点。

关于难点的突破,我的方法主要是:

(1) 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通过观察比较,明确圆柱体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

(2) 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促进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得新知识。

(3) 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师生互动,小组合作,通过演示操作,帮助学生找出两种几何形体转化前后的关系。

(4) 根据新旧知识的连接点,精心设计讨论内容,分散难点,促进知识的形成。

根据学生的认知进行层层的深入,如果不是知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怎样求体积?请用字母表示公式。(课件展示)

1、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2、已知圆柱体的底面直径和高,怎样求体积?

3、已知圆柱体的底面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

4、已知圆柱体的侧面积和高, 怎样求体积?

这里可以继续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在下面写一写,小组汇报。然后紧跟练习题加以巩固。

并让学生说一下是已知圆柱的哪些条件求体积,运用了什么公式。这样锻炼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数学方法的学习。如知识的迁移,转化法等。

1.练一练1题:计算各圆柱的体积,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2.完成练习第2题。通过练习,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3.变式练习:已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求圆柱的高。 这道题的安排是对所学内容的深化,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同时深化教学内容,防止思维定式。

4.动手实践:让学生测量自带的圆柱体。

教师提问:如果要知道这个圆柱体积,该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又是如何计算的? 这道题的设计,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也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我们所学的数学是身边的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说板书设计

圆 柱 的 体 积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 高

↓ ↓ ↓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 高

V = s h

V=∏r2 h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图示式板书,这样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出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两个形体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便于学生对于公式的记忆和理解。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圆柱体的体积》说课稿

李 霞

篇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潼川镇广化东尚小学教师:张爱民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七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一、说教材

本节所学的内容是在学生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

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预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在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

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思考探究,学生能在

生活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学生能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

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教学重点: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取得良好的教学

效果,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本节课力求让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动手、动脑、

动口进而探索、分析、说理、概括的全过程,实现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能力,使课堂教学得到优化。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做一做,来激发学

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实践操作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一个,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

五、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各个要点,教学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些环节:

(一)复旧引新,创设情境

任何新知识都要以知识体系为依托.因此在复习中,我预设了以

下习题为本课做好铺垫.

1、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估计一个体积单位物体的大小?(教

师出示教具: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3、选择适当的单位填空。

(二)激情引趣,揭示课题

出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1、课件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比较图

上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谁的体积大?2、出示图片电视机、电脑、电冰箱,问:要知道它的体积,该怎么办?

教师问:可以怎样来验证?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说出可以切成同

样大小的正方体来比较。接着问:电视机、电脑、电冰箱,使学生认识到:切开数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怎么办呢?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以此揭示课题,同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两个比较问题,即激活了学生已有对长

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知识和经验,又唤醒了学生主动探究体积公式的欲望。)

(三)探索活动、推导公式

1、请同学们取出1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组合作摆

出四个不同的长方体,边摆边想:你们是怎么摆的?你们摆出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

2、小组活动以前要求学生细读温馨提示,明白要求后,再开始。

3、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搜集并处理相关信息。

4、抽小组代表汇报。

5、通过观察得出结论:

(1)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板书: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2)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什么?

因为每一个小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所以,每排摆几个小正方

体,长正好是几厘米;摆几排,宽正好是几厘米;摆几层,高也正好是几厘米。

(3)如何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板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字母公式:V=abh

6、教师出示课件:再次演示公式推导过程,进一步让学生默记公式,指名说一说求长方体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7、出示例1及练习: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抽生说算法,教师板书书写格式,学生完成,师问:你觉得做这道题要注意什么?(格式、计算正确、单位等等)

8、推导出正方体体积公式: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知道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吗?(板书公式)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读作a的立方,表示a的立方。

3

9、练习一个数的立方的计算,完成例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

棱长是6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10、学生勾画书中的公式,将例1和例2补充完整。

(设计意图:在这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提要求,其他的完全放手

由学生通过操作、观察、讨论、交流、猜想来完成。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数学思维不断发展,也获得了情感体验。)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对于新知的学习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内化

效果。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如下几道 练习题。

1.基础练习 :呼应之前比较体积的大小,计算它们的体积。

2.提升练习:

3.拓展创新:

(五)全课总结、深化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方面谈。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

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体积说课稿

方体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bhV=a·a·a=a3

谢谢大家!

篇三:人教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本课是从直观形象的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的一课,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三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与目标确定。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本单元前几课时已经基本上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这节课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认识体积公式的来源,掌握公式的意义和用法。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今后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正确进行简单的体积计算。

(2)能力目标

通过多媒体,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公式,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的能力以及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理解公式的意义。

二、说学情

在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利用互动多媒体课程,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概括能力。

三、说教法

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我想我要转变观念,努力为他们创设适宜的学习条件,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去探究、发现问题,并自己总结出规律。本课的教学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强调寓教于乐,形象直观,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的方法教学。让学生自己参与,自己得出结论。

四、说学法

1.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操作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分组讨论:每排个数、每层排数、层数是长方体的什么?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这是总结公式、理解公式的重要途径。

2.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最佳动力。怎样让学生体会求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方法的应用价值,而不是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表面感觉这一层上。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复习。引入课题

(二)探究阶段

用12个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说说你是怎样摆的?它们的体积是多少?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观察实验报告,你发现了什么?

((投影展示:小正方体的数量=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

↓ ↓ ↓ ↓

长方体的体积=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

长方体的体积= 长×宽×高

V =abh

(2)出示例1

一个长方体,长7cm,宽4cm,高3cm,它的体积是多少?

3、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或V=a3 )

一块正方体石料,棱长是6dm,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三)、巩固练习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六、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对学生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认识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可将一些实物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因为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低,用直观形象的实物演示可以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本节内容简单易懂,虽然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课前准备不是很充分,体现在课堂里出现口误,长方体说成了长方形,还有整节课觉得太仓促,给学生的时间少,教师引导多,所以,今后还需要改进,还有什么不足之处,请听课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标签:体积 说课稿 长方体的体积说课稿 圆锥的体积说课稿